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硕士论文 >

三种微生态菌在循环水养殖生物滤池优化中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9 00:15

  本文关键词:三种微生态菌在循环水养殖生物滤池优化中的应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生物膜法 养殖污水处理 菌株分离纯化 微生态菌 水力停留时间 温度


【摘要】:集约化养殖在发展初期,对推动我国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随着养殖密度的不断提高,集约化养殖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高投饵量导致水质恶化严重,养殖对象的染病或死亡的情况频繁发生,另外,养殖过程中缺乏对养殖污水的有效处理,大量养殖污水的排放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循环水养殖具有节水、环保和可控性强等特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集约化养殖过程中。循环水养殖的核心是水质调控问题。传统养殖水质处理主要包括沉降过滤、生物过滤、增氧和杀菌消毒等环节。其中,生物过滤是养殖水处理的重要环节,生物膜法由于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处理效果好等优点,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养殖水生物处理过程中。微生态菌现在大多是采用将其制成微生态制剂直接泼洒于养殖池中,易造成二次污染,且使用的有益菌主要是单一菌种,单菌种因其在养殖水体中的增殖受其它微生物竞争作用的制约,因此施用效果单一、有效活菌数少、处理效果不理想;而混合菌能利用菌种之间的协同作用克服单菌种出现的弊端,但混合菌主要应用于工业污水处理中,在循环水养殖污水处理中的研究报道很少,因此需要筛选出适合养殖污水处理且效果好的混合菌,并应用于生物膜法污水处理技术中,提高养殖污水处理的效率,实现真正意义的“零排放”。本研究主要根据以上问题设计了以下几方面的试验内容:1)有益菌(枯草芽孢杆菌、乳酸菌和酵母菌)的筛选;2)探究目标单菌种(枯草芽孢杆菌、乳酸菌和酵母菌)对水体氨氮和亚硝氮的降解能力,并对脱氮能力较强的菌株进行鉴定;3)比较单菌种和混合菌种(酵母菌+枯草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乳酸菌、酵母菌+乳酸菌,枯草芽孢杆菌+乳酸菌+酵母菌)对养殖水体中氨氮和亚硝氮的降解能力以及生物膜的挂膜情况;4)探究了温度和水力停留时间(HRT)对混合菌种处理养殖污水效果的影响。作者期望通过本研究分离出具有促进脱氮功能的微生物,并将分离出的微生物以单菌种和混合菌种的方式接种于生物滤池中,筛选出处理养殖污水效果最佳的微生态菌组合,同时通过对不同温度和HRT下生物滤池的运行效果试验,探究出混合菌种处理养殖污水的最佳温度和HRT,以填补混合菌在循环水养殖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空缺,提高生物滤池对养殖污水处理的能力,为生物滤池的高效运行和循环水养殖系统水处理技术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本试验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有益菌的筛选本试验通过富集培养和分离提纯的方法从购买的菌粉中分离纯化出8株微生物,并对其脱氮能力进行测试,筛选出3株降解效果最佳的微生物,通过革兰氏染色和16SrDNA的分子鉴定技术,鉴定出3株菌分别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strain OL-14、乳酸菌Lactobacillus sp. JCM 8693和酵母菌Saccharomycetes sp. OHZ67o本试验所筛选的3株菌为下一步单菌种和混合菌种处理养殖污水的效果研究奠定了基础。2.单菌种和混合菌种处理养殖污水的效果研究为了优化循环水养殖污水处理系统中的生物膜法技术,本试验研究了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酵母菌(Saccharomyces)和乳酸菌(Lactobacillus)及其混合菌对养殖污水的净化效果。试验共进行35天,共设置了8个处理组,以添加无菌生理盐水的处理组为对照组。结果表明,添加了菌种的处理组,对氨氮(NH4+-N)和亚硝氮(NO2--N)的处理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混合菌组的处理效果要显著优于单菌种处理组(P0.05),其中3种菌混合的处理组效果最佳,NH4+-N和NO2-N的去除率均达到90%以上;接种枯草芽孢杆菌的4个处理组对无机磷(TP)的去除能力要显著高于其它未接种该菌的处理组,TP的最终浓度维持在0.2mg/L,而其它处理组在0.59mg/L以上;添加菌种的各处理组对化学需氧量(CODMn)的去除效果差异不显著(P0.05),但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3种菌混合的处理组去除率最高,达76.9%。在本试验条件下,混合菌处理养殖污水的能力要优于单菌种,3种菌混合的处理组要优于两两混合菌种的处理组。3.温度和HRT对生物滤池运行效果的影响本试验研究了不同温度和HRT条件下,生物滤池中NH4+-N、NO2--N、CODMn和TP的去除效果。温度对生物滤池影响的试验中设置了15℃、20℃、25℃和30℃,共4个温度梯度。结果表明,随着挂膜时间的延长生物膜表面的微生物数量逐渐增多,生物载体的颜色也逐渐加深,15℃处理组载体表面生物膜上的微生物数量分别为3.29×104cuf/mg(枯草芽孢杆菌),4.11×104cuf/mg(酵母菌),5.89×104cuf/mg(乳酸菌),6.51×103cuf/mg(硝化细菌)和7.91×103cuf/mg(氨氧化细菌),比20℃、25℃和30℃处理组低1-2个数量级,且氨氧化细菌和硝化细菌所占的比例显著低于其它3组(P0.05)。另外,温度对生物滤池净化效果的影响较为显著,尤其是对NH4+-N和NO2--N。对于NH4+-N的处理效果而言,20℃、25℃和30℃处理组要极显著优于15℃处理组(P0.01),而20℃、25℃和30℃处理组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去除率均在80%以上:对于NO2-N的处理效果而言,20℃、25℃和30℃处理组也极显著优于15℃处理组(P0.01),25℃、30℃处理组显著优于20℃处理组(P0.05),而25℃与30℃处理组的差异不显著(P0.05):对于CODMn和TP的处理效果而言,25℃以上的处理组要显著优于25℃以下的处理组(P0.05),去除率能达到60%以上。因此,生物滤池的温度维持在25~30℃就能保证生物滤池的高效能。HRT在处理模拟养殖污水的影响研究中设计了0.25h、0.5h、0.75h和1h四个不同的梯度。结果表明,随着HRT的增加,生物滤池对NH4+-N×NO2--N×CODMn和TP的去除效率显著增大,0.75h和1h处理组的去除效果要显著优于0.25h和0.5h处理组(P0.05),0.75h和1h处理组的差异不显著(P0.05),但0.75h处理组的养殖内环境综合得分最高,因此,对于该系统最佳的HRT为0.75h。
