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硕士论文 >

转DgNACl基因菊花耐盐性和抗旱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22 08:23

  本文关键词:转DgNACl基因菊花耐盐性和抗旱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切花菊 DgNAC1基因 遗传转化 耐逆性检测


【摘要】:菊花(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是中国的十大传统名花和四大切花之一,它具有婀娜多姿的花型,灿烂绚丽的色彩,并且切花菊占全球切花总量的份额为30%,因而菊花在全球花卉产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目前,随着环境气候的变化,高盐、干旱等因素的制约已成为切花菊设施栽培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使得切花菊的抗性育种成为当今花卉育种的重要课题之一。本试验的试验材料为目前广泛应用于生产的切花菊品种‘神马’,选取本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获得的经分子检测鉴定的转基因株系OE-3、OE-9、OE-11和对照切花菊‘神马’用于盐胁迫和干旱胁迫试验。本试验通过测定和抗逆性增强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来研究转基因后代的耐盐性与抗旱性。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转基因植株后代的耐性分析:测定与抗逆性增强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初步研究转基因植株后代的耐盐性及抗旱性。对T0代转基因株系和WT植株(野生型‘神马’植株)进行耐盐性分析后,结果显示,OE-3株系植株的存活率为95.07%,OE-9株系植株的存活率为92.60%,OE-11株系植株的存活率为88.90%,均明显高于WT植株(59.23%),表明转基因株系的耐盐性得到提高。从生理变化上来看,在盐胁迫下,转基因株系OE-3、OE-9、OE-11的脯氨酸(proline)、叶绿素(Ch1)、可溶性蛋白(SP)、可溶性糖(SS)含量,SOD、POD、CAT活性,GSH含量均显著高于WT植株,相对电导率(REC)、丙二醛含量(MDA)、H2O2、O2含量则显著低于WT植株,表明过量表达DgNACl的转基因植株受到盐胁迫后抗氧化及抗渗透胁迫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增强了过量表达DgNACl的转基因切花菊的耐盐胁迫能力。对To代转基因株系及对照植株(WT)进行干旱耐性分析后,结果显示,OE-3株系植株的存活率为86.42%,OE-9株系植株的存活率为88.89%,OE-11株系植株的存活率为87.65%,均显著高于WT植株(41.98%),表明转基因株系的耐旱能力得到提高。从生理变化上来看,转基因株系OE-3、OE-9、OE-11的脯氨酸、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SOD、POD、CAT活性,GSH含量均显著高于WT植株,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H2O2、O2-含量则显著低于WT植株,表明过量表达DgNACl的转基因植株受到干旱胁迫后抗氧化及抗渗透胁迫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增强了过量表达DgNACl的转基因切花菊的抗干旱胁迫能力。以上数据显示,转DgNACl基因切花菊植株的耐盐性及抗旱性较WT植株有所增强。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682.1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悦,张涛,齐秀兰;切花菊氮·磷·钾营养特性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8期

2 周彩莲;郭维明;陈发棣;顾俊杰;朱中亚;石鹤林;马赞留;;1-MCP处理抑制切花菊叶片衰老的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07年04期

3 肖敏;;出口切花菊优质高效栽培技术[J];中国花卉园艺;2009年06期

4 苏胜举;;出口切花菊生产技术[J];新农业;2009年08期

5 高丽洁;侯忠;赛丹;;多头托桂切花菊新品种—辽菊1号[J];辽宁农业科学;2009年05期

6 夏晶晖;;水杨酸在切花菊保鲜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1期

7 岳铭鉴;邓湘宁;;辽宁省出口切花菊生产现状调查[J];农业经济;2010年05期

8 张晓波;侯忠;;多头托桂切花菊新品种——辽菊2号[J];辽宁农业科学;2010年04期

9 侯忠;苏胜举;;出口切花菊复种甘蓝经济效益分析[J];园艺与种苗;2011年01期

10 韩勇;叶燕萍;陈发棣;房伟民;陈素梅;姚建军;管志勇;王春昕;;多头切花菊品质性状综合评价体系构建[J];中国农业科学;2011年2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穆鼎;李春花;;切花菊最优化施肥的初步研究[A];中国园艺学会成立70周年纪念优秀论文选编[C];1999年

2 晏才毅;;切花菊珍品“金宝”[A];中国菊花研究论文集(1997-2001)[C];2001年

3 时祥云;宁惠娟;戴思兰;;北京地区切花菊生产育苗技术[A];中国菊花研究论文集(2002—2006)[C];2002年

4 贾挺进;毕铃;周晓阳;杨惠芳;赵梁军;;不同品质切花菊‘神马'插穗生长模型及收获整齐度研究初探[A];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0)[C];2010年

5 龚夏霞;;出口切花菊几个关键技术的研究[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青年学术年会园艺学论文集[C];1995年

6 义鸣放;游捷;;切花菊新品种栽植密度与切花质量的研究[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青年学术年会园艺学论文集[C];1995年

7 郑丽;郭维明;;切花菊低温干藏的研究[A];中国科协第3届青年学术年会园艺学卫星会议暨中国园艺学会第2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8年

8 郭维明;曾武清;陈发棣;;乙烯对切花菊衰老的调节[A];中国菊花研究论文集(1997-2001)[C];2001年

9 郑丽;郭维明;;切花菊低温干藏的研究[A];中国菊花研究论文集(1997-2001)[C];2001年

10 杨再强;罗卫红;陈发棣;顾俊杰;李向茂;丁其峰;赵才标;陆亚凡;;基于光温的温室标准切花菊品质预测模型的研究[A];中国菊花研究论文集(2002—2006)[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海燕;广西北海大力发展切花菊[N];中国花卉报;2007年

2 花卉报;我国切花菊生产现状分析[N];山东科技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黄正秉;切花菊业者群策群力谋发展[N];中国花卉报;2009年

4 黄正秉;切花菊对日出口三大难题如何破解[N];中国花卉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黄正秉;我国切花菊生产现状分析[N];中国花卉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黄正秉;海南切花菊对日出口回暖[N];中国花卉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黄正秉;岁末切花菊内外销均存变数[N];中国花卉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黄正秉;优质苗提升切花菊生产水平[N];中国花卉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黄正秉;切花菊出口受阻内销应急[N];中国花卉报;2011年

10 记者 黄正秉;切花菊市场“外弱内强”再延续[N];中国花卉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杨再强;温室标准切花菊生长发育和品质模拟模型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2 房伟民;嫁接对菊花抗逆性影响及切花菊栽培技术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3 郑丽;根癌农杆菌介导SAG_(12)-ipt和3DN-iaaL基因转化切花菊及抗早衰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勇;切花菊品质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及性状遗传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2 冼锡金;几种切花茎基端酚类氧化代谢及其调控研究[D];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5年

3 单萍;白色单头切花菊新品种选育[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4 王芝权;苗期热激预处理提高切花菊‘优香’耐热性的机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5 朱安超;“绿心”切花小菊管状花绿色形成机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6 钟鸣;转DgNACl基因菊花耐盐性和抗旱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7 魏莎;设施园艺(切花菊)连作土壤修复与高效利用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8 陈龙涛;切花菊采后保鲜技术的应用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9 李娜娜;单头切花菊新品种培育[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10 张冬菊;切花菊品种遗传多样性研究与杂交育种[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2141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12141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a4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