低蛋白水平下不同氨基酸模式对公猪繁殖能力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低蛋白水平下不同氨基酸模式对公猪繁殖能力的影响
【摘要】:蛋白质对公猪具有十分重要的营养作用,过低的蛋白质摄入导致公猪精液品质下降,而蛋白质水平过高不仅会升高养殖成本,加大对环境的污染。本实验旨在研究低蛋白条件下不同氨基酸模式对公猪繁殖性能的影响。选取24头9月龄健康状况良好、调教成熟的长×大杂交公猪随机分为四个组,每个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公猪,公猪的平均体重为154+7.9kg。每日饲喂2.6kg日粮,分两次饲喂。 高粗蛋白水平为16%,赖氨酸0.84%,赖氨酸:苏氨酸:色氨酸:精氨酸的比例为100:50:20:104(HP);低蛋白组公猪的日粮的粗蛋白水平为13%,赖氨酸含量0.84%,赖氨酸:苏氨酸:色氨酸:精氨酸分别为100:50:20:71(LP1),100:76:40:71(LP2),100:76:40:120 (LP3)。实验周期为22周,其中1-12周,每周采精一次;13-18周,每周采精两次;19-22周,每周采精三次。主要结果如下:(1)低蛋白水平下不同氨基酸模式在1-12周时对精子密度、畸形率、顶体完整率和每次有效射精精子数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在HP组中每次射精的总精子数目显著高于其他三个组(P0.05),HP组和LP3组的精液量显著高于LP和LP2组(P0.05),但是精子显著活力低于LP和LP2组(P0.05)。13-18周,LP2和LP3组公猪精子顶体完整率、有效精子数目和总精子数目都显著高于其他两个组(P0.05),同时LP3组公猪精子活力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精子密度和存活率都显著高于HP组(P0.05),但LP和LP2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在19-22周,LP3组总精子数目和有效精子数目显著高于其他三个组(P0.05),HP组的精液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但精子密度、精子活力以及顶体完整率都显著低于LP,LP2和LP3组(P0.05)。(2)在整个试验阶段HP和LP3精浆中的一氧化氮合酶(NOS)的活性显著高于LP和LP2(P0.05),同时HP组精浆α糖苷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三个组(P0.05)。在1到12周,LP组精浆中的果糖含量高于LP2组(P0.05),但是与LP3和HP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在13到18周四个组之间的精浆果糖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在19到22周时LP和LP2组的精浆果糖含量显著高于HP和LP3(P0.05)。在1-18周中,精子内的cAMP(腺苷环磷酸)含量在四个组中没有显著的差异(P0.05),但是在19-22周,LP3组公猪精子中的cAMP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三个组(P0.05)。在每周采精一次和每周采精三次的时期,LP3组精子中一氧化氮(NO)的浓度显著高于其他三个组(P0.05),但是在每周采精两次时,LP2和LP3组公猪精子中的NO含量显著高于HP和LP组(P0.05)。(3)HP组公猪的CREB mRNA(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在精子中的表达显著低于其他三个组(P0.05),同时LP3组芳香化酶(CYP19)基因mRNA相对表达显著高于LP2(P0.05),LP2又高于LP和HP(P0.05).但是在睾丸中的CYP19 mRNA的相对表达量在四个组中并没有出现显著差异(P0.05)。HP组的公猪睾丸中的NOS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LP,LP2和LP3组(P0.05),同时AR mRNA在LP3组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HP和LP组(P0.05),但是与LP2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1.在公猪在饲喂13%粗蛋白水平,0.84%的赖氨酸水平时对公猪最适合的赖氨酸:苏氨酸:色氨酸:精氨酸的比例100:76:40:120。2.在本实验条件下氨基酸模式可能通过改变了精子中的NO含量,NO浓度改变了精子中cAMP的含量,从而引起精子活力的改变。3.日粮中氨基酸模式直接引起睾丸中AR受体表达量的增加,引起精子数目发生变化。
【关键词】:低蛋白 氨基酸模式 公猪 精液品质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828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8
-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8-11
- 前言11-12
- 1 文献综述12-17
- 1.1 蛋白质水平对公猪的影响12-14
- 1.1.1 蛋白质水平对公猪精液品质的影响12-13
- 1.1.2 蛋白质水平对动物繁殖性能影响的可能机理13-14
- 1.2 氨基酸对雄性动物精液品质的影响14-17
- 1.2.1 单体氨基酸对雄性动物精液品质的影响14-16
- 1.2.1.1 精氨酸对雄性动物繁殖能力的影响14
