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栽培措施对太子参活性成分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不同栽培措施对太子参活性成分的影响
【摘要】:通过对可能影响太子参品质的栽培措施及加工方式的研究,探讨对太子参进行质量控制的有效措施,本研究以福建柘荣县英山乡太子参种植基地以及下村工业园区太子参规范化种植基地的太子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太子参进行石灰改土(A)、套种遮荫(B)、密度控制(C)、施肥管理(D)、采收期控制(E)、加工研究(F)以及连作栽培(TR)等措施,与对照组(CK)进行对比,研究不同措施对太子参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处理措施下的太子参产量不同,C组中产量变化浮动较大,E组的产量随时间推迟呈下降趋势。各组均值比较为D组A组B组E组CKC组。A组、B组、C组、D组、E组中最高值分别为CK的1.15倍、1.10倍、1.16倍、1.32倍、1.10倍。2、不同处理措施下的太子参水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A组和B组水分含量较为接近;C组和D组的水分含量波动较大。各组均值比较为E组D组C组CKTR组B组A组。A组、B组、C组、D组、E组、TR组中最高值分别为CK的97.90%、98.02%、1.04倍、1.05倍、1.02倍、98.52%。3、不同处理措施下的太子参灰分含量达到极显著差异。其中A组的灰分含量较高,B组的灰分含量最低,C组的灰分含量波动比D组的大,E组和F组的灰分含量与CK相比较为接近,TR组灰分含量低于CK。各组均值比较为A组C组D组CKE组F组B组TR组。A组、B组、C组、D组、E组、F组、TR组中最高值分别为CK的1.21倍、83.79%、1.22倍、1.24倍、1.03倍、1.01倍、81.77%。4、不同处理措施下的太子参多糖含量达到极显著差异。各组均值比较为TR组E组F组A组B组D组CKC组。A组、B组、C组、D组、E组、F组、TR组中最高值分别为CK的1.07倍、1.05倍、1.16倍、1.23倍、1.25倍、1.35倍、1.20倍。5、不同处理措施下的太子参皂苷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B组明显高于其他处理组,C组中出现含量最低的处理。各组均值比较为B组E组A组D组F组CKC组TR组。A组、B组、C组、D组、E组、F组、TR组中最高值分别为CK的1.20倍、2.46倍、1.29倍、1.55倍、1.76倍、1.63倍、83.00%。6、对不同处理措施下的微量元素进行分析,显示石灰、套种、密度、施肥对微量元素有影响;在采收期处理中,Cd、Cr、Pb、Ca、Co、K差异不显著,其余6种微量元素不同水平间差异显著;在加工处理中,Cr、Ca、Co、Cu差异不显著,其余8种微量元素不同水平间差异显著;在连作处理中,Cr、Li、Co、Cu、Fe差异不显著,其余7种微量元素不同水平间差异显著。Cr元素对于任何处理的差异都是不显著的,即不同的处理措施对Cr元素几乎无影响。在微量元素与活性成分的相关分析中,Cu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Cd与水分呈显著正相关,Co与水分呈极显著正相关;无元素和灰分有直接相关关系;Li、Co与多糖呈显著正相关,无元素与皂苷有直接的相关关系。其他元素与活性成分无明显相关关系。7、本次石灰试验将太子参种植地的土壤pH有原来的4.480提升至6.244,虽未达到太子参生长的最适pH,但说明石灰在提高土壤pH上确实有一定的作用。与CK相比灰分含量、多糖含量与皂苷含量达到显著差异,说明改变土壤酸碱度对太子参品质的提高有一定作用。8、在试验中套种遮荫的B组的灰分、多糖、皂苷含量和CK间存在极显著差异,产量和水分无显著差异。B组的产量、多糖、皂苷高于CK,分别为CK的1.11倍、1.05倍、2.46倍,水分和灰分含量低于CK,分别为CK的97.90%、83.8%,说明套种对太子参的活性成分积累有一定促进作用。9、太子参产量在一定程度上随着密度增大而增加,但密度过大反而使产量有所下降,产量最高的组合为8cm×10cm;水分含量的大小变化与密度大小变化相反,水分含量最高的组合为16cm×15cm;灰分中密度小的处理其灰分含量高,密度大的处理灰分含量低,但其中密度大小与灰分含量的大小无绝对的负相关;多糖含量大小的变化与密度大小的变化相反,在16cm×15cm上多糖含量最高;皂苷含量在8cm×15cm和12cm×15cm的水平上皂苷含量最高,而在密度最大的C1和密度最小的C6、C8上含量最低,说明适宜的栽种密度有利于皂苷含量的积累。