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茶树品种(品系)鲜叶香气及其表型差异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不同茶树品种(品系)鲜叶香气及其表型差异的研究
【摘要】:选取96个茶树品种(品系)为研究对象,通过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分析,将96份茶树资源分为3个大类群和14个小类群在考虑各品种遗传背景的前提下,选择49份遗传背景基础差异大茶树品种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气质联用检测49个茶树资源的鲜叶挥发性芳香物质。在香气含量聚类结果的基础上筛选出48个品种(3组)进行鲜叶部分表型性状、内含成分分析,以期发现茶树芳香物质代谢与鲜叶表型性状之间的联系。香气测定结果显示,49个茶树品种(品系)鲜叶香气组成特点上,以醇类、脂肪酸类、醛类为主。鲜叶香气物质聚类分析结果显示,49个品种(品系)聚类得到的4个类群中,第1、3类群中,醇类香气物质含量远高于其他两个类群。脂肪酸类香气总量的平均值在4个类群中差异显著。因此,在聚类分析得到的3个分组方案中,选择脂肪酸类香气物质含量组间差异明显的48个茶树品种(3组)进行鲜叶部分表型形状、内含成分分析。由鲜叶表型性状的测定可知,3个性状中,叶片厚度测定结果的组间差异明显。综合香气测定和表型性状测定的结果,可初步判断鲜叶香气中醇类香气的含量高低与鲜叶厚度存在一定的正相关。第3组叶色值较低,脂肪酸类香气物质含量最低,但其余两组中,第1组叶色值最高,脂肪酸类香气物质的含量却低于第2组,因此,不能完全说明脂肪酸类香气与叶色之间的有确定的关联。由鲜叶内含成分测定结果可知,安吉白茶中的EGC、DL-C、EC含量在48个样品中较低。福鼎大白中CGC、DL-C、EGCG、GCG, ECG含量都较低。鄂茶1号中EC、GCG、ECG含量也较低。各组间内含差异分析结果显示,第1组的18种氨基酸的含量较高;第3组中CAF、EGC、DL-C、EC、EGCG、GCG、ECG的含量平均值远高于其他2组。此外,第1、3组CAF含量品种间差异较小。综合内含成分测定结果和鲜叶香气测定结果可知,第3组鲜叶醇类香气含量较高,可知醇类香气与内含成分的关系并不是单一的一一对应关联,可能是多种内含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茶树 亲缘关系 茶鲜叶 香气物质 表型性状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571.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前言11-20
- 1.1 高香茶树资源研究进展11-12
- 1.2 SSR分子标记在茶树种质资源上的应用12-14
- 1.3 茶树鲜叶香气物质及其测定方法研究进展14-19
- 1.3.1 茶树鲜叶香气研究进展15-17
- 1.3.2 茶鲜叶香气测定方法研究进展17-19
-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19-20
- 第二章 九十六份茶树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分析20-35
- 2.1 试验材料与试剂20-23
- 2.1.1 试验材料20-23
- 2.1.2 试验仪器及试剂23
- 2.2 试验方法23-26
- 2.2.1 茶树基因组DNA提取23-24
- 2.2.2 SSR分子标记分析24-26
- 2.3 结果与分析26-33
- 2.3.1 茶树基因组DNA提取26-27
- 2.3.2 引物筛选27-28
- 2.3.3 PCR扩增28-29
- 2.3.4 96份茶树种质资源亲缘关系聚类分析29-33
- 2.4 小结与讨论33-35
- 第三章 四十九个茶树品种(品系)鲜叶香气组分分析35-58
- 3.1 试验材料35-36
- 3.1.1 主要仪器设备35
- 3.1.2 试验试剂35-36
- 3.1.3 试验材料36
- 3.2 试验方法36-38
- 3.2.1 乙醚纯化36-37
- 3.2.2 茶鲜叶香精油提取37
- 3.2.3 茶鲜叶香精油的浓缩及香气组分GC-MS分析37
- 3.2.4 数据与处理37-38
- 3.3 结果与分析38-56
- 3.3.1 49个茶树品种(品系)鲜叶香气物质含量38-49
- 3.3.2 49个茶树品种(品系)鲜叶香气物质种类及相对含量49-51
- 3.3.3 49个茶树品种(品系)鲜叶香气物质相对含量聚类分析51-54
- 3.3.4 49个茶树品种(品系)鲜叶香气物质的组成54-55
