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来源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株对不同环境因子的抗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01 13:22
本文关键词:不同来源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株对不同环境因子的抗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 环境因子 磷脂酶 prfA hly
【摘要】: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Listeriaes monocytogenes,LM)是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原菌及毒力最强的食源性病原菌,LM的致病性与毒力基因密切相关,缺失毒力基因可以导致其致病性的消失或下降。而不同环境因子作用于LM后是否影响其毒力基因表达,从而丧失其已有的毒力,不同来源分离株LM对不同环境因子的耐受性是否相同等仍不清楚。本研究以食源性LM标准株、绵羊脑炎LM分离株(LM90)及青贮饲草分离株LM(LM19)作为试验菌株,分别采用不同温度、PH值、氯化钠浓度、紫外线进行作用,通过检测LM的生长状态、毒力因子、主要毒力基因的表达情况,以确定不同来源LM分离株对不同环境因子的抗性,为进一步探讨LM的保菌机制、维持致病力机制及食源性LM传播控制提供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不同来源LM对不同理化因子的抗性采用不同温度、p H、氯化钠浓度、紫外线作用不同来源LM,通过活菌计数和吸光度检测观察细菌生长状况。结果62℃30分钟和72℃30分钟三株LM均生长,其中食源性LM对热抗性最强、LM19最弱,100℃时三株LM均不生长,提示巴氏消毒方法对处理污染LM的食品时存在安全隐患;低温环境4℃/10d、4℃/20d、-20℃/10d和-20℃/20d下LM仍存活,4℃较-20℃更利于LM生长,其中LM19对低温的抗性最强,LM90最弱,提示低温冷藏和冷冻对受LM污染的食品不影响LM的生存活性;不同PH及盐浓度生长试验显示Ph4-10时三株LM均生长良好,ph2-3活菌数很少,其中LM19抗酸性最强,食源性LM最弱,说明食品保存应在保证不影响食品品质的前提下尽可能选酸性条件保存,制备青贮时保持在p H4以下,可控制青贮中LM的生长;在1-7%浓度盐环境中三株LM生长良好,随着盐浓度增大,存活率逐渐下降,其中以LM90的抗盐性最强,在10%以上盐浓度下三株LM趋于不生长,从而间接说明腌制食品受LM污染的风险较小;在紫外线照射时间超过90min时才能完全杀灭LM,其中以LM19的抗性最强。因此,紫外线用于微生物实验超净工作台消毒时,照射时间最好达到90min以上。2、不同来源LM受不同理化因子作用后其毒力因子变化三株LM受温度为-20℃-72℃处理后均出现β溶血现象;pH2-10的环境下,三株LM均出现β溶血圈;在1%-18%盐浓度时三株LM均出现明显β溶血现象;不同时间紫外线照射后,食源性LM和LM90在0-90min均出现溶血现象,LM19在0-60min出现了溶血圈。磷脂酶试验显示,三株LM在-20℃-72℃温度下、p H2-10及1%-18%盐浓度时三株LM周边均出现乳白色晕圈现象,显酶活性阳性反应,且圈的大小无明显差异;紫外线照射显示食源性LM和LM90在0-90min时磷脂酶阳性,LM19在0-60min均为阳性。3、不同来源LM受不同理化因子作用后其毒力基因的变化三株LM除在100℃不生长外,其余-20℃-72℃生长的细菌均通过PCR扩增出hly毒力基因目的片段(743bp)和prf A毒力基因目的片段(715bp);在p H2-10生长的细菌均通过PCR扩增出hly和prf A毒力基因目的片段;盐浓度在1%-18%下生长的细菌均通过PCR扩增出hly和prf A毒力基因目的片段,紫外线照射后均通过PCR检测到hly和prf A毒力基因目的片段。上述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来源LM在不同理化因子作用后,其生长存活性状与其主要毒力因子溶血素和磷脂酶变化及毒力基因Hly和毒力调控因子Prf A的表达呈一致性,环境因子只能影响其生存活性,不影响其毒力;从而推出环境因子能影响其生存活性,但对毒力基因Hly和毒力调控因子Prf A影响不大;不同来源LM对不同理化因子的抗性差异不明显。研究结果进一步论证了LM对多种理化因子有很强的抗性及容易造成食品污染的风险。
【关键词】: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 环境因子 磷脂酶 prfA hly
【学位授予单位】:石河子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852.6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英文缩略词表10-11
