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氯降解菌的筛
发布时间:2017-10-29 11:25
本文关键词:七氯降解菌的筛选、降解机理及降解产物的研究
【摘要】:作为环境激素之一的有机氯农药(OCPs),是一类高效且普及的杀虫剂,在世界范围内都曾被广泛的生产和使用过,具有高毒性、脂溶性、富集性、持久性等特征,可以通过大气、水体和土壤等介质进行迁移,对生态环境产生极大的危害。七氯(C10H5Cl7)作为我国曾广泛应用的有机氯农药,其对环境的影响不可忽视。国内外对有机氯农药的降解研究较为成熟,但主要针对DDT和六六六等,很少见到关于七氯生物降解的研究。本实验以渭河中天然的微生物群为菌源,在低温厌氧的条件下对菌群进行培养和驯化,从而分离出降解七氯的单菌株,对单菌株进行降解实验,在单菌株中筛选出可降解七氯的优势菌种,并对菌种的种类进行生化检测,探讨不同环境影响因素对降解率的影响,同时通过降解过程中的定性分析,得出七氯降解菌降解七氯的降解机理及降解产物。本实验所得结论如下:1、以渭河河水中的天然微生物为菌源,在pH为7,温度为12℃的条件下,不加入葡萄糖等辅助碳源的同时进行厌氧驯化,通过逐渐递加七氯浓度(每次增加5ml,1000μg/L的七氯)的方式,对培养液进行驯化,观察得出微生物生长良好,得出在低温、厌氧的情况下有可降解七氯的菌群存在,且七氯可以作为七氯降解菌的唯一碳源。2、本实验从驯化成熟的培养液中分离出三种可降解七氯的菌种(分别为D1、D2、D3),在pH值为7.0,温度为12℃,七氯浓度为34.48μg/L的条件下,厌氧降解10天,计算得出菌株D1、D2、D3的降解率分别为47%、54%、71%,其中D3的降解率最高,被选为本实验的优势菌种;3、通过对优势菌种在不同环境因素下的降解率的比较,得出在pH为7左右,初始浓度为20μg/L的情况下降解效果最好,本实验因设定条件为低温厌氧,故不在对环境影响因素中的氧含量和温度指标进行测定。4、对优势菌种的鉴定,通过对优势菌种形态与生理特征的观察与分析,得出该优势菌种为半透明的乳白色,菌落光滑,边缘整齐的杆状菌种,初步判断为细菌类的阳性杆菌或短杆菌。5、优势菌种在降解七氯的过程中,通过水解、消去、取代、加成、酯化和氧化等一系列化学反应,脱去结构中的氯,代谢为其他少氯的烷类化合物。以上结果表明,以渭河河水中的天然微生物为菌源,在低温厌氧的条件下可以驯化、分离、纯化并筛选出降解七氯的优势菌种。
【关键词】:渭河 七氯 优势菌种 生物降解
【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172;X59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第一章 绪论12-25
- 1.1 研究背景12-13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13
- 1.2.1 研究目的13
- 1.2.2 研究意义13
- 1.3 环境激素13-15
- 1.3.1 环境激素的概念13-14
- 1.3.2 环境激素的危害14-15
- 1.4 有机氯农药15-19
- 1.4.1 有机氯农药简介15
- 1.4.2 有机氯农药危害15-16
- 1.4.3 七氯的简介16-18
- 1.4.4 七氯的来源18
- 1.4.5 七氯的危害18-19
- 1.4.6 七氯的代谢机理19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19-21
- 1.5.1 国内研究19-20
- 1.5.2 国外研究20-21
- 1.6 微生物降解七氯21-24
- 1.6.1 微生物降解的主要特征21
- 1.6.2 降解农药的微生物种类21-23
- 1.6.3 微生物代谢途径23
- 1.6.4 微生物降解的优点及不足23-24
- 1.7 技术路线及创新点24-25
- 1.7.1 技术路线24
- 1.7.2 创新点24-25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25-38
- 2.1 实验要求25
-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25-27
- 2.2.1 实验材料25-26
- 2.2.2 实验仪器26-27
- 2.3 实验检测方法与标准曲线的绘制27-32
- 2.3.1 实验检测方法27-28
- 2.3.2 七氯标准曲线的绘制28-30
- 2.3.3 七氯的定性分析30-31
- 2.3.4 微生物浓度-吸光度标准曲线的绘制31-32
- 2.4 实验方法32-38
- 2.4.1 仪器及培养基的灭菌32
- 2.4.2 观察水体中的微生物活相32-33
- 2.4.3 微生物的驯化33-34
- 2.4.4 微生物的分离34-35
- 2.4.5 微生物的纯化35
- 2.4.6 优势菌种的筛选35-37
- 2.4.7 不同影响因素的研究37-38
- 第三章 七氯优势菌种的分离筛选及影响因素的研究38-52
- 3.1 七氯优势菌种的分离38
- 3.2 七氯优势菌种的筛选38-42
- 3.2.1 七氯菌种的降解曲线38-39
- 3.2.2 菌种的降解动力学39-41
- 3.2.3 优势菌株的筛选41-42
- 3.3 优势菌种的生化鉴定42-43
- 3.4 不同影响因素对七氯优势菌种降解率的影响43-49
- 3.4.1 pH值对降解率的影响43-45
- 3.4.2 初始浓度对降解率的影响45-46
- 3.4.3 接种量对降解率的影响46-47
- 3.4.4 碳源对降解率的影响47-49
- 3.5 最佳条件下优势菌种降解率分析49-51
- 3.6 本章小结51-52
- 第四章 降解机理与产物研究52-60
- 4.1 降解机理分析52-54
- 4.1.1 微生物降解阶段52
- 4.1.2 微生物的降解途径52-53
- 4.1.3 微生物降解效果评价53-54
- 4.2 降解产物的研究54-58
- 4.3 本章小结58-60
- 结论与展望60-62
- 结论60
- 展望60-62
- 参考文献62-66
- 致谢6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陈曦;崔莉凤;杜兵;司亚安;;温度和pH值对厌氧氨氧化微生物活性的影响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2 苏丽敏,袁星,赵建伟,杨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及其归趋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3年05期
3 沈齐英,刘欢,张英俊;不同驯化方式对微生物降解乐果的影响[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5年02期
4 杨玉珍;关建玲;王蕾;程俊侠;裴晓龙;马文鹏;薛四社;刘勇;;近10年渭河干流陕西段水质变化趋势与成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25期
5 吴瑞娟;金卫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及其生物修复[J];河北农业科学;2008年04期
6 郑重;农药的微生物降解[J];环境科学;1990年02期
7 仪美芹,王开运,姜兴印,王怀训;微生物降解农药的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8 唐玉斌;梁林林;陈芳艳;毛莉;;环境激素的生物降解研究进展[J];净水技术;2006年06期
,本文编号:11128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1112801.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