综上,为使太子参产量和有效成分达到最大值,建议太子参的种植密度为8cm×15cm或12cm×10cm。10、D组中相关分析显示灰分、多糖、皂苷含量的高低与N、P、K的施肥量有关,与水分含量无关。N、P、K在2水平上达到产量最高;N和P在1水平上水分含量最高,K在3水平上水分含量最高;灰分中,N在2水平上灰分含量最高,P和K在3水平上灰分含量最高;多糖中,N和P在3水平上多糖含量最高,K在2水平上多糖含量最高;皂苷中各肥料在2水平上皂苷含量最高。建议施肥量为尿素668~1002 kg/hm2,钙镁磷肥1167~2333 kg/hm2,硫酸钾360 kg/hm2.11、不同采收期下的水分和灰分差异不显著,多糖为显著差异,皂苷则为极显著差异。产量随着采收期的推迟而下降,E1为E3的1.08倍;采收中期的水分含量最小,早期和后期的水分含量较大,E1为E2的1.02倍;采收中期的灰分含量最高,E2为E3的1.27倍;多糖含量随着采收期的推迟而下降,E1为E3的1.09倍,对其进行两两比较,发现前期与中期、前期与后期差异显著,中期与后期差异不显著;皂苷含量在中期含量达到最大,E2为E1的1.54倍,对其进行两两比较,发现前期和后期差异不显著。12、F组的灰分、多糖、皂苷含量差异显著。灰分含量较高的为烘干和晒干,烘干是阴干的1.18倍;阴干的多糖含量最高,其次为烫参,最低的为烘干,阴干是烘干的1.35倍;阴干的皂苷含量最高,烫参最低,阴干是烫参的1.94倍。综上,若考虑活性成分高低则建议采用阴干的加工方式,若考虑实际生产和经济效益则建议采用晒干的加工方式。13、太子参连作会对太子参的成分有影响。在对比中多糖含量呈显著差异,TR组为CK的1.20倍;水分、灰分、皂苷含量对比中,TR组低于CK,分别为CK的98.5%、80.6%、83.2%,说明连作对太子参的品质有一定影响。
【关键词】:太子参 栽培措施 加工方式 质量控制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567.53
【目录】:
- 摘要8-11
- Abstract11-15
- 1 前言15-28
- 1.1 太子参简介及生态学特性15
- 1.1.1 太子参简介15
- 1.1.2 太子参生态学特性15
- 1.2 质量控制15-16
- 1.2.1 中药材活性成分质量控制15-16
- 1.2.2 太子参的活性成分及其质量控制16
- 1.3 太子参的药理作用及应用16-18
- 1.3.1 太子参的药理作用16-17
- 1.3.2 太子参的应用17-18
- 1.4 太子参国内外研究现状18-27
- 1.4.1 太子参栽培管理对其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18-23
- 1.4.1.1 土壤pH对太子参的影响18-19
- 1.4.1.2 密度对太子参的影响19
- 1.4.1.3 施肥对太子参的影响19-20
- 1.4.1.4 套种遮荫对太子参的影响20
- 1.4.1.5 采收期对太子参的影响20-21
- 1.4.1.6 不同加工方式对太子参的影响21-22
- 1.4.1.7 连作对太子参的影响22-23
- 1.4.2 太子参的质量评价研究进展23
- 1.4.3 太子参成分测定的研究进展23-27
- 1.4.3.1 多糖24-25
- 1.4.3.2 皂苷25
- 1.4.3.3 微量元素25-27
- 1.5 小结27-28
- 2 材料与方法28-35
- 2.1 试验材料28
- 2.2 试验地概况28-29
- 2.3 试验设计29-31
- 2.3.1 土壤酸碱度对太子参活性成分影响的试验设计29
- 2.3.2 套种遮荫对太子参活性成分影响的试验设计29
- 2.3.3 密度对太子参活性成分影响的试验设计29-30
- 2.3.4 施肥对太子参活性成分影响的试验设计30-31
- 2.3.5 采收期对太子参活性成分影响的试验设计31
- 2.3.6 加工方式对太子参活性成分影响的试验设计31
- 2.3.7 连作对太子参活性成分影响的试验设计31
- 2.4 试验方法31-34
- 2.4.1 土壤pH值测定31-32
- 2.4.2 水分测定32
- 2.4.3 灰分测定32-33
- 2.4.4 太子参多糖测定33
- 2.4.5 太子参总皂苷测定33-34
- 2.4.6 微量元素测定34
-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34-35
- 3 结果分析35-65
- 3.1 太子参总体分析35-54
- 3.1.1 太子参产量比较35
- 3.1.2 太子参水分含量比较35-36
- 3.1.3 太子参灰分含量比较36-37
- 3.1.4 太子参多糖含量比较37-38
- 3.1.5 太子参皂苷含量比较38-39