【关键词】:生物膜法 养殖污水处理 菌株分离纯化 微生态菌 水力停留时间 温度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964;S917.1
【目录】:
  • 摘要5-8
  • Abstract8-16
  • 0 前言16-17
  • 1 文献综述17-34
  • 1.1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污水处理技术的现状17-20
  • 1.1.1 养殖污水概况17-18
  • 1.1.2 循环水养殖水处理工艺研究18-20
  • 1.2 生物膜法污水处理技术20-24
  • 1.2.1 生物膜的形成机理21-22
  • 1.2.2 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因素22-24
  • 1.2.3 生物膜法的净水机理24
  • 1.3 生物膜法养殖污水处理技术中微生物的应用24-32
  • 1.3.1 单一菌种在养殖污水处理中的应用25-30
  • 1.3.1.1 硝化细菌的应用25-26
  • 1.3.1.2 光合细菌的应用26-27
  • 1.3.1.3 枯草芽孢杆菌的应用27-28
  • 1.3.1.4 乳酸菌的应用28-29
  • 1.3.1.5 酵母菌的应用29-30
  • 1.3.1.6 其它微生态菌的应用30
  • 1.3.2 复合微生态菌在养殖污水处理中的应用30-32
  •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研究内容32-34
  • 1.4.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32
  • 1.4.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32-34
  • 2 有益菌的筛选34-47
  • 2.1 试验材料34-35
  • 2.1.1 菌种来源34
  • 2.1.2 试验仪器34-35
  • 2.1.3 药品与试剂35
  • 2.1.4 培养基35
  • 2.2 试验方法35-40
  • 2.2.1 目标微生物的富集35-36
  • 2.2.2 目标微生物的分离纯化36-37
  • 2.2.3 菌株的初步鉴定37
  • 2.2.4 菌株的培养计数37-38
  • 2.2.5 菌株的复筛38
  • 2.2.6 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38-40
  • 2.2.6.1 DNA的提取39
  • 2.2.6.2 PCR扩增和测序39-40
  • 2.3 试验结果40-45
  • 2.3.1 菌株的分离纯化结果40
  • 2.3.2 菌株的初步鉴定结果40-42
  • 2.3.3 菌株的复筛结果42-44
  • 2.3.3.1 氨氮降解菌的复筛结果42-43
  • 2.3.3.2 亚硝酸盐降解菌的复筛结果43-44
  • 2.3.4 菌株的分子鉴定结果44-45
  • 2.4 讨论45-46
  • 2.5 小结46-47
  • 3 单菌种和混合菌处理养殖污水的效果研究47-63
  • 3.1 材料与方法48-49
  • 3.1.1 试验菌种48
  • 3.1.2 试验用水48
  • 3.1.3 试验设计48-49
  • 3.1.4 测定方法及数据处理49
  • 3.2 试验结果49-58
  • 3.2.1 单菌种处理组49-52
  • 3.2.1.1 单菌种各处理组TP的浓度变化50
  • 3.2.1.2 单菌种各处理组COD_(Mn)的浓度变化50-51
  • 3.2.1.3 单菌种各处理组NH_4~+-N的浓度变化51-52
  • 3.2.1.4 单菌种各处理组NO_2~-N的浓度变化52
  • 3.2.2 混合菌种处理组52-55
  • 3.2.2.1 混合菌种处理组TP的浓度变化52-53
  • 3.2.2.2 混合菌种处理组COD_(Mn)的浓度变化53-54
  • 3.2.2.3 混合菌种处理组NH_4~+-N的浓度变化54-55
  • 3.2.2.4 混合菌种处理组NO_2~--N的浓度变化55
  • 3.2.3 生物膜上微生物的生长情况55-58
  • 3.3 讨论58-61
  • 3.3.1 有益菌对TP的降解效果58
  • 3.3.2 有益菌对COD_(Mn)的降解效果58-59
  • 3.3.3 有益菌对NH_4~+-N的降解效果59-60
  • 3.3.4 有益菌对NO_2~--N的的降解效果60-61
  • 3.4 小结61-63
  • 4 温度和水力停留时间对生物滤池运行效果的影响63-88
  • 4.1 材料与方法63-66
  • 4.1.1 试验菌种63
  • 4.1.2 试验用水63-64
  • 4.1.3 试验装置64
  • 4.1.4 温度对生物滤池净化效果的影响64-65
  • 4.1.5 HRT对生物滤池净化效果的影响65
  • 4.1.6 生物滤池运行期间生物膜上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变化65
  • 4.1.7 测定方法及数据处理65-66
  • 4.2 试验结果66-80
  • 4.2.1 温度对生物滤池净化效果的影响66-72
  • 4.2.1.1 温度对COD_(Mn)去除效果的影响66-67
  • 4.2.1.2 温度对NH_4~+-N去除效果的影响67-69
  • 4.2.1.3 温度对NO_2~--N去除效果的影响69-70
  • 4.2.1.4 温度对TP去除效果的影响70-71
  • 4.2.1.5 温度对生物滤池中微生物的影响71-72
  • 4.2.2 水力停留时间(HRT)对生物滤池净化效果的影响72-75
  • 4.2.2.1 HRT对COD_(Mn)去除效果的影响72-73
  • 4.2.2.2 HRT对NH_4~+-N去除效果的影响73
  • 4.2.2.3 HRT对NO_2~--N去除效果的影响73-74
  • 4.2.2.4 HRT对TP去除效果的影响74-75
  • 4.2.3 温度对养殖内环境的影响75-78
  • 4.2.4 HRT对养殖内环境的影响78-80
  • 4.3 讨论80-87
  • 4.3.1 挂膜过程中影响微生物生长因素的分析80-82
  • 4.3.2 温度对生物滤池净化水质效果的分析82-85
  • 4.3.3 HRT对生物滤池净化水质效果的分析85-87
  • 4.4 小结87-88
  • 5 结语88-90
  • 参考文献90-98
  • 致谢98-99
  • 个人简历99
  • 发表的学术论文9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东洋;董磐磐;李杰;许振成;;新型载体生物转盘处理微污染河水效果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13年S1期

