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硕士论文 >

高浓度CO_2下蒺藜苜蓿的抗豌豆蚜机制

发布时间:2017-10-22 12:15

  本文关键词:高浓度CO_2下蒺藜苜蓿的抗豌豆蚜机制


  更多相关文章: 大气CO_2浓度升高 豌豆蚜 EPG 诱导抗性 蒺藜苜蓿


【摘要】:大气CO2浓度升高通过改变寄主植物的光合作用,并级联作用于植食性昆虫。对于大多数C3植物而言,CO2浓度升高稀释了植物的氮含量,对咀嚼式口器昆虫的生长发育不利;然而,前期研究表明:一些以蚜虫类群为代表的刺吸式口器昆虫却对CO2浓度升高表现出正响应特征,但具体的响应机制仍不清楚。本论文针对刺吸式口器昆虫对CO2浓度升高正响应这个科学问题,以豆科植物蒺藜苜蓿和豌豆蚜为系统,利用蒺藜苜蓿A17, Jester,R108为材料,从植物营养、抗性方面入手,研究大气CO2浓度升高下豆科植物的抗性途径探讨豌豆蚜的种群适合度、行为特征及其分子调控机制,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开展蚜虫的生态调控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分析CO2浓度升高下豌豆蚜在三个基因型蒺藜苜蓿上的种群动态、取食行为以及蒺藜苜蓿的营养状况,结果表明C02浓度升高增加CO2浓度升高使A17和R108上的豌豆蚜种群数目增加了,而Jester上的豌豆蚜种群数目下降了。C02浓度升高直接改变了苜蓿的抗性,原来易感的基因型更加敏感,而抗的基因型更抗了。最敏感基因型蒺藜苜蓿R108随着CO2浓度升高生物量也在增加,而A17的根瘤数目发生了变化,Jester在这两方面没有明显的变化。大气CO2浓度的升高改变了三个基因型蒺藜苜蓿对豌豆芽的抗性。豌豆蚜危害蒺藜苜蓿后会诱导水杨酸在A17上的积累,茉莉酸不受影响。同时受蚜虫侵染后A17中水杨酸路径的BGL,PR,CHTN的表达量有所上升在C02浓度升高情况下,而Jester水杨酸路径中只有PR的表达量有所上升,其它两个表达量没有明显变化。Jester茉莉酸途径中LOX的表达量随着CO2浓度升高而降低了,但A17植株的没有显著变化。CO2浓度升高增加了A17植株上豌豆蚜的平均相对生长速率,但是并没有影响Jester植株上蚜虫的平均相对生长速率。CO2浓度升高降低了A17植株上豌豆蚜首次到达E1波所需时间和首次到达E2波所需时间,同时增加了E2波持续时间,但Jester植株上豌豆蚜的这些指标没有发生变化。
【关键词】:大气CO_2浓度升高 豌豆蚜 EPG 诱导抗性 蒺藜苜蓿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435.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21
  • 1 蚜虫与寄主植物相互作用关系11-15
  • 1.1 寄主植物对蚜虫的防御作用11-13
  • 1.2 蚜虫对寄主植物抗性的适应性13-15
  • 1.2.1 蚜虫取食寄主植物前适应性策略13-15
  • 2 CO_2浓度升高对植物的影响15-18
  • 2.1 CO_2浓度升高条件下植物光合作用的改变15-16
  • 2.2 气孔对大气CO_2浓度升高的生理生化反应16
  • 2.3 CO_2浓度升高对植物氮素营养的影响16-17
  • 2.4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植物水分代谢的影响17-18
  • 2.5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植物基因组和蛋白质组表达的影响18
  • 3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蚜虫的影响18-21
  • 第二章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蒺藜苜蓿生理和豌豆蚜的影响21-32
  • 1 引言21
  • 2 材料与方法21-25
  • 2.1 开顶式气室21-22
  • 2.2 供试材料22
  • 2.3 试验处理22-23
  • 2.4 生长指标的测定23
  • 2.5 蚜虫的种群动态的调查和取食行为23
  • 2.6 EPG的记录、统计与分析23-24
  • 2.7 生长指标的测定24-25
  • 3 结果与分析25-30
  • 3.1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三种蒺藜苜蓿基因型生物量和根瘤数目的影响25-27
  • 3.2 CO_2浓度升高对植物光合作用和生长指标的影响27-29
  • 3.3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豌豆蚜种群动态与取食行为的影响29-30
  • 4 讨论30-32
  • 第三章 大气CO_2浓度升高通过影响寄主植物的化学抗性改变豌豆蚜的取食行为32-45
  • 1 引言32-33
  • 2 材料与方法33-37
  • 2.1 开顶式气室33
  • 2.2 供试材料33-34
  • 2.3 蚜虫的取食行为与平均相对生长速率34-35
  • 2.4 植物诱导抗性相关基因的表达35-36
  • 2.5 目的基因及引物设计36
  • 2.6 实时荧光定量PCR36-37
  • 2.7 统计分析37
  • 3 结果与分析37-43
  • 3.1 蚜虫取食行为与相对生长速率37-40
  • 3.2 激素介导的诱导抗性反应40-43
  • 4 讨论43-45
  • 第四章 总结45-47
  • 1. 主要结论45
  • 2. 讨论45-47
  • 参考文献47-56
  • 致谢56-57
  • 作者简介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亚灵;达丽婷;;不同苜蓿品种对豌豆蚜生长发育的影响[J];草原与草坪;2012年06期

