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硕士论文 >

油茶果实发育及成熟期间主要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03 18:04

  本文关键词:油茶果实发育及成熟期间主要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油茶 果实生长发育 表型性状 内源激素 内含物 油脂合成相关酶


【摘要】:本研究以目前福建省主栽的2个普通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12年生无性系优良品种‘闽43’和‘闽60’所产油茶果为试材,探索油茶果实生长发育及成熟过程中果实表型性状、内源激素、内含物以及油脂合成相关酶等物质的变化规律及其作用机理,探讨了2种油茶果实生长发育及成熟过程中的异同点。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闽43和闽60果实生长发育曲线相似。闽43果实纵横径属于单S型曲线,果实单果重和鲜籽重同样属于单S型曲线,果实成熟时呈卵形,果实膨大期主要集中在7月10日~9月10日;闽60果实纵横径也均属于单S型曲线,果实单果重和鲜籽重同样属于单S型曲线,果实成熟时呈球形,果实膨大期主要集中在7月26日-9月10日。总体上,2品种果实在9月份前均表现为果实体积和质量快速增长,9月份后基本定型。此外,闽60果实生长发育较闽43滞后,各指标变化滞后时间不一,多在15d-30d左右的时间,但是闽60果实在发育后期各指标增长速率均显著大于同期的闽43果实,2品种在相近的时间达到发育程度接近,在相同时间达到成熟。(2)闽43和闽60果实油脂合成的高峰期均主要集中在9月10日至11月9日(果实成熟),2品种油茶果实鲜籽含水量均表现为先上升,而后在种子油脂合成高峰期快速下降,在果实成熟时粗脂肪含量达到最高时含水量最低,鲜籽中水分含量的变化与种子油脂含量的变化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3)闽43和闽60果实鲜籽中可溶性糖含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还原糖含量在整个生长和成熟期间均呈下降状态,在果实成熟时均达到最低值;而鲜籽中其他内含物如: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淀粉以及蔗糖含量在后期均是随果实发育而快速增多的,说明鲜籽中油分主要是由可溶性糖中的还原糖转化而成的,通过比较,闽43鲜籽中还原糖含量的下降的差值为6.65%,闽60为5.92%,因此闽43果实含油量高于闽60。(4)闽43和闽60果实种子中可溶性蛋白质和蔗糖含量都在7月至8月期间下降至最低值,此时期2品种正处于果实膨大期,果实的膨大和生长发育需要充足的营养供应,因此7月至8月期间果实快速膨大消耗养分导致可溶性蛋白质和蔗糖含量下降。(5)闽43和闽60种子中ACCase和PPase活性均在9月至果实成熟期间快速上升,基本上与种子内油脂合成的高峰期相吻合,ACCase和PPase活性与种子中粗脂肪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表明油茶种子内ACCase和PPase活性促进了油脂合成。其中,闽43种子内ACCase活性水平显著大于闽60,推测是引起两油茶品种种子粗脂肪含量差异的可能原因之一。(6)闽43和闽60果皮和种子中,在生长期早期(接近幼果阶段)各激素含量均处于最高或较高水平,此后种子内激素含量大体上呈下降趋势,而果皮内源激素大体上是下降后再上升的趋势。其中ZR, GA3和IAA 3种激素变化规律较为相似,而ABA表现差异较大。(7)闽43和闽60果皮和种子中激素总体水平均表现为:ABA含量最大,其次是IAA,ZR和GA3含量相近,均处于较低水平,初步认为油茶果实发育与ABA关系更为密切。(8)闽43和闽60 4内源激素在果实膨大期前(主要是7月至8月期间)大体上表现为果皮内激素含量变化与种子基本一致,且果皮内激素含量低于种子,而果实膨大期后果皮内激素含量变化普遍与种子不一致,并未随种子内源激素的下降而继续下降,大多是呈相反的上升或平稳波动趋势,且含量高于种子的。闽60果实内激素含量变化较闽43延迟,推测果实内激素水平变化延迟是果实发育延迟的重要原因。(9)果皮中GA3含量与闽43纵径呈显著正相关,与闽60纵径相关性弱,这可能是二者纵径差异显著的原因。(10)闽43和闽60种子中4种内源激素与横径、纵径、单果重和鲜籽重均呈极显著负相关,而果皮中4种内源激素分别与果实不同的表型性状呈不同的相关性,表明不同油茶品种果实在生长发育中,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果皮内源激素的差别。(11)闽43和闽60种子中GA3含量均与还原糖含量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说明GA3可增加还原糖的积累,而还原糖是种子内转化为油脂的主要物质,表明内源GA3是促进油茶种子中油脂合成的关键激素。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794.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智富;油茶产业市场前景广阔[J];农村百事通;2004年16期

