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硕士论文 >

黄瓜褐斑病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生物学特性、遗传多样性及防治基础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20 15:30

  本文关键词:黄瓜褐斑病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生物学特性、遗传多样性及防治基础研究 出处:《沈阳农业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黄瓜褐斑病 多主棒孢菌 培养性状 致病力分化 遗传多样性 杀菌剂毒力 田间防效


【摘要】:黄瓜褐斑病(Cucumber brown spot)是当前黄瓜生产中呈严重发生态势的重要病害,对黄瓜的产量和品质构成显著的威胁。黄瓜褐斑病由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cassiicola(BerkKert)Wei]侵染所致。本文对集中采自辽(辽宁)、冀(河北)、鲁(山东)三省的黄瓜褐斑病菌就培养性状、致病力分化、遗传多样性以及对杀菌剂的敏感性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取得的研究结果如下:1.系统研究了黄瓜褐斑病菌的培养性状。从辽、冀、鲁三省地源广泛的4 3个市(区)采集的黄瓜褐斑病叶标本中分离得到百余个纯菌株,经形态学观测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获得106个多主棒孢菌(C.cassiicola)。培养性状试验表明,在统一培养条件下(于PDA、28℃、无光照条件)供测106个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分为快、中、慢3种类型,菌株数依次为65株(占61.32%)、37株(占34.91%)和4株(占3.77%);气生菌丝类型分为密集型和几无菌丝型,菌株数分别为88株(占83.02%)和18株(占16.98%);菌落颜色表现深墨绿、深褐、灰、浅灰和白色等多样颜色,以灰色和浅灰色为多;菌株色素分泌情况包括无色素分泌(菌株65株,占61.32%)和分泌土黄色、微红色和酒红色色素等性状;产孢能力试验表明,供试106个菌株产孢能力均较强,在单位平方厘米的菌落面积上平均的产孢量至少处于(2.45±0.20)×105个孢子的数量范围,且产孢能力与菌株气生菌丝类型较为相关。2.选择培养性状存在较大差异同时来自不同地区的4株代表性黄瓜褐斑病菌LJP-2,SJN-3,SQD-1和HHJ-1进行了培养条件研究。在培养基偏好性方面,菌株SJN-3、SQD-1和HHJ-1的最适培养基为PDA,而菌株LJP-2在PSA培养基上生长态势最好。28℃是4株菌的最适生长温度,各菌株在较低、较高温度下生长相对缓慢,35℃时供试菌株菌落会透明化或菌落颜色完全变白以及影响色素分泌。完全光照能促进菌株LJP-2、SJN-3和SQD-1的菌落扩展和菌丝生长,菌株HHJ-1在完全黑暗条件下生长最快且长势最好,光照则抑制其生长。菌株LJP-2最适碳源为乳糖,最不适碳源为麦芽糖;菌株SJN-3最适碳源为甘露醇,最不适碳源为淀粉;菌株SQD-1和HHJ-1最适碳源为甘露醇,最不适碳源为麦芽糖。在氮源方面,蛋白胨和酵母浸粉有利于4株菌的快速生长,且长势良好,而在(NH4)2SO4培养基上4株菌都表现为最不适宜生长。3.利用通用性较好、抗感性差异明显且稳定的4个黄瓜鉴别寄主津优38号(高抗)、新连研4号(中抗)、德瑞特10号(中感)和山东密刺(高感)对采自辽、冀、鲁三省的106株黄瓜褐斑病菌进行了致病力分化研究,并划分出3种致病力类型。4个黄瓜鉴别品种是通过苗期人工接种从7个黄瓜品种中筛选而出。致病力测定研究表明,供试106个菌株可分为3种致病类型,即强致病力类型(29株,占27.36%)、中等致病力类型(70株,占66.04%)和弱致病力类型(7株,6.60%),其中,来自辽宁的菌株均属强或中等致病力类型,而来自河北和山东的菌株都有强、中、弱致病力类型的划分,但来自河北的菌株大多数为中等和或弱致病力类型,来自山东的菌株几乎皆为强或中等致病力类型。4.通过进行基于ITS序列测定和ISSR分子标记聚类分析,对92个代表性的黄瓜褐斑病菌株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所有菌株与模式菌株Corynespora cassiicola(KP211426)ITS序列同源性高达98%以上,且完全聚在一类。经1SSR分子标记方法分析了 92个菌株间遗传差异,结果显示,6条ISSR引物扩增出74个重复性条带,条带多态性频率为90.54%,92个黄瓜褐斑病菌株间的相似性系数范围在0.76~0.97之间,由此反应出菌株间有一定的遗传差异存在。在相似性系数为0.82的位置,供试的92株黄瓜褐斑病菌可划分成4个类群(ISSR Groups,1G)。通过分析得知,IG类群所反映的遗传多态性与菌株地理来源无明显相关性,而与致病型存在一定相关性,归属为IGⅠ类群的菌株为强致病型和中等致病型,IGⅢ类群菌株包含有强、中、弱三种致病型,但仍然以强和中等致病型菌株占大多数,而归属在IGⅣV类群的菌株多为中等致病型和弱致病型。5.利用3种杀菌剂测定了对30株在地理来源、培养性状、致病类型及遗传类群等方面均有代表性的黄瓜褐斑病菌的室内药剂毒力及对黄瓜褐斑病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30个菌株之间对每种药剂的敏感性均存在差异,供试菌株整体上对80%福·福锌敏感程度最高,30个菌株的EC50值的范围在0.017~0.309μg/mL之间,平均EC50值为0.073μg/mL对250g/L吡唑醚菌酯敏感程度较高,EC50值介于0.022~0.759μg/mL之间,均值为0.262μg/mL,而对2%春雷霉素敏感程度相比前两种药剂偏低,但菌株间敏感性差异幅度非常大,表现为敏感性差异最为显著,EC50值介于1.167~181.948μg/mL之间,其均值为26.523μg/mL。菌株地理来源与其对药剂的敏感程度之间并不明显相关。另外发现,菌株的生长速率类型和菌丝类型与其对药剂敏感性之间较为相关,而菌株的致病型及遗传类群与其对药剂敏感性相关性并不明显。基于室内药剂毒力结果选择福·福锌和吡唑醚菌酯进行田间防效,结果表明:80%福·福锌可湿性粉剂相比250g/L的吡唑醚菌酯乳油对黄瓜褐斑病的防治体现出更好的药效,其1000倍液和1500倍液的两次防效均分别显著高于250g/L的吡唑醚菌酯乳油。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436.421.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迪;王桂清;;聊城地区黄瓜靶斑病致病菌的鉴定与形态观察[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6年06期

