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木叶插技术优化及光自养微繁殖技术在杉木叶插中的应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杉木叶插技术优化及光自养微繁殖技术在杉木叶插中的应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杉木 无性系 针叶扦插 生根成苗 叶绿素荧光参数
【摘要】: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属于杉科(Taxodiaceae)杉木属(Cunninghamia)裸子植物,杉木是我国南方最主要的栽培树种之一,在我国人工林中具有极其重要地位。无性系造林具有林相整齐,可以保留母本的优良性状等优点,但是杉木无性系造林由于无性繁殖存在以下2个问题:1.单株扦插穗条产量;2.组培技术还有待进一步优化,目前只有个别无性系在生产上推广应用,限制了杉木优良无性系的推广。早在1975年周天相曾报道过杉木可以通过叶插技术获得无性系苗,但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应用于生产实际。本课题组黄鹏进一步探索了杉木的叶插技术及生根成苗机理,但还是存在成苗率低等诸多问题。鉴于这些问题,本研究拟在他们研究结果的上进行进一步优化杉木叶插技术,并尝试把光自养微繁殖技术应用于杉木叶插成苗技术,探索杉木针叶扦插中的培养基质、激素浓度及配比以及季节、环境因子对杉木针叶扦插生根成苗的影响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规律,其研究结果主要如下:1、杉木针叶扦插的最佳季节是春秋季,春季杉木叶插的愈伤率、生根率、出芽率、成苗率、平均根长、平均根数分别为85.28%、30%、9.17%、3.33%、5.48cm、4.43根;秋季杉木叶插的愈伤率、生根率、出芽率、成苗率、平均根长、平均根数分别为83.05%、31.38%、8.6%、3.05%、5.3cm、4.29根。夏季次之,冬季扦插效果最差,愈伤率、生根率、出芽率、成苗率、平均根长、平均根数分别为80.55%、24.45%、1.67%、1.11%、5.04cm、3.35根。杉木针叶扦插的愈伤、生根率以及平均根长根数均随生根粉浸泡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在浸泡时间为20min时达到最大,分别为85.56%、30.56%、6.12cm、4.72根;出芽率、成苗率受生根粉浸泡时间影响不显著;2、杉木针叶扦插在蛭石:珍珠岩=2:1基质中,愈伤率、成苗率、平均根长达到最大,分别为77.78%、8.81%、5.39cm;在蛭石:珍珠岩=1:1基质中,生根率达到最大,为46.67%;在蛭石基质中,出芽率、平均根数达到最大,分别为30%、1.64根;3、在外源激素浸泡处理试验中,温室大棚条件下对杉木针叶扦插正交试验促进愈伤、生根、出芽、成苗、平均根长、平均根数最优激素浓度和处理时间组合分别是:2Omg/LNAA+10 mg/LBA处理20min(A2B2C1D4)、50 mg/L IBA+30 mg/L 6-BA处理20min(A1B4C4D4)、 20 mg/L NAA+10 mg/L IBA处理20min(A2B2C1D4)、20 mg/L NAA+50 mg/L IBA+20 mg/L 6-BA处理5min(A2B4C3D1)、20 mg/L NAA+20 mg/L 6-BA处理15min(A2B1C2D3)、 40 mg/L NAA+30 mg/L 6-BA处理20min(A3B1C3D4),愈伤率、生根率、出芽率、成苗率、平均根长、平均根数分别是:87.78%、73.07%、46.67%、20.00%、6.44cm、1.76根;光自养条件下对杉木叶插正交试验促进愈伤、生根、出芽、成苗、平均根长、平均根数最优激素浓度和处理时间组合分别是:20mg/L NAA+10 mg/L IBA处理20min(A2B2ClD4)、20 mg/L NAA+30 mg/L IBA+30 mg/L 6-BA处理5min(A2B3C4D1)、 20 mg/L NAA+10 mg/L IBA处理20min(A2B2ClD4、20 mg/L NAA+10 mg/L IBA处理20min(A2B2C1D4)、20 mg/L NAA+10 mg/L IBA处理20min(A2B2ClD4)、10 mg/L IBA+10 mg/L6-BA处理10min(A1B2C2D2),愈伤率、生根率、出芽率、成苗率、平均根长、平均根数分别是:84.72%、77.78%、43.06%、13.89%、6.26cm、1.98根;试验结果得出温室大棚和光自养条件下,影响杉木叶插愈伤率、生根率、出芽率、成苗率、平均根长、平均根数的最大因子基本上相同4、在外源激素喷洒处理试验中,对杉木叶插正交试验促进愈伤、生根、出芽、成苗、平均根长、平均根数最优激素浓度和处理时间组合分别是:O.lmg/L NAA+0.6 mg/L BA+0.6 mg/L 6-BA(AlB2C2)、0.5mg/L NAA+0.2 mg/L IBA+0.6mg/L 6-BA (A3B1C2)、0.1mg/L NAA+0.2 mg/L IBA+0.2mg/L 6-BA (A1B1C1)、0.1mg/L NAA+0.2 mg/L DBA+0.2mg/L 6-BA (A1B1C1)、0.5mg/L NAA+0.6 mg/L IBA+0.2mg/L 6-BA (A3B2C1)、0.1mg/L NAA+0.2 mg/L IBA+0.2mg/L 6-BA (A1B1C1),愈伤率、生根率、出芽率、成苗率、平均根长、平均根数分别是:71.30%、45.18%、14.81%、5.56%、3.81cm、1.26根。试验结果得出,不同激素浸泡处理对杉木叶插生根成苗的各项生长指标结果均优于不同激素喷洒杉木叶面对杉木叶插生根成苗的结果。5、对杉木针叶扦插生根成苗的过程中进行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结果得出,F0值、Fm值变化趋势相同,先上升后下降然后再上升,Fm基本呈现出根原基形成前期呈下降趋势,生根阶段呈下降趋势,根伸长期呈上升趋势;Fv/Fm值与F,/Fo的变化趋势相同,先降低,再上升,后平稳恢复至初始水平。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791.2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媛 ,王景星;杉木造林海拔上限的计算[J];湖南林业;2003年02期
2 吴承祯;洪伟;林思祖;;杉木种子涩籽的空间特征分析[J];山地学报;2006年01期
3 林幼丹;张晨曦;;杉木在中国的栽培历史简述[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7年01期
4 储月娥;;杉木山地全光育苗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05期
5 江民锦;;我国南方杉木文化现象探析[J];生态经济;2010年11期
6 舒巍;郑晓辉;陈学民;扶巧梅;;杉木无节材人工修枝技术初探[J];轻工标准与质量;2013年03期
7 俞新妥;;福建杉木生产的历史和展望[J];福建林学院科技;1982年01期
8 周天相,周启康;杉木采用“三优”良种造林效益好[J];浙江林业科技;1987年06期
9 王殿遴;;关于山地人工杉木林采伐更新问题探讨[J];湖北林业科技;1988年04期
