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县金称市镇土地整理后土壤肥力的空间变异研究
本文关键词:邵阳县金称市镇土地整理后土壤肥力的空间变异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土地整理 土壤肥力因子 土壤肥力质量 空间变异
【摘要】:土地整理对耕地尤其是对耕作层的破坏作用明显,其结果是导致耕地养分的亏缺和肥力质量的趋劣。本文以邵阳金称市镇土地整理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地整理后土壤养分特征,基于主成分分析法评价土壤肥力质量,采用GIS技术及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金称市镇土地整治区土壤养分和肥力的空间变异规律及特征;在此基础上,以时空替代法选择土地整理/未整理区,初步探究土地整理对土壤养分及肥力空间变异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土地整理区土壤肥力指标均具有中等变异性,块金系数变化范围为50.1-99.8%,具有中等的空间相关性,空间变异性由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共同引起。依据土壤肥力Kriging空间插值,其土壤肥力含量的空间分布表现为:全氮、碱解氮分布较为分散,其他土壤肥力指标的分布呈现条状分布的规律,具有连续分布的特点。土壤肥力指标的破碎度的变化范围为0.36~0.77,其中全钾的破碎度最高,为0.77,有机质破碎度最低,为0.36。这与土壤肥力指标的空间分布规律一致。(2)研究区土壤肥力指数变化范围在0.076-0.693,属于中等变异,块金系数达93.5%,空间相关性受人为因素的影响非常大。空间呈块状分布,大体特征为东部含量高,西部含量低。土壤肥力破碎度为0.564,其中0.23~0.33等值面积较大,0.06~0.16和0.47~0.67范围没有分布,土地整理区土壤肥力水平较低。(3)土地整理导致土壤pH、有机质等肥力指标变化明显。未整理土壤pH、有机质、全氮等9个指标均高于土地整理区,其中未整理土壤pH、全氮和缓效钾显著(p0.05)高于整理土壤,表明土地整理对土壤pH、全氮和缓效钾含量影响显著(p0.05)。地统计结果表明,未整理土壤块金系数变化范围在0.688~0.999,整理土壤块金系数变化范围在0.808~0.999,所有块金系数大于0.75,变异性较为恒定,空间相关性弱。说明土地整理导致pH值、有机质、全氮、全钾和碱解氮变异性减小,而其他养分指标增大。空间分布表现为:未整地与整理地的空间分布规律大体相同,其中整理地土壤肥力含量低,极值多,空间格局变化大。未整地破碎度变化范围大,整理地变化范围小,与整理/未整地地的空间分布格局相关。(4)整理土壤综合肥力指数平均值为0.36±0.14,未整理土壤为0.54±0.21,土壤IFI比整理地显著(p0.05)高50.00%,说明土地整理导致土壤综合肥力指数降低,土壤肥力质量下降;相对于未整理地,整理地土壤综合肥力指数标准差相对变小,说明土壤综合肥力指数变化变小。整理/未整地土壤综合肥力指数中均具有中等变异性,但整理地土壤变异系数相对于未整理地高0.27%,说明土地整理导致土壤肥力指数变异系数增大。整理相对于未整理地块金系数高0.043,土地整理后空间相关性变弱。说明土地整理导致变异系数增加。空间分布情况看,未整地的含量高的等值图斑多,整理地极值较多,主要原因在于土地整理对土壤表层的剥离,在填埋过程中,改变了土壤肥力质量。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1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术魁;土地整理的兴起及其规范推进[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1年04期
2 刘晓峰,贾玫;探索土地整理模式 实现资源持续利用[J];吉林农业;2001年03期
3 鲍海君,吴次芳,叶艳妹,童菊儿,汪峰;土地整理中田块设计和“3S”技术应用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2年01期
4 许建斌;土地整理如何产业化[J];中国土地;2002年01期
5 ;大兴全面推进土地整理[J];中国土地;2002年09期
6 黄锦东;土地整理及其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福建农业科技;2002年05期
7 余振国,吴次芳;我国土地整理权属调整的机制建设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8 张正峰,陈百明;土地整理的效益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03年02期
9 范金梅;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研究[J];中国土地;2003年10期
10 彭立芹,冯文钊,曾志远;我国土地整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宗德;;土地整理市场化的特点及思考[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2 罗明;龙花楼;;土地整理理论初探[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3 高向军;鞠正山;;试论“中国土地整理微观行为的宏观理念”[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4 蔡运龙;;土地整理要重视文化景观建设和农民参与[A];中国土地学会625论坛-第十四个全国“土地日”:坚持科学发展观 珍惜每一寸土地论文集[C];2004年
5 王军;李正;白中科;鞠正山;;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影响研究的进展与展望[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6 王军;李正;白中科;鞠正山;;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影响研究的进展与展望[A];2010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袁丽丽;;试论土地整理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A];新世纪土地问题研究[C];2002年
8 罗明;龙花楼;;土地整理理论初探[A];土地整理与复垦分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9 高向军;鞠正山;;试论“中国土地整理微观行为的宏观理念”[A];土地整理与复垦分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10 范金梅;孟宪素;薛永森;;论土地整理经济和社会效益评价的理论基础和指标体系[A];21世纪中国土地科学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土地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阮晓平 王华耀;土地整理让农民增收[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2 张德学邋詹伟;土地整理要“三分建、七分养”[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3 刘之沛 彭江;万安土地整理“整”出沃野粮仓[N];江西日报;2006年
4 记者 项文渊 卢庆红 通讯员 施杨波;缙云土地整理半年新增耕地2400余亩[N];丽水日报;2006年
5 记者 红艳;我区实施土地整理项目 去年新增耕地六千余公顷[N];内蒙古日报(汉);2007年
6 特约记者 田永平 通讯员 牛富宝;土地整理项目拓宽农民增收路[N];锡林郭勒日报;2006年
7 本版编辑 主讲人 郧文聚 范金梅 菡冰;新理念:可持续土地整理[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8 张新民邋通讯员 吴梅 吴建兵;市内六区获土地整理权[N];天津日报;2008年
9 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郧文聚 田玉福;探索土地整理新机制引导资金科学使用[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10 郭秀东;土地整理项目落户霍市设施农业园[N];通辽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宿胜;土地整理项目的经济学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2 孙钰霞;重庆市土地整理可持续发展评价[D];西南大学;2012年
3 高明秀;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耦合关系及其模式创新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4 杨朝现;人地关系协调视角下的土地整理[D];西南大学;2010年
5 刘向东;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土地整理项目共同治理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6 罗文斌;中国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影响因素及其改善策略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艾亮辉;土地整理投资项目后评价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8 董利民;土地整理融资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4年
9 付光辉;土地整理生态风险评价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10 张继道;土地整理项目管理模式对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国柱;农民参与土地整理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2 霍亚涛;城乡统筹视野下的我国土地整理法律制度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3 刘兴忠;潍坊市滨海地区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4 盛利;土地整理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5 张科;土地整理项目影响后评价[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浩;土地整理项目后效益测算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唐瑶;土地整理项目实施效益评价初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炼军;土地整理的法律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9 黄文妍;重庆市土地整理效益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6年
10 贾芳芳;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2379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1237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