- 3.3.5 49个茶树品种(品系)中香气物质含量差异分析55-56
- 3.4 小结与讨论56-58
- 第四章 四十八个茶树品种(品系)鲜叶表型性状及内含成分分析58-69
- 4.1 试验验材与试剂58-59
- 4.1.1 试验材料58-59
- 4.1.2 主要仪器、试剂59
- 4.2 茶树表型性状及内含成分测定59-60
- 4.2.1 茶树叶片表型测定方法59
- 4.2.2 茶鲜叶内含成分测定方法59-60
- 4.3 结果与分析60-65
- 4.3.1 茶树表型性状分析60-62
- 4.3.2 48个茶鲜叶内含成分分析62-65
- 4.4 与香气组分的相关分析65-67
- 4.4.1 48个茶树品种(品系)表型性状及其香气组分相关分析65-66
- 4.4.2 48个茶树品种(品系)内含成分及其香气组分相关分析66-67
- 4.5 小结与讨论67-69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69-73
- 5.1 全文总结69-72
- 5.1.1 49个茶树品种(品系)鲜叶香气物质分析69-70
- 5.1.2 48个茶树品种(品系)鲜叶表型性状分析70-71
- 5.1.3 48个茶树品种(品系)鲜叶内含成分分析71-72
- 5.2 展望72-73
- 参考文献73-80
- 致谢80-81
- 作者简介81-82
- 附表82-9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绪勇;大叶类茶树品种不宜在宜都发展[J];蚕桑茶叶通讯;2003年01期
2 陈国本;潮州凤凰古茶树保护获重大突破[J];广东茶业;2003年01期
3 韩文炎,沈朝东;茶树在园林中的应用[J];中国茶叶;2005年03期
4 曹绪勇;引进大叶类茶树品种要有选择性[J];中国茶叶;2005年01期
5 曾贞;罗军武;晏嫦妤;;国内外茶树品种的利用研究[J];福建茶叶;2006年02期
6 吴福广;杨维时;李昌春;;安徽高香茶树品种“特香早”选育初报[J];茶业通报;2007年03期
7 雷祖和;;茶树在园林中的应用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21期
8 夏成鹏;唐平;谢伶俐;;不同茶树品种加工温州黄汤品质对比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21期
9 黎小萍;陈华玲;朱启东;彭火辉;张建华;欧阳雪灵;;茶树的园林应用价值与途径[J];蚕桑茶叶通讯;2012年01期
10 晏嫦妤;李家贤;黄华林;何玉媚;;茶树休眠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2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阳;刘振;赵洋;杨培迪;;湖南省主要茶树品种分子指纹图谱的构建[A];中国茶叶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王新超;杨亚军;陈亮;阮建云;;茶树品种间氮素效率差异机制的初步研究[A];中国茶叶学会成立四十周年庆祝大会暨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余有本;江昌俊;王朝霞;;茶树中咖啡碱合成酶基因的抑制及在其他生物体中的表达[A];中国茶叶学会成立四十周年庆祝大会暨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赵丽萍;高其康;陈亮;王新超;姚明哲;;茶树基因芯片的研制和初步应用[A];第四届海峡两岸茶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叶乃兴;常玉玺;郑德勇;孙伟铭;;茶树果实的特性、功能成分与利用[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二卷)[C];2010年
6 唐颐;;茶树、茶人、茶文化[A];福建省茶叶学会张天福茶学研究分会成立一周年纪念文集[C];2005年
7 徐泽;胡翔;邓敏;;干旱胁迫对茶树的几种抗旱性生理指标的影响[A];第四届海峡两岸茶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杨维时;;茶树远缘无性杂交选育低咖啡碱茶树品种[A];上海市茶叶学会2007-2008年度论文集[C];2008年
9 胡智益;蔡a沧,
本文编号:10567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1056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