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乐县森林碳储量变化研究
本文关键词:将乐县森林碳储量变化研究
【摘要】: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地球绿地的最大贡献者,其作为碳汇和碳源,在大气CO2的控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论文基于2001年和2011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汇总资料,计算和分析了将乐县森林森林碳储量和碳密度。主要结果如下:(1)将乐县主要森林类型的面积为1.8098×105hm2,碳储量为58.79×105MgC,碳密度为30.39 MgC·hm-2。林种方面:用材林的碳储量最高(30.62×105MgC),防护林的碳密度最高(47.30 MgC·hm-2)。主要优势树种方面:硬阔叶树的碳储量和碳密度最高,分别为15.59×105MgC和为57.53 MgC·hm-2。各龄组方面:成熟林碳储量多,而近熟林的碳密度最大。人工林碳储量和碳密度分别为32.02×105MgC和24.46 MgC·hm-2。天然林碳储量和碳密度分别为11.38×105MgC和22.72 MgC·hm-2。(2)2001年至2011年期间,将乐县主要森林类型的面积、碳储量和碳密度分别增加了4.97×103hm2、3.85×105MgC和1.32 MgC·hm-2。用材林的碳储量和碳密度增幅最大,而硬阔叶树的碳储量和碳密度均减少。(3)将乐县各乡镇中,森林碳储量最多的为黄潭镇(9.78×105MgC),其次分别为白莲镇(9.36×105MgC)和高唐镇(8.06×105MgC)。各乡镇用材林面积和碳储量均最大。各乡镇各优势树种碳密度均表现一致的规律:阔叶树杉木马尾松毛竹。
【关键词】:将乐县 碳储量 碳密度 动态变化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718.5
【目录】:
- 摘要7-8
- Abstract8-9
- 1 引言9-13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9-10
- 1.1.1 研究背景9
- 1.1.2 研究意义9-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1
- 1.3 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11-12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12-13
- 1.4.1 主要内容12
- 1.4.2 技术路线12-13
- 2 研究区域与方法13-17
- 2.1 研究区域概况13-15
- 2.1.1 将乐县自然地理概况13-14
- 2.1.2 土地利用情况14
- 2.1.3 将乐县森林资源状况14-15
- 2.2 研究方法15-17
- 2.2.1 基础资料和数据收集15
- 2.2.2 森林碳储量的研究方法15-17
- 3 将乐县森林碳储量和碳密度动态17-25
- 3.1 将乐县林分碳储量和碳密度动态18-25
- 3.1.1 不同林种碳储量和碳密度动态18-19
- 3.1.2 不同优势树种碳储量和碳密度动态19-23
- 3.1.3 不同龄组碳储量和碳密度动态23-25
- 4 将乐县人工林碳储量和碳密度动态25-34
- 4.1 不同林种碳储量和碳密度动态28-31
- 4.2 不同优势树种碳储量和碳密度动态31-34
- 5 将乐县天然林碳储量和碳密度动态34-42
- 5.1 不同林种碳储量和碳密度动态36-39
- 5.2 不同优势树种碳储量和碳密度动态39-42
- 6 将乐县各乡镇碳储量和碳密度的分配42-49
- 6.1 不同林种碳储量和碳密度分配43-44
- 6.2 不同优势树种碳储量和碳密度分配44-49
- 7 森林土地利用变化分析49
- 8 基于森林碳汇的可持续发展策略49-51
- 8.1 分类经营49-50
- 8.1.1 公益林区森林的经营利用50
- 8.1.2 商品林区森林的经营利用50
- 8.2 分组管理50-51
- 8.3 分起源管理51
- 8.3.1 人工林的经营利用51
- 8.3.2 天然林的经营利用51
- 9 结论51-53
- 参考文献53-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彦锋;姜春前;鲁德;;木质林产品碳储量计量方法学及应用[J];世界林业研究;2006年05期
2 黄从德;张健;邓玉林;杨万勤;;退耕还林地在植被恢复初期碳储量及分配格局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7年04期
3 白彦锋;姜春前;鲁德;朱臻;;中国木质林产品碳储量变化研究[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4 樊登星;余新晓;岳永杰;牛丽丽;高志亮;马莉娅;;北京市森林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年S2期
5 白雪爽;胡亚林;曾德慧;蒋志荣;;半干旱沙区退耕还林对碳储量和分配格局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08年10期
6 林清山;洪伟;;中国森林碳储量研究综述[J];中国农学通报;2009年06期
7 包艳丽;牛树奎;张国林;;天山云杉林碳储量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年09期
8 续珊珊;姚顺波;;基于生物量转换因子法的我国森林碳储量区域差异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9 李海玲;陈乐蓓;方升佐;孙启祥;;不同杨-农间作模式碳储量及分布的比较[J];林业科学;2009年11期
10 姜慧泉;张会儒;亢新刚;;长白山阔叶次生林主要乔木地上碳储量分布[J];林业资源管理;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雨静;代力民;周莉;周旺明;牛丽君;代秀波;;采伐对森林碳储量影响的评价方法比较研究[A];2010中国科协年会第五分会场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汇林业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0年
2 朱远辉;王树功;刘凯;邹建明;;基于遥感模型的河口红树林植被碳储量研究初探[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二)[C];2010年