2 张艳菊;刘奇;刘东;秦智伟;周秀艳;刘大伟;;黄瓜棒孢叶斑病菌的毒力分化及AFLP分析[J];北方园艺;2016年16期

3 高苇;王勇;张春祥;;多主棒孢菌孢子及粗毒素悬液对黄瓜防御酶系活性的影响[J];天津农业科学;2016年08期

4 徐丽慧;高士刚;曾蓉;戴富明;;黄瓜靶斑病菌致病性鉴定及药剂筛选[J];上海农业学报;2016年04期

5 高苇;王勇;张春祥;;不同黄瓜品种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抗性鉴定[J];北方园艺;2016年11期

6 张自心;谢学文;傅俊范;李宝聚;;黄瓜棒孢叶斑病病原学和抗性基因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进展;2016年03期

7 张福进;张华德;谢美红;李大琛;;黄瓜靶斑病发生状况及综合防控措施[J];中国农业信息;2016年09期

8 张福进;谢美红;张华德;李大琛;;黄瓜靶斑病绿色防控技术[J];农业工程技术;2016年11期

9 李晓红;;68.75%VA酮锰锌水分散粒剂对黄瓜褐斑病的防治效果[J];中国蔬菜;2016年03期

10 李淑菊;王惠哲;杨瑞环;邓强;曹明明;;黄瓜棒孢叶斑病菌基因组ISSR分子指纹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15年1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美鑫;我国梨腐烂病菌致病力分化分析及不同梨种质资源的抗病性鉴定[D];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

2 杨苗;我国蔬菜棒孢叶斑病病原菌多样性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3 祖艳青;河南省烟草赤星病菌及内生链格孢的鉴定和遗传多样性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3年

4 杨双娟;黄瓜棒孢叶斑病抗性基因cca-2的遗传分析与定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5 张世才;重庆烟草赤星病菌的致病力分化及遗传差异性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3126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13126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553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