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硕士论文 >

放养密度对鸭子在稻田内运动规律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12-17 13:20

  本文关键词:放养密度对鸭子在稻田内运动规律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鸭稻共作 鸭子放养密度 UWB定位系统 鸭子在田间运动规律 杂草 土壤肥力


【摘要】:鸭稻共作技术利用鸭子的杂食性捕食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利用鸭子在田间的不断活动来改善稻田的生态环境,刺激水稻生长,并产生中耕浑水增氧效果,减少碳排放;同时利用鸭子的粪便肥田,保证鸭子不吃水稻苗,可用于生产有机稻。在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多数是关于鸭稻共作技术以及该技术对于病、虫、草害的防治,增加产量、收入等方面的研究。本文以鸭子对杂草控制和土壤肥力的作用效果为目标,构建了鸭子田间位置追踪系统,研究了了鸭子在田间的运动状态,探索了最佳的鸭子放养密度。通过对鸭子位置信息的检测与分析,研究了密度对鸭子田间活动时间、范围、频率和面积的影响,试验研究了不同放养密度对杂草分布规律和土壤肥力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构建了鸭子位置追踪系统。由定位标签,基站和定位引擎等三部分构成了超宽带(UWB)精准定位系统,用以实时监测鸭子的田间位置。定位标签固定在鸭翅膀上,定位基站分别安装在试验地块的矩形顶点和长边的中点位置,由定位标签定时向定位基站发射脉冲信号,基站收到信号后对标签的信息进行记录,并把这些信息传递给上位机的定位引擎,引擎完成基于TDOA定位方法的计算分析与存储。系统定位追踪精度为10-20cm,定位标签数据上传频率为0.33Hz(1/3s),标签电池充电一次可持续使用时间7天。(2)放养密度对鸭子在水稻田内的活动时间有一定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加,鸭子在田间运动状态所用时间也随之增加。在养鸭密度分别为15只/660m2、20只/660m2、25只/660m2和30只/660m2时,鸭子在稻田内运动状态所用的时间占鸭子在田间总时长的百分比分别为13.08%、17.89%、21.05%和21.48%。当养鸭密度为25只/660m2和30只/660m2时,鸭子在田间运动的时长比养鸭密度为15只/660m2时鸭子在田间运动的时长分别增加了 60.88%和64.17%。鸭子放养密度为25-30只/660m2时,鸭子在田间运动的时间最长。(3)放养密度对鸭子田间活动范围具有重要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大,鸭子田间的活动范围也不断扩大,但当养鸭密度达到一个临界值后,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加,鸭子在田间的运动范围不会再有明显的增加。以鸭子在田间位置信息的变异系数衡量鸭子在田间活动范围,在养鸭密度分别为15只/660m2、20只/660m2、25 只/660m2 和 30 只/660m2 时,变异系数分别为 25.58%、34.6%、39.49%、和 40.29%。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加,其对应的变异系数也是逐渐增大的。其中变异系数最小和最大之间,变异系数增加了 57.51%,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大,变异系数数值的增加量逐渐减小。另一方面,以鸭子在田间活动区域面积占每个试验小区总面积的百分比来分析鸭子在田间的活动范围,在养鸭密度分别为15只/660m2、20只/660m2、25只/660m2和30只/660m2时,鸭子在田间活动总区域面积占每个试验小区总面积的百分比分别为80.03%、89.09%、92.12%,92.24%。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加,鸭子在田间运动过的区域总面积占每个试验小区地块总面积的百分比也随之增加。但养鸭密度为25只/660m2和30只/660m2时,鸭子在田间运动过的面积占每个试验小区地块总面积的百分比增加幅度微小,仅增加了 0.12%。养鸭密度为25-30只/660m2时,鸭子运动在田间的活动范围最佳。(4)放养密度对鸭子田间活动频次具有一定影响。该频次是指一天内鸭子进入每个小单元格(1m2)的次数。试验结果表明,鸭子在田间活动的平均频次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加而增大。鸭子到达每个小单元格的频次越大,对杂草、害虫的控制作用越好,对土壤肥力的影响越均匀。在养鸭密度分别为15只/660m2、20只/660m2、25只/660m2和30只/660m2时,鸭子在田间活动的总平均频次分别为3.62/次、4.03/次、4.53/次、4.59/次。(5)鸭子放养密度对水田杂草的控制作用和土壤肥力有显著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养鸭密度的增大,稻田内四叶萍等,矮慈姑,鸭舌草,稗草等田间恶性杂草的密度明显减少,鸭子对四叶萍的防控效果尤其显著。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加,鸭子排泄物对土壤中有机质和速效N、P、K的补充作用逐渐增强。在放养鸭密度为25-30只/660m2时,控草和肥田效果最好。总体上看,鸭子放养密度为25只/660m2-30只/660m2时,鸭子在田间的活动时间、活跃程度、运动范围比较好,鸭子对杂草的控制作用和对土壤肥力的改善效果最佳。研究成果对改进鸭稻共作技术工艺具有参考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834;S51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国军;李晓峰;;杂草的特征·防治及利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4期