- 1.2.1.2 苏氨酸对雄性动物繁殖能力的影响14-15
- 1.2.1.3 色氨酸对雄性动物繁殖能力的影响15-16
- 1.2.2 氨基酸模式对雄性精液品质的影响16-17
- 1.2.3 低蛋白水平下添加氨基酸对动物的影响17
- 2 存在的问题及目的意义17-18
- 2.1 存在的问题17
- 2.2 目的和意义17-18
- 2.2.1 目的17
- 2.2.2 意义17-18
- 3 材料与方法18-29
- 3.1 实验材料18
- 3.2 试验动物及日粮18-20
- 3.2.1 试验动物及设计18-20
- 3.2.2 试验日粮配方及营养水平20
- 3.3 样品采集及数据收集20-21
- 3.3.1 体重记录20
- 3.3.2 体尺及睾丸测量20
- 3.3.3 采食量记录20-21
- 3.3.5 精液采集与取样21
- 3.3.6 阉割取样21
- 3.4 指标测定及方法21-26
- 3.4.1 精液常规品质分析21-22
- 3.4.2 氨基酸测定22-23
- 3.4.3 精浆生化指标测定23
- 3.4.4 精子指标测定23-24
- 3.4.5 目的基因的定量表达24-26
- 3.5 数据统计分析26-29
- 4 结果29-35
- 4.1 低蛋白水平不同氨基酸模式对公猪体重、睾丸体积和重量、睾丸指数以及精液品质的影响29
- 4.2 低蛋白水平不同氨基酸模式对公猪精浆和精子氨基酸的影响29-32
- 4.3 低蛋白水平下不同氨基酸模式对公猪精浆生化指标的影响32-33
- 4.4 低蛋白水平不同氨基酸模式对精子生化指标的影响33-34
- 4.5 低蛋白水平下不同氨基酸模式对雄性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34-35
- 5 讨论与分析35-40
- 5.1 低蛋白氨基酸模式对公猪生长性能的影响35-36
- 5.2 低蛋白氨基酸模式对公猪精液品质的影响36-37
- 5.3 低蛋白氨基酸模式对公猪精浆和精子生化物质的影响37-39
- 5.4 低蛋白氨基酸模式对公猪对精子生成与活力相关基因的影响39-40
- 6 结论40-41
- 参考文献41-50
- 致谢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InK.Han ,J.H.lee ,王勇生 ,刘福柱;猪鸡理想氨基酸模式[J];江西饲料;2002年04期
2 郑春田,李德发;猪鸡氨基酸需要量和理想氨基酸模式[J];中国饲料;1999年22期
3 王丹;张勇;;猪可消化理想氨基酸模式的研究进展[J];猪业科学;2007年12期
4 吕丽华,岳文斌;蛋鸡14~18周龄理想氨基酸模式的研究[J];中国家禽;2003年22期
5 李喜艳;王加启;魏宏阳;卜登攀;胡菡;周凌云;;反刍动物乳腺氨基酸的吸收与代谢[J];中国奶牛;2011年02期
6 赵丽;;蜂王浆中氨基酸含量的测定[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4年05期
7 管武太,李德发,于会民,车向荣,马法波;以理想氨基酸模式为基础配制日粮对断奶仔猪氮存留效率的影响[J];中国畜牧杂志;2003年06期
8 何健,冯光德;按不同氨基酸模式配制肉鸭日粮的比较研究[J];中国家禽;2004年04期
9 伍喜林;理想氨基酸模式在畜禽生产中的理论与实践[J];粮食与饲料工业;1994年04期
10 郭荣富,陈克嶙,张曦,张春勇;反刍动物限制性氨基酸营养及其氨基酸模式[J];中国饲料;200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管武太;;以理想氨基酸模式配制日粮对断奶仔猪氨基酸回肠末端表观消化率及氮存留效率的影响(摘要)[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杨在宾;栾玉静;杨维仁;姜淑贞;;日粮添加不同水平保护赖氨酸对肉牛氨基酸模式的研究[A];全国养牛科学研讨会暨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牛学分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3 刘志友;孙海洲;李志明;宗泽君;李胜利;赵秀英;凌树理;张海鹰;珊丹;李志国;照日格图;潘翔磊;;敖汉细毛羊小肠理想氨基酸模式的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谯仕彦;王旭;李德发;;近五年来猪氨基酸营养研究进展[A];猪营养与饲料研究进展——第四届全国猪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李喜艳;王加启;魏宏阳;卜登攀;胡菡;周凌云;;反刍动物乳腺氨基酸的吸收与代谢[A];首届中国奶业大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康宁 陶青然;如何测定畜禽内源氨基酸代谢[N];中国畜牧报;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任波;低蛋白水平下不同氨基酸模式对公猪繁殖能力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2 王新朋;阴外动脉灌注氨基酸和脂肪酸对奶牛乳腺蛋白质合成和氨基酸摄取规律的影响[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5年
3 王斯佳;氨基酸螯合锌对肉仔鸡生长代谢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0542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1054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