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胁迫对变叶海棠生长、生理生化及根形态影响研究
本文关键词:干旱胁迫对变叶海棠生长、生理生化及根形态影响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变叶海棠 干旱性 生理生化指标 生长指标 形态指标
【摘要】:变叶海棠(Malus toringoides)是蔷薇科(Rosaceae)苹果属(Malus)植物,主要分布于川西高海拔地区,但是该地区气候干旱,降雨较少。因此本试验以两年生变叶海棠实生苗为试材,采用盆栽试验法,测定了不同处理下(土壤体积含水量分别为:CK,28.2%;T1,22.4%;T2,17.6%;T3,12.8%;T4,8%)的变叶海棠生理生化、生长与根形态指标,探讨了干旱胁迫对变叶海棠生理生化和生长的影响,综合分析评价了其抗旱鉴定指标,为高海拔干旱河谷地区的变叶海棠栽培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干旱胁迫程度越大,变叶海棠株高、地径、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干重与一级侧根数的生长越缓慢,但根冠比和侧根位置的生长是先增大后减小,并且在土壤体积含水量为17.6%的条件下生长最快。(2)对变叶海棠7个生长指标的参数进行主成分分析,根据各主成分的贡献率和在主成分中各根系构型指标所对应的系数,得到综合分模型如下:Y=-0.095X1+0.165X2+0.157X3+0.202X4+0.207X5-0.003X6+0.168X7由模型可知,地下部分干重与根冠比是研究变叶海棠抗旱性的重要生长指标。(X1:一级侧根数、X2:地径(cm)、X3:地上部分干重、X4:地下部分干重、X5:根冠比、X6:侧根位子深度、X7:株高)(3)随着胁迫时间延长和胁迫程度的增加,变叶海棠叶片的相对含水量和叶绿素含量均显著下降,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均显著增加;可溶性糖含量、SOD活性与POD活性在处理T1条件下均是上升的变化趋势,但是在处理组T2、T3、T4的胁迫程度下呈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4)对的7个生理生化指标的参数进行主成分分析,根据各主成分的贡献率和在主成分中各根系构型指标所对应的系数,得到综合分模型如下:Y=0.205X1-0.05X2-0.08X3+0.103X4+0.206X5+0.071X6+0.201X7由模型可知,POD活性、SOD活性与可溶性糖含量是研究变叶海棠抗旱性的重要指标。(X1:SOD活性、X2:叶片相对含水量、X3:叶绿素含量、X4:MAD含量、X5:POD活性、X6:脯氨酸含量、X7:可溶性糖含量)(5)随着胁迫程度的增加,变叶海棠根系总长、根系总表面积、根系总体积、最粗侧根长度、根尖数与分叉数的生长减慢,但主根长的生长是先增加后减小,表明干旱胁迫对变叶海棠根系生长有抑制作用,但在一定程度胁迫也能促进主根向下生长。(6)对变叶海棠的7个根形态指标的参数进行主成分分析,根据各主成分的贡献率和在主成分中各根系构型指标所对应的系数,得到综合分模型如下:Y=0.186X1+0.205X2+0.144X3+0.126X4+0.204X5+0.094X6-0.022X7影响变叶海棠根系构型的主要参数为根总表面积和总根长,它可通过增加粗根表面积与长度来适应干旱环境。(X1:根系总体积、X2:总表面积、X3:根尖数、X4:分叉数、X5:总根长、X6:主根长、X7:最粗侧根长度)(7)在一定程度的干旱胁迫条件下,变叶海棠幼苗能够通过自身的调节作用等来适应环境,在T1、T2条件下能进行补偿生长;但在T3、T4条件下,变叶海棠的生长受到严重抑制,因而其适宜生长的土壤体积含水量应在17.6%以上。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685.9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海英;徐庆;樊高强;于英茹;冀春雷;;变叶海棠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J];中国农学通报;2009年23期
2 成明昊,张云贵,周志钦,李晓林;变叶海棠居群分化与多毛海棠起源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3 邓洪平,成明昊,周志钦,李晓林;变叶海棠种群多样性的形成与分化研究[J];园艺学报;2002年02期
4 石胜友,成明昊,梁国鲁;苹果优良砧木资源——变叶海棠[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5 杨平;代学冬;刘大建;;变叶海棠育苗与造林技术[J];林业实用技术;2006年09期
6 徐庆;王海英;刘世荣;;变叶海棠及其伴生植物峨眉小檗的水分利用策略[J];生态学报;2011年19期
7 成明昊,李晓林,王玫,曾维光,吴福寿,金强;变叶海棠变异类型的研究[J];园艺学报;1992年03期
8 张云贵,成明昊;变叶海棠变异类型的初步研究[J];西南园艺;1998年03期
9 成明昊,张云贵,李晓林,金强,谢晓黎;变叶海棠多样性的区系地理学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10 余海清;胡海;;变叶海棠种子特性及萌发条件的探讨[J];四川林业科技;201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唐建民;周志钦;冯婷婷;成明昊;;基于细胞核ITS序列和叶绿体基因间隔区的变叶海棠起源研究[A];中国园艺学会十届二次理事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唐建民;变叶海棠(Malus toringoides Hughes)的遗传多样性及其进化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2 石胜友;变叶海棠起源及其遗传多样性分化研究[D];西南大学;2005年
3 邓洪平;变叶海棠遗传多样性起源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程迪华;干旱胁迫对变叶海棠生长、生理生化及根形态影响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2 冯婷婷;变叶海棠(Malus toringoides Hughes)杂种起源的新分子证据[D];西南大学;2007年
3 王海英;川西变叶海棠生物学特性及其水分利用格局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年
4 李菊;变叶海棠及其近缘种的杂种起源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2386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1238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