2 崔萍;;果园杂草防治技术[J];宁夏农林科技;2010年06期

3 张宇和;除草务尽?——农业杂草的再认识[J];世界农业;1982年04期

4 植木邦和 ,朱玉军;对杂草为害的新认识[J];世界农业;1983年08期

5 苏少泉;杂草、杂草防治与杂草科学[J];世界农业;1987年02期

6 李永娥;果园杂草防治方法[J];农业科技通讯;1997年12期

7 于金星;常莉;;果园杂草防治技术[J];农业知识;2003年13期

8 代兴荣,张黎;甘草地杂草的发生及防治方法[J];新疆农业科学;2002年06期

9 杨玲,杨光喜;蔬菜杂草危害及防治技术[J];石河子科技;2003年06期

10 Thomas S.C.Li,路常宽;沙棘病虫害与杂草防治[J];国际沙棘研究与开发;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付彩兰;;农田抗药性杂草综合治理[A];河南省植物保护研究进展Ⅱ(下)[C];2007年

2 杨霞;;杂草定期割刈在公路路肩的应用[A];全国园林植保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杨剑;卢昌义;于兴娜;;几种天然蛋白原料水解多肽对杂草野菊种子萌发生根的抑制作用[A];2006年中国植物逆境生理生态与分子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王静;;麦田病虫杂草的综合防治[A];河南省植物保护研究进展Ⅱ(上)[C];2007年

5 马超;黄振霖;赵雨佳;何林;;几种除草剂对薯蓣田杂草防治研究[A];庆祝重庆市植物保护学会成立10周年暨植保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林建海;王硕;路文杰;张英俊;李志强;;紫花苜蓿田间杂草危害评价[A];第五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宝林;小麦油菜秋播病虫杂草防治[N];陕西科技报;2012年

2 王玉东 王兆勇;南方水稻 阔叶杂草用药量猛增[N];农民日报;2012年

3 冯大军;田间杂草可采用生物防治[N];云南科技报;2009年

4 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河北省课题核心组成员 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曹刚研究员 提供;关注冬麦田野杂麦和杂草[N];河北科技报;2006年

5 武菊英;草坪地杂草苗后防除[N];中国绿色时报;2000年

6 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河北省课题核心组成员、河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研究员 曹刚;冬小麦田间野杂麦和杂草除治技术[N];河北农民报;2006年

7 ;有机茶园的杂草防治[N];云南科技报;2001年

8 青岛金尔农化研制开发有限公司 孙健;麦田禾本科杂草的防治策略[N];河北科技报;2012年

9 山东胜邦绿野化学有限公司产品经理 刘正嘉;大棚辣椒杂草分期防[N];农资导报;2012年

10 李统益;春季草坪杂草防治(下)[N];中国绿色时报;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宇虹;放养密度对鸭子在稻田内运动规律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7年

2 陈敦举;基于ASP.NET的杂草识别与治理咨询网站的构建[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3 蔡越玮;上海市杂草凬草种群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3002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13002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f3c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