2 冯广达;陈美标;羊宋贞;朱红惠;;用于PCR扩增的细菌DNA提取方法比较[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3年03期

3 周鑫;董云伟;王芳;董双林;;急性氨氮胁迫对于草鱼sod和hsp90基因表达及鳃部结构的影响(英文)[J];水生生物学报;2013年02期

4 朱光来;王建国;封琦;王权;;纳豆芽孢杆菌和发头裸腹n灦晕鬯木换Ч鸞J];江苏农业科学;2013年02期

5 戴顺珍;夏新建;许忠能;林小涛;;4株海洋酵母菌胞外酶活力及其对水产养殖有机污染物的降解[J];生态科学;2013年01期

6 杨银科;王文科;邓红章;孙浩;;枯草芽孢杆菌与绿萝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J];中国农学通报;2012年27期

7 黄建团;吴幸强;熊剑;王纯波;肖邦定;;不同填料载体生物膜对微囊藻毒素的去除效果[J];环境工程学报;2012年07期

8 刘洋;叶程程;郑翡;舒仁欢;韩志萍;叶金云;;固定化微生物菌剂与蕹菜对中华鳖养殖污水的净化效果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2012年03期

9 丁祥力;王震;陈薇;尹红梅;;枯草芽孢杆菌WH-5的分离鉴定及净水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2年01期

10 ;Removal of ammonium-N from ammonium-rich sewage using an immobilized Bacillus subtilis AYC bioreactor system[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11年08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楼洪森;高效低温硝化细菌培养及其固定化制剂处理鱼类养殖废水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3年

2 王俊华;水生植物和放线菌对皂河污水的净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0579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10579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8f8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