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束介导小麦变异分析及SRAP多态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离子束介导小麦变异分析及SRAP多态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离子束介导 小麦 差异分析 SRAP 多态性
【摘要】:小麦是我国三大谷物之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的生产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息息相关。我国的小麦产量逐年上升,但是品质质量不容乐观,其品质特性有待进一步优化,采用各种高新技术手段改良或创建新的种质资源、提高转化率、发展农业经济、适应现代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本研究采用离子束介导的方法将N+注入受体豫麦49(温麦六号)的种子,然后将受体种子分别浸泡在供体燕麦、六倍体小黑麦的全基因组DNA中,经过了多年的选育,获得一批极其有研究意义的变异材料。本研究以其中的一批特殊的变异材料为研究对象,对其农艺、品质性状进行调查分析,并对各变异材料及基因受体、基因供体的蛋白含量进行比对分析,以此来探讨离子束介导转化对变异材料的农艺品质性状和蛋白影响问题,从而筛选出特定的抗自然灾害性好、蛋白含量高的株系,也证明离子束介导转化技术可以应用在植物遗传育种上,为遗传工作者提供新的思路,而后对各变异材料幼苗抗旱性指标进行调查分析,最后开展变异材料的SRAP多态性研究,研究各变异材料之间的差异,为后续的工作研究其变异机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离子束介导小麦变异系材料农艺品质性状、贮藏蛋白含量差异分析;不同干旱胁迫条件下小麦变异系材料幼苗的气孔性状及光合特性分析;小麦变异系材料的SRAP多态性研究。通过三部分的研究全面地了解分析小麦变异系材料在不同水平的差异,为变异机理研究奠定基础。1离子束介导小麦变异系材料的农艺品质性状及贮藏蛋白含量分析在抽穗期和收获期对这批变异材料的部分农艺性状和对收获后种子的品质品质性状及蛋白含量进行调查分析,发现这批特殊的变异材料在株高、穗长、芒长、叶绿素含量蛋白含量等方面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差异,通过分析,部分变异材料在穗长和千粒重方面都有极显著增加的趋势,其中E109株系高达99.33cm,E105仅50.33cm;变异材料的蛋白含量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E109的干基蛋白含量达到最大值19%,但是其蛋白品质质量不是太好;所有变异材料湿面筋含量均高于对照材料。这说明离子束介导小麦变异材料的表型及品质性状产生了丰富的变异,为后期的进一步培育奠定基础。2不同干旱胁迫条件下小麦变异系苗期抗旱性分析模拟干旱胁迫(PEG6000)条件,对9个材料的抗旱性指标进行分析,发现在不同的胁迫条件下变异材料的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发生显著性变化,CK组E109极显著增加;净光合速率的变化趋势每个材料也不尽相同,大致分为三类;不同的胁迫条件下,变异材料的气孔变化是不同的。总体上,在干旱胁迫条件下长度和宽度均有不同的降低,且干旱胁迫对气孔长度的影响大于对宽度的影响。3小麦变异系材料的SRAP多态性差异分析提取小麦变异材料的DNA,筛选出适合变异材料的SRAP引物组合,用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的方法分析小麦变异系材料的多态性差异。经研究发现,在128对引物组合中共筛选出适合的SRAP引物20对,共产生833条多态性条带,平均每个变异材料扩增出138.9条多态性条带,且6个变异材料的多态性比率均在55%以上,说明这批变异材料具有丰富的SRAP多态性。每个材料产生的特异性条带数不等,在9~22条之间,成功的扩增出特异性条带,为下一步分析研究变异材料的变异机理奠定基础。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512.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新亮;马强;;玉米SRAP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5期
2 李廷春;高正良;汤志顺;;丹参SRAP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J];生物学杂志;2008年01期
3 张大伟;马林;陈全家;高文伟;耿洪伟;曲延英;安岩岩;李宁;;棉花SRAP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4 尹跃;曹有龙;陈晓静;何军;张波;;枸杞SRAP反应体系建立和优化[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3期
5 李严,张春庆;新型分子标记 SRAP技术体系优化及应用前景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5年05期
6 汪成成;崔文山;董健;王骞春;姜韬;冯健;张璐;;新型分子标记SRAP及其在植物中的应用[J];防护林科技;2010年04期
7 吴松权;于亚彬;严一字;金东淳;吴基日;;野生和栽培桔梗种质遗传多样性的SRAP研究[J];北方园艺;2010年12期
8 许永华;王士杰;陈晓林;史俊卿;杜跃中;张连学;;人参SRAP-PCR体系优化条件的建立(英文)[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0年04期
9 伊六喜;斯钦巴特尔;孟显光;赵瑞哗;张惠忠;田自华;;甜菜雄性核不育基因的SRAP标记[J];华北农学报;2012年01期
10 李颖;金海林;金东淳;张佳;;苍耳SRAP-PCR体系优化设计方案比较[J];延边大学农学学报;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Genetic Diversity and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 of Jute Germplasm as Revealed by SRAP Analysis[A];2009整合植物生物学研讨会摘要集[C];2009年
2 ;Establishment of SRAP Fingerprints on Kenaf Germplasm[A];2009整合植物生物学研讨会摘要集[C];2009年
3 谈敏;张其安;刘童光;江海坤;;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优化辣椒SRAP-PCR反应体系[A];中国园艺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骈瑞琪;倪慧群;陈晓阳;;胡枝子SRAP体系优化及在胡枝子亲缘关系中的应用[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2 功能基因组时代的林木遗传与改良论文集[C];2009年
5 张妤艳;俞明亮;马瑞娟;蔡志翔;沈志军;许建兰;;与桃树性高/矮性状相关的SRAP标记[A];中国园艺学会桃分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胡积祥;刘志恒;侯悦;黄欣阳;;水稻丝核菌SRAP引物筛选与体系优化[A];2012年中国菌物学会学术年会会议摘要[C];2012年
7 杨迎花;李先信;邓子牛;;新型分子标记SRAP的原理及某研究进展[A];2008园艺学进展(第八辑)——中国园艺学会第八届青年学术讨论会暨现代园艺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林春华;李兆龙;乔燕春;林伟君;刘自珠;谭雪;;SRAP反应体系的优化及其在白|品种间亲缘关系分析中的应用[A];中国园艺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李怀志;韩洪强;李维为;陈火英;;利用SRAP技术评价茄子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A];中国园艺学会十届二次理事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吴文珊;;与薜荔性别相关的SRAP分子标记[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五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8)[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瑜;紫花苜蓿抗褐斑病基因的ISSR、SRAP以及AFLP分子标记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利涛;离子束介导小麦变异分析及SRAP多态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7年
2 王贵美;红麻种质资源耐盐性评价及其黄麻SRAP指纹图谱构建[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3 郭利建;基于SRAP和SSR标记的小麦产量和品质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及效应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4 胡召杉;小麦三雌蕊基因Pis1连锁的SRAP分子标记开发[D];西华师范大学;2016年
5 张磊;褐飞虱SRAP标记连锁图谱构建和致害性表型的分析[D];中南民族大学;2015年
6 邵珠田;利用ISSR及SRAP分子标记研究菜用大黄与药用大黄的亲缘关系[D];河南科技学院;2017年
7 张鲁杰;越橘栽培品种的SRAP鉴别及遗传关系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王晓飞;红麻核心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其亲源关系SRAP标记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006年
9 孙荣喜;国槐种子形态变异与品种/无性系SRAP分子识别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年
10 刘丽娟;SRAP标记在DUS测试中的应用与高分辨率双向电泳体系的建立[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2919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1291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