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途径的干旱监测方法研究
本文关键词:多途径的干旱监测方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干旱指数 SPI NDVI-Ts 地表温度 反演
【摘要】:粮食供给安全是保障社会经济平稳发展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根据历史统计资料,在诸多自然灾害中,由于旱导致的旱灾已成为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严重的灾害之一。另一方面,近几十年来,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区域干旱发生频率增加,因此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对干旱的监测和变化发生规律进行研究对粮食安全的保障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在总结前人对干旱监测研究的基础上,对遥感干旱监测的部分参数进行了反演,介绍了几种常见的干旱监测指数,并对我国粮食主产区干旱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总结分析现阶段常用的气象和遥感干旱监测方法。对几种主要的气象和遥感干旱监测方法的优缺点进行对比分析表明:气象干旱监测精度较高,但遥感干旱监测方法能够更好的获取干旱的空间分布范围。6种干旱指数中,仅SPEI和SPI指数在不同区域的干旱监测结果具有可比性,遥感干旱监测方法使用NDVI数据作为基础数据,反映的是植被长势情况,与气象干旱监测结果存在较长的时间延迟。(2)介绍了新一代对地观测卫星Suomi NPP携带的VIIRS传感器,并对遥感干旱监测和全球气候变化监测中较为重要的云和地表温度参数进行了反演。提出了一种联合Aqua卫星获取大气水汽的方法来弥补VIIRS进行地表温度反演时水汽通道缺失的缺陷。对地表温度反演的精度进行模拟验证表明,本研究提出的反演方法精度不低于1 K。对中国区域的云掩码反演算法进行目视解译表明云监测的精度不低于85%,满足其它遥感产品对掩码精度的要求。(3)对6种干旱监测指数在我国干旱监测的适宜性进行了相应研究。通过对三个站点的适宜性分析表明,Palmer指数中的PDSI(未校正)对干旱监测的适宜性最差,干湿转换异常,不同站点监测获取的指数值不具有可比性,SPEI与SPI监测结果类似,在反应干旱等级上SPI要优于SPEI指数。3种遥感干旱监测指数与气象干旱监测结果存在一定的时间延迟,监测结果在不同区域不具有可比较性,总体上NDVI-Ts指数比SVI和VCI指数具有更好的监测精度。基于TRMM数据的SPI指数与SPI指数相似,对我国的干旱监测具有较好的适宜性,且以7天为时间尺度能够较为精确地监测干旱的发生和变化。(4)最后通过长时间序列的降水数据分析了我国近60年来粮食主产区的干旱变化规律。在各主产区的重旱发生时间分布上,21世纪初以西南和四川主产区受旱最为严重,长江中下游和华南主产区在60~70年代重旱发生最为严重,东北和黄淮海主产区在2005年左右重旱发生程度最为严重。在各粮食主产区干旱发生趋势上,位于南方的主产区在近年来干旱发生趋势增强,其中西南和四川主产区干旱存在下降的趋势,而长江中下游和华南主产区干旱呈现增强趋势;位于北方的主产区则进入一个由干旱转入相对湿润的时期。使用TMI降水数据计算的近15年干旱空间分布状态表明:中国干旱的发生从北往南或者从南往北变化一次的时间周期约为15~20年,在空间上,北旱南涝,南涝北旱的规律较为明显。
【关键词】:干旱指数 SPI NDVI-Ts 地表温度 反演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423;S127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3
- 英文缩略表13-14
- 第一章 引言14-19
- 1.1 干旱以及研究意义14
- 1.2 使用传统观测数据的干旱研究进展14-16
- 1.3 使用卫星观测数据的干旱研究进展16-17
-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17-19
- 第二章 几种气象和遥感干旱监测方法19-25
- 2.1 气象干旱监测方法19-21
- 2.1.1 Palmer指数19
- 2.1.2 SPI指数19-21
- 2.1.3 SPEI指数21
- 2.2 遥感干旱监测方法21-23
- 2.2.1 条件植被指数(VCI)21-22
- 2.2.2 标准植被指数(SVI)22
- 2.2.3 温度植被指数(NDVI-Ts)22-23
- 2.3 气象和遥感干旱监测方法比较23-25
- 第三章 干旱监测参数反演25-36
- 3.1 VIIRS传感器介绍25-26
- 3.2 云参数反演26-30
- 3.2.1 云参数反演原理27-29
- 3.2.2 云参数反演实例29-30
- 3.3 地表温度参数反演30-34