2 萧宁年 ,丁灿 ,况荣平 ,朱建国;不同蚕豆品种上豆蚜(Aphid craccivora Kich),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 Harris)的生物学特性研究[J];思茅师专学报;1997年01期

3 张燕;吴国星;郭昆;王炜;丁旭坡;宋希明;许永玉;崔峰;;豌豆蚜唾液蛋白家族的克隆及在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J];昆虫学报;2011年12期

4 吕宁;刘长仲;;不同抗生素对豌豆蚜生物学特性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4年02期

5 苟桂珍;;豌豆品种抗豌豆蚜的鉴定方法[J];甘肃农业科技;1990年04期

6 惠婧婧;刘长仲;孟银凤;陈洁;;吡虫啉对豌豆蚜的亚致死效应[J];植物保护;2009年05期

7 王小强;韩秀楠;曹馨月;张廷伟;刘长仲;;豌豆品种对绿色型豌豆蚜种群参数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年08期

8 杨本立;杜春雄;;豌豆蚜在蚕豆上的发育和繁殖及发生世代[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1990年04期

9 高有华;刘长仲;;不同温度下的豌豆蚜实验种群生命表研究[J];植物保护;2008年04期

10 郑庆伟;;中科院发现蚜虫对大气CO_2浓度升高适应新机制[J];农药市场信息;2013年2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宗俊;杭树群;石义萍;曾洪梅;武艳霞;;78号杀虫素研究初报[A];全国生物防治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199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驻美国记者 毛黎;外面吃不到 我就自己造[N];科技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杜军利;两种色型豌豆蚜种群数量变化机制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3年

2 卢虹;寄主转换对豌豆蚜生命周期、取食行为和唾液腺基因表达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6年

3 郭姗姗;胰岛素信号通路参与调节豌豆蚜的翅非遗传多型[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4 武德功;豌豆蚜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及其种群调控机制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1年

5 王炜;唾液腺蛋白Armet和ACE在豌豆蚜与植物互作中的功能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小玲;温度对两种色型豌豆蚜连续世代生物学特性及体内物质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16年

2 叶超;豌豆蚜人工饲料及饲养技术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6年

3 袁伟宁;紫外胁迫对豌豆蚜影响的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6年

4 陈峰;两个clip-SPs在豌豆蚜免疫防御反应中的作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5 张豪;豌豆蚜对异色瓢虫气味和爬行痕迹的识别与反应[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6 袁亮;高浓度CO_2下蒺藜苜蓿的抗豌豆蚜机制[D];湖南农业大学;2015年

7 韩秀楠;不同豆科植物对豌豆蚜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11年

8 吕宁;两种色型豌豆蚜胞内共生菌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5年

9 金丹娟;伯氏嗜线虫致病杆菌蛋白酶抑制剂对豌豆蚜Acythosiphon pisum Harris的杀虫活性及其作用机制[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10 惠婧婧;吡虫啉对豌豆蚜的亚致死效应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0783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10783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253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