3 黄黎;杨俊峰;吴明作;;城市土壤及植被的碳储量分析——以郑州为例[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8年
4 谷勇;殷瑶;齐泮伦;吴昊;;森林碳储量研究进展[A];2010中国科协年会第五分会场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汇林业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0年
5 谷勇;殷瑶;齐泮伦;吴昊;;森林碳储量研究进展[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6 王金亮;王小花;岳彩荣;徐天蜀;;滇西北主要森林碳储量遥感信息估算模型初步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潘辉;赵凯;王玉芹;黄石德;;不同密度福建柏人工林碳储量研究[A];2010中国科协年会第五分会场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汇林业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0年
8 潘辉;赵凯;王玉芹;黄石德;;不同密度福建柏人工林碳储量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9 谭文雄;梁素莲;;广东省韶关市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其分布[A];2010中国科协年会第五分会场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汇林业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0年
10 谭文雄;梁素莲;;广东省韶关市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其分布[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记者 简菊芳;中国森林生态服务年总价值10万亿元[N];中国气象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韩乐悟;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价值评估是重要一步[N];法制日报;2010年
3 记者 朱广菁;2050年,,我国“森林碳汇”当量增几何[N];大众科技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曹俊;森林投资成果有多少?[N];中国环境报;2011年
5 严冰 陈雯婷;中国森林生态价值有多大?[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彦锋;中国木质林产品碳储量[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年
2 姚正阳;西安城市绿地地上碳储量估算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刘立武;五指山市林地景观格局及森林碳储量时空演变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4 张丹;城市化背景下城市森林结构与碳储量时空变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5年
5 胡慧蓉;华西雨屏区几种植被恢复类型生态系统碳氮储量及磷钾状况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6 刘畅;黑龙江省森林碳储量空间分布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
7 李海玲;平原农区杨农复合生态系统碳储量与碳平衡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8 陶玉华;广西罗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与林地碳储量的变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9 刘恩;南亚热带典型人工林碳储量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年
10 戚玉娇;大兴安岭森林地上碳储量遥感估算与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彦锋;中国木质林产品碳流动和碳储量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7年
2 赵建萍;基于气候变化的特色果林碳储量估算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3 姜佳梅;黑龙江省落叶松人工林碳储量成熟龄的确定[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4 吕世颖;帽儿山实验林场生物量碳储量估测及其时空变化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5 周佳;水曲柳种源生物量与碳储量遗传变异及优良种源选择[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6 郭颖涛;大兴安岭北部林区主要树种生物量和碳储量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7 王秀琴;抚育间伐对落叶松和樟子松人工林碳储量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8 王绪;杂种落叶松材性分析与高固碳家系选择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9 彭娓;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天然落叶松林乔木碳增量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10 马俐;松嫩草原羊草草地的碳储量现状及其碳通量对刈割和氮添加的响应[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1133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1113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