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尺度旱地土壤有机碳时空演变模拟
本文关键词:区域尺度旱地土壤有机碳时空演变模拟 出处:《安徽理工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Century模型 土壤有机碳 推荐管理措施 固碳潜力 安徽省 旱地-土壤图斑
【摘要】:农田土壤有机碳演变影响土壤质量和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农田土壤固碳不仅可以减缓气候变化,而且能够保障粮食安全。推荐管理措施,如少、免耕和秸秆还田等,具有促进农田土壤固碳的巨大潜力。旱地占中国农田面积的70%以上,在固定大气CO2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开展区域旱地土壤有机碳演变与固碳潜力的研究,不仅对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还能够为制定区域农田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和固碳减排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土壤有机碳模型是深入研究农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变化并对其演变趋势进行长期预测的重要工具,也是研究不同推荐管理措施情景下农田土壤固碳潜力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Century模型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土壤有机碳模型,已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得到应用和验证,其在旱地土壤有机碳模拟方面较为成熟。本研究运用Century模型,首先以9个全国旱地土壤肥力长期监测点数据为基础,模拟了点位尺度上旱地土壤有机碳演变并对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然后选择安徽省为研究区,以安徽省1:500 000 土壤数据库和1:500 000 土地利用数据库叠加生成的4 109个旱地-土壤图斑为模拟单元,模拟了区域尺度上旱地土壤有机碳演变。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点位尺度上的验证结果表明,Century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位于典型土壤类型、耕作制度和农业管理措施下的中国旱地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变化。区域验证的结果表明,Century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安徽省旱地土壤有机碳动态演变,1980-2008年,安徽省旱地土壤有机碳密度(面积加权平均值)增加5.22 Mg C ha-1,平均增速为0.18 Mg C ha-1 yr-1;3.7 Mha旱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增加19.37 Tg,平均增速为0.67Tgyr-1。氮肥和有机肥用量的增加是安徽省旱地土壤有机碳升高的主要原因。1980-2008年,土壤固碳的旱地面积占安徽省旱地总面积的94.9%,而土壤丢碳的旱地面积只有5.1%。同时,不同旱地土类土壤有机碳动态演变差异较大。情景分析结果表明,实施少、免耕、提高秸秆还田比例和增加有机肥用量等推荐管理措施可以显著提高安徽省旱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其中,提高秸秆还田比例是最有效的固碳措施。未来20年,现实情景下安徽省旱地土壤固碳潜力在2.77-4.08Tg之间;理想情景下安徽省旱地土壤固碳潜力在4.28-7.17Tg之间。从安徽省旱地土壤固碳潜力空间分布格局看,淮北平原地区固碳潜力较大。因此,在安徽省旱地推广实施推荐管理措施是减缓大气CO2浓度升高和保障粮食安全的有效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153.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峰,杨浩,蔡祖聪,赵其国;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的统计研究[J];土壤学报;2001年04期
2 杨丽霞,潘剑君;土壤有机碳动态模型的研究进展(英文)[J];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2003年04期
3 周莉,李保国,周广胜;土壤有机碳的主导影响因子及其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01期
4 张国盛,黄高宝;农田土壤有机碳固定潜力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5年02期
5 彭文英;张科利;杨勤科;;退耕还林对黄土高原地区土壤有机碳影响预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年03期
6 朱连奇;朱小立;李秀霞;;土壤有机碳研究进展[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7 邵月红;潘剑君;许信旺;米高奇;;浅谈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的估算方法[J];土壤通报;2006年05期
8 赵鑫;宇万太;李建东;姜子绍;;不同经营管理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06年11期
9 于永强;黄耀;张稳;孙文娟;;华东地区农田土壤有机碳时空格局动态模拟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年01期
10 苏艳华;黄耀;;湿地垦殖对土壤有机碳影响的模拟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敏;;中国土壤有机碳研究综述[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0 林业与气候变化论文集[C];2009年
2 卢茜;唐英平;高人;尹云锋;马红亮;;温度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吴庆标;王效科;郭然;;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研究进展[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4 王百群;苏以荣;吴金水;;应用稳定性碳同位素研究土壤有机碳的来源构成[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核科技、核应用、核经济论坛[C];2005年
5 安静;邓波;韩建国;杨富裕;;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影响因子的研究进展[A];农区草业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秦小光;宁波;殷志强;穆燕;;末次间冰期以来渭南黄土地区土壤有机碳碳库的演变[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7 周莉;周广胜;;中国东北样带土壤有机碳对环境变化响应的研究[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8 李富山;韩贵琳;唐杨;吴起鑫;;喀斯特地区不同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氮特征:以贵州普定为例[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9 邱海源;黄志伟;王宪;;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汪青;张平究;;退耕还湿对菜子湖湿地土壤有机碳组分与质量的影响[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安全学术论文摘要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步宣;全球循环与土壤有机碳[N];中国矿业报;2010年
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李珍素;人为因素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N];农资导报;2006年
3 李云;中国耕作土壤固碳有潜力[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守才;水土流失对黑土坡耕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5年
2 尤孟阳;黑土母质熟化过程中的土壤有机碳组分与结构变化特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5年
3 范胜龙;农用地分等中样点布设对表征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的尺度效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4 崔鸿侠;神农架巴山冷杉林土壤有机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5年
5 何亚婷;长期施肥下我国农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和结构特征[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6 吴旭东;沙漠化对草地植物群落演替及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D];宁夏大学;2016年
7 张志春;三江源地区高寒土壤有机碳赋存特性与气候及植被变化的联系[D];南京农业大学;2015年
8 贾御夫;利用放射性碳同位素和生物标志物技术研究温度对土壤有机碳动态的影响[D];中国农业大学;2017年
9 许信旺;不同尺度区域农田土壤有机碳分布与变化[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10 徐华君;中天山北坡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林林;山地丘陵区耕地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变异特征分析及预测[D];西南大学;2013年
2 蔚耀洲;温度和水分对山西省地带性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3 李悦;不同农作管理措施对东北地区农田土壤有机碳未来变化的模拟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4 姜航;张广才岭西坡地形因子和保护机制对土壤有机碳积累的相对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5 黄琳琦;森林土壤有机碳氮分布及矿化特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6 刘孝阳;复垦土壤有机碳空间插值及监测样点优化布局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7 李隽婷;不同施肥和耕作方式对新修梯田土壤水分和碳氮磷动态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5年
8 王莲阁;温度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其动力学特征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5年
9 贾会娟;西南丘陵区保护性耕作下旱作农田土壤有机碳、氮相关组分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10 张洋;浙江凤阳山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矿化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185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1318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