2 汪维勇;江西油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林副特产;2004年06期

3 邹宽生;;入世后江西油茶产业发展对策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4年05期

4 雍爱玲;发展油茶产业前景广阔[J];农技服务;2005年08期

5 冯继福,胡伟;对安徽油茶产业名牌发展战略的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5年05期

6 ;油茶助农民增收[J];福建农业;2005年04期

7 黄春元;加快衡阳市油茶产业发展的思考[J];湖南林业科技;2005年02期

8 王奇;;发展油茶产业前景看好[J];农村新技术;2006年02期

9 柏方敏;何志高;;油茶盛开致富花[J];湖南林业;2006年05期

10 彭建桃;;茶陵县增加油茶效益的主要措施探讨[J];湖南林业科技;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磊;霍宝民;谷留杰;翟文继;臧建立;;河南油茶产业化资源培育技术研究[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9 木本粮油产业化论文集[C];2009年

2 李德明;王绿林;曾广林;;襄樊市油茶产业发展现状调查与思考[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9 木本粮油产业化论文集[C];2009年

3 李苏荣;张津平;黄福平;;对促进我市油茶产业发展的思考[A];宜春市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黔东南州政府油茶产业发展调研组;蒲祖银;;关于我州油茶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A];黔东南州油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王雅鹏;刘雪芬;吴娟;;湖北省油茶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A];低碳经济时代的林业技术与管理创新[C];2010年

6 ;安徽省油茶产业协会[A];第六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郭水连;郭亮;郭卫平;;气候对油茶产量的影响研究[A];S10 气象与现代农业发展[C];2012年

8 穆姝慧;孙承文;桂房红;蒋立科;;对目前我国油茶科学研究战略的刍议[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9 木本粮油产业化论文集[C];2009年

9 谭晓风;;我国油茶产业化发展对策[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9 木本粮油产业化论文集[C];2009年

10 文会中;;做大做强湖南油茶产业的几点思考[A];第二届湖湘三农论坛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刘辉霞 傅仁斌;杂交油茶产量高[N];湖南科技报;2005年

2 ;油茶产业规划“1155”工程[N];江西日报;2005年

3 黄晓彬 刘彦;红山油茶结“金果” 规模种植创效益[N];闽西日报;2005年

4 张梅 龚良明 本报记者 胡应翔;江西冒出个油茶产业[N];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

5 蒋能清;耒阳油茶产业显露“尖尖角”[N];衡阳日报;2006年

6 江林;江西加快发展油茶产业[N];中国绿色时报;2006年

7 袁海明 (作者系袁州区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主任);五方面下工夫发展高产油茶产业[N];宜春日报;2007年

8 王志凌;百年油茶的复兴之旅[N];福建日报;2007年

9 胡青松邋洪鸣;江西油茶产业获财政重点扶持[N];中华工商时报;2008年

10 李晚成邋张志勇;政策利好助推油茶产业奔向“春天”[N];江西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军;油茶低磷适应机理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2 周裕新;油茶营养诊断及平衡施肥效应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3年

3 洪燕真;基于农户经济视角的油茶供给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4 张鑫;安徽不同生态区域油茶叶片结构及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2年

5 曾艳玲;油茶种仁糖酵解途径解析及醛缩酶基因家族功能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年

6 马锦林;油茶耐弱光生理特性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年

7 黄勇;小果油茶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杂交渐渗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年

8 谢一青;小果油茶种内类型划分、评价及亲缘关系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3年

9 张国武;油茶优良无性系性状表现的比较分析与评价[D];江西农业大学;2007年

10 张胜;普通油茶饼粕与果壳中多糖的提取、活性及应用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雪罡;江西油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D];江西农业大学;2012年

2 石斌;不同库源关系对油茶光合作用及同化物分配的影响[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3 潘波;广西油茶幼龄期配方肥研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4 周招娣;水分胁迫下普通油茶嫁接苗生理特性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5 廖文婷;5个油茶无性系光合及叶解剖特性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6 邬明娟;绿色溶剂碳酸二甲酯浸取油茶籽油及其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7 肖云旭;海南油茶5个无性系光合特性综合评价[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8 陈家铭;庐山和井冈山不同海拔野生油茶叶片比较转录组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9 刘伟;福建省油茶产地主要生态因子与油茶产量和品质的相关性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4年

10 刘学锋;测土配方施肥对油茶高产无性系生长结实的影响[D];江西农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1372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11372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4d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