- 前言11-12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研究进展12-23
- 1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流行病学特征13-16
- 1.1 病原学特征13-14
- 1.2 血清学特征14
- 1.3 流行特点14-16
- 2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主要的毒力因子及毒力调控因子16-20
- 2.1 溶血素(LLO)16-17
- 2.2 磷脂酶C (PLC)17-18
- 2.3 肌动蛋白酶(ActA)18
- 2.4 内化素(Internalins)18
- 2.5 PrfA18-19
- 2.6 SigmaB因子19-20
- 3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环境应激相关的调节因子20-21
- 3.1 热应激20
- 3.2 酸应激20
- 3.3 渗透压应激20-21
- 4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预防控制21-23
- 4.1 国内预防措施21-22
- 4.2 国外预防措施22-23
- 第二章 试验研究23-38
- 试验一 不同来源LM对不同理化因子的抗性23-31
- 摘要23-24
- 1 材料24
- 1.1 菌株24
- 1.2 试剂24
- 1.3 仪器24
- 2 方法24-26
- 2.1 菌种复苏24
- 2.2 LM标准曲线24-25
- 2.3 不同环境因子处理LM菌株25
- 2.4 OD值的测定25
- 2.5 活菌计数25-26
- 3 结果26-30
- 3.1 不同来源LM的标准生长曲线26
- 3.2 OD值及细菌计数结果26-30
- 4 讨论30-31
- 试验二 不同来源LM受不同理化因子作用后其毒力因子(溶血素、磷脂酶)的检测31-34
- 摘要31
- 1 材料31-32
- 1.1 菌株31
- 1.2 主要试剂及培养基31-32
- 1.3 主要仪器32
- 2 方法32
- 2.1 培养基的制备32
- 2.2 溶血试验32
- 2.3 磷脂酶试验32
- 3 结果32-33
- 3.1 溶血实验结果32-33
- 3.2 磷脂酶实验33
- 4 讨论33-34
- 试验三 不同来源LM受不同理化因子作用后其毒力基因的PCR检测34-38
- 摘要34-35
- 1 材料35
- 1.1 菌株35
- 1.2 主要试剂35
- 1.3 主要仪器35
- 2 方法35-36
- 2.1 引物设计与合成35
- 2.2 PCR扩增体系的建立35-36
- 2.3 PCR产物的检测36
- 3 结果36-37
- 4 讨论37-38
- 全文结论38-39
- 创新点39-40
- 参考文献40-44
- 致谢44-45
- 附件45-46
- 1、作者简介45
- 2、在学校期间参与的研究课题45
- 3、发表论文45-46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4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剡根强,马勋,张银国,屈勇刚,蒋建军,王晓兰,刘振国;新疆部分地区绵羊李氏杆菌病流行特点分析[J];中国兽医科技;2001年12期
2 田德斌;袁舟;殷月兰;黄金林;董慧;焦新安;;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plcB基因的克隆与原核表达[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7年07期
3 梁永文;王静梅;尚文婧;赵新斐;剡根强;;新疆部分地区生鲜肉、奶中李氏杆菌的调查分离鉴定[J];新疆农业科学;2012年07期
4 杨丽红;张再超;孟庆玲;乔军;才学鹏;蔡扩军;王为升;王俊伟;陈创夫;;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新疆野毒株XS5 SigmaB操纵子的克隆、序列分析及其编码蛋白结构预测[J];中国农学通报;2012年32期
5 高璐;;冷藏冷冻食品中李斯特菌污染状况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4年2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蒋建军;缺失inlC2突变株增强单核细胞增多症李斯特菌对上皮细胞的内化作用的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1年
2 陈健舜;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分子进化与酸应激功能基因组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1270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1127018.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