10 丁蕴一;中国杉木研究动态[J];世界林业研究;199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毅;郑仁华;陈孝丑;杨跃霖;欧阳磊;苏顺德;;杉木种质资源保存利用现状及发展策略[A];第三届南方林木育种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2 徐晓光;;清水江杉木“实生苗”技术的历史与传统农林知识[A];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分4民族文化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3 陈代喜;;广西杉木良种选育现状与对策[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2 功能基因组时代的林木遗传与改良论文集[C];2009年
4 杨玉盛;;不同栽杉代数29年生杉木林净生产力及营养元素生物循环的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5 戴景晟;;杉木林分碳汇计算方法研究与应用[A];第九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6 王清奎;汪思龙;于小军;;亚热带地区阔叶林与杉木林土壤有机质的比较研究[A];第五届中国青年生态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郭剑芬;杨玉盛;赵月彩;陈增文;毛艳玲;;不同温度和土壤湿度下老龄杉木林土壤碳矿化研究[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0 林业与气候变化论文集[C];2009年
8 程用佳;刘运民;叶同组;;杉木优树子代测定遗传效应分析[A];林木遗传改良讨论会文集(杉木、马尾松等树种)[C];1991年
9 韩永刚;杨玉盛;;闽北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蓄水量的研究[A];福建省第十二届水利水电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岑启全 熊保明;购买杉木多付款请求返还获支持[N];法治快报;2010年
2 记者 郑璜 通讯员 曹佳奕;国家林业局杉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闽成立[N];福建日报;2013年
3 徐世芬 林茂;缓解杉木连茬“僵苗”有良方[N];湖北科技报;2000年
4 国家林业局国有林场和林木种苗工作总站;中国杉木育种的摇篮[N];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
5 李喜荣 王丽娟 莫家杰;杉木病虫防治[N];云南科技报;2005年
6 胡定林;会东县建成我州最大杉木采种基地[N];凉山日报(汉);2010年
7 本报记者 刘辉 通讯员 林峥嵘;这里有中国最大的“杉木种子基因库”[N];福建日报;2013年
8 王木善;福建杉木研究中心成立三十周年纪念大会召开[N];福建科技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方炜杭 通讯员 方扬辉 刘建波;走出实验室 绿满大青山[N];福建日报;2012年
10 金可选;杉木林间伐要适时适度适量[N];农民日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项文化;杉木林采伐迹地人工造林与自然恢复的生态功能过程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3年
2 席梦利;杉木转基因受体系统的建立及遗传转化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4年
3 张卓文;杉木生殖生物学特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4 张群;人工修枝对提高杉木木材质量影响的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年
5 方晰;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与碳平衡的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4年
6 杜春贵;杉木积成材制造中的梳解加工及产品特性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8年
7 赵仲辉;亚热带杉木林生态系统与大气间的碳通量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年
8 陈光水;杉木林年龄序列土壤呼吸与地下碳分配[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9 王戈;毛竹/杉木层积复合材料及其性能[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3年
10 黄寿先;杉木纸浆材优良无性系选育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野;密实化及抗菌处理速生杉木的特性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3年
2 马亚娟;施肥对杉木养分吸收特性及其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规律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张绍轩;杉木成熟林不同生长势林木生长及固碳能力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4 周国新;会同杉木林生态系统C:N:P生态化学计量的季节动态特征[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5 房晓娜;杉木生态公益林林分空间结构模拟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6 杨敏;杉木在户外休憩设施中的应用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7 何林;江苏地区考古木材鉴定分析[D];南京林业大学;2015年
8 谢肖昀;南方杉木生态公益林多功能评价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9 辛访华;杉木林不同更新方式下土壤呼吸与微生物群落的季节动态[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10 李晗;中国杉木不同产区栽培制度初步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2128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1212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