- 3.1.6 太子参微量元素分析39-54
- 3.2 不同处理水平下太子参差异比较54-65
- 3.2.1 不同土壤酸碱度对太子参成分的影响54-55
- 3.2.2 不同遮荫条件对太子参成分的影响55
- 3.2.3 不同密度对太子参成分的影响55-57
- 3.2.4 不同施肥水平对太子参成分的影响57-62
- 3.2.5 不同采收期对太子参成分的影响62-63
- 3.2.6 不同加工方式对太子参成分的影响63-64
- 3.2.7 连作对太子参成分的影响64-65
- 4 结论与讨论65-73
- 4.1 结论65-69
- 4.1.1 太子参的产量比较65
- 4.1.2 太子参的水分含量比较65
- 4.1.3 太子参的灰分含量比较65
- 4.1.4 太子参的多糖含量比较65
- 4.1.5 太子参的皂苷含量比较65-66
- 4.1.6 太子参的微量元素比较66
- 4.1.7 不同处理下太子参的比较分析66-69
- 4.1.7.1 石灰改土对太子参成分的影响66-67
- 4.1.7.2 套种遮荫对太子参成分的影响67
- 4.1.7.3 密度对太子参成分的影响67-68
- 4.1.7.4 施肥对太子参成分的影响68
- 4.1.7.5 采收期对太子参成分的影响68-69
- 4.1.7.6 加工方式对太子参成分的影响69
- 4.1.7.7 连作对太子参成分的影响69
- 4.2 讨论69-73
- 参考文献73-79
- 致谢7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琅;宋晓峰;龚祝南;;3种苜蓿不同部位皂苷含量的测定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8期
2 李浩;吴阳昕蔚;李昕;;对海星各组织器官皂苷含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5期
3 李翔国;王井源;高海燕;;韩国人参品种连丰果实皂苷含量测定及其在蒸煮过程中的变化[J];延边大学农学学报;2012年02期
4 朱伟伟;王齐;;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年限三七根中皂苷含量[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3期
5 周秀玲;李家敏;;不同品种百合中多糖和皂苷含量的测定[J];江苏农业科学;2011年05期
6 邢朝斌;龙月红;李非非;周秘;修乐山;劳凤云;;刺五加鲨烯合酶基因家族两成员的表达及其与皂苷含量的关系[J];西南农业学报;2014年03期
7 洪燕萍;邱丰艳;林标声;曹红云;;两种枇杷叶片皂苷含量测定和比较研究[J];龙岩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8 崔丽丽;逄世峰;王英平;赵景辉;姚春林;;吉林省不同产地不同年限林下参皂苷含量比较[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9 梁尧;姜晓莉;杨粉团;曹庆军;李刚;;重金属铅胁迫对人参光合特征与皂苷含量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14年16期
10 陈光,李向高;栽培技术对西洋参产量及皂苷含量的影响[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魏臻武;杨云;张敉;;不同苜蓿种质皂苷含量的研究[A];第四届(2011)中国苜蓿发展大会论文集[C];2011年
2 曹海禄;魏建和;杨成民;于婧;张少发;;基因型、产地土壤对柴胡生物学性状和皂苷含量的影响[A];全国第8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周倩耘;丁家宜;刘峻;张树潘;高培;;油菜素内酯对西洋参毛状根的生长和皂苷含量的影响[A];全国第5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汉琪;不同栽培措施对太子参活性成分的影响[D];福建农林大学;2015年
2 徐立新;植物激素和诱导子对人参发根皂苷含量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3 侯艳;不同外源物质对西洋参发根生长和皂苷含量影响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0549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1054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