- 3.3.1 VIIRS数据地表温度反演算法32-33
- 3.3.2 地表温度反演精度验证33-34
- 3.4 小结34-36
- 第四章 几种干旱指数在我国干旱监测中适宜性评价36-45
- 4.1 气象干旱监测方法适宜性评价36-39
- 4.1.1 数据源介绍36
- 4.1.2 适宜性分析36-39
- 4.2 遥感干旱监测方法适宜性评价39-44
- 4.2.1 区域介绍和数据源39-40
- 4.2.2 VCI、SVI和NDVI-Ts适宜性分析40-42
- 4.2.3 基于TRMM数据的SPI指数适宜性分析42-44
- 4.3 小结44-45
- 第五章 近60年我国粮食主产区干旱变化趋势分析45-53
- 5.1 数据源和研究区域45-46
- 5.1.1 数据源和预处理45
- 5.1.2 研究区概况45-46
- 5.2 整体概况46-48
- 5.3 区域不同等级干旱发生频次48-51
- 5.4 基于TRMM降水数据的SPI空间分析51-52
- 5.5 小结52-53
- 第六章 结论53-54
- 参考文献54-61
- 附录61-65
- 致谢65-66
- 作者简历66-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排英;杨敏华;罗云飞;郭亚琴;;针对复杂地形的遥感干旱监测研究的可行性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1期
2 蒋跃林,杨书运,岳伟,孙有丰;气象卫星遥感在农业干旱监测中的应用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5年06期
3 Mark Svoboda;Doug LeComte;Mike Hayes;Richard Heim;Karin Gleason;Jim Angel;Brad Rippey;Rich Tinker;Mike Palecki;David Stooksbury;David Miskus;Scott Stephens;王涓力;;美国国家级干旱监测业务产品介绍[J];干旱气象;2006年01期
4 肖国杰;李国春;赵丽华;张洪玲;;植被供水指数法在辽西干旱监测中的应用[J];农业网络信息;2006年04期
5 黄建;王鹏新;孙威;刘峻明;;遥感干旱监测数据处理系统的设计[J];农业网络信息;2006年09期
6 侯英雨;何延波;柳钦火;田国良;;干旱监测指数研究[J];生态学杂志;2007年06期
7 王鹏新;孙威;;基于植被指数和地表温度的干旱监测方法的对比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8 张树誉;杜继稳;景毅刚;乔丽;;陕西省干旱监测预测评估业务平台[J];陕西气象;2009年06期
9 李云鹏;司瑶冰;刘朋涛;朝鲁门;;基于空间信息的内蒙古农业干旱监测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11期
10 杜兰侠;单洁;尼仲涛;;遥感在干旱监测中的应用技术[J];科技风;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晖;杨勇;;几种遥感干旱监测指标在西藏的适用性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干旱与减灾——第六届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学术研讨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2 曹新久;;农业干旱监测之略见[A];2007年湖北省气象学会学术年会暨全省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交流会议学术论文详细文摘汇集[C];2007年
3 李云鹏;司瑶冰;刘朋涛;朝鲁门;;基于空间信息的内蒙古农业干旱监测研究[A];S10 气象与现代农业发展[C];2012年
4 W.Degefu;;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气象组织建立的东部和南部非洲干旱监测中心开展的活动[A];联合国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论文精选本论文集[C];2004年
5 车秀芬;李伟光;陈汇林;朱乃海;陈珍莉;;标准化降水指标在海南西部地区干旱监测中的应用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干旱与减灾——第六届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学术研讨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6 匡昭敏;杨鑫;黄永t,
本文编号:10595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1059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