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梗天牛生物学特性及成虫发生期测报研究
本文关键词:褐梗天牛生物学特性及成虫发生期测报研究 出处:《山东农业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褐梗天牛[Arhopalus rusticus(Linnaeus)]是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黑松Pinus thunbergii、赤松Pinus densiflora等的主要蛀干害虫,有较强的携带拟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mucronatus Mamiya et Enda和B.corneolus Massey等非病原线虫的能力。目前在我国,对于褐梗天牛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以及预测预报的测定尚未有详细记录。本人对褐梗天牛的生物学特性及预测预报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褐梗天牛在泰安地区2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木质部坑道中越冬,翌年3月下旬越冬幼虫开始活动。褐梗天牛成虫羽化始于5月中下旬,成虫期长达4个月,6月中下旬出现羽化高峰,8月初几乎看不到褐梗天牛成虫,8月中旬再次出现羽化小高峰。6月上旬~10月初为幼虫孵化期。4月下旬褐梗天牛开始化蛹,6月中旬达到化蛹盛期,9月中旬化蛹结束。2.褐梗天牛成虫咬一椭圆形羽化孔爬出,咬食新鲜的松针补充营养。成虫咬食后,松针依然保持绿色,但有明显点状刻痕。成虫羽化出孔当天交尾,第二天便可产卵。褐梗天牛主要的交尾方式为背负式交尾。成虫交尾自5月下旬至9月下旬进行,一生最多可交尾8次,交尾期平均4d左右,每天的10:00~11:00和19:00~20:00是交尾高峰期。褐梗天牛雌、雄成虫的平均寿命分别为12.24±0.264d和18.83±0.560d,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褐梗天牛成虫的产卵前期比产卵期长,产卵前期平均为8.05d,而产卵期平均是3.15d;日产卵量最多可达217粒/头,平均单雌产卵量为157.6粒/头,单雌产卵量最高为440粒/头。褐梗天牛的卵自第3d开始孵化,第8d达到孵化高峰,第14d孵化结束,平均孵化率为68.13%。初孵幼虫开始取食树皮,随后不断向内啃食木质部,形成直线型或“L”型圆柱状虫道,有明显的排粪孔,被害处排出大量细碎粉屑。褐梗天牛老熟幼虫化蛹前有两种状态:活动减缓,或是沿虫体纵向剧烈旋转。室内饲养的褐梗天牛的蛹重为0.21±0.012g,而林间采集的蛹重为0.34±0.010g,两者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室内饲养和林间采集的褐梗天牛的蛹期分别是6.56±0.341d和6.38±0.320d,两者之间差异性不显著。3.补充营养材料对褐梗天牛成虫交尾、生殖力及卵孵化率有一定的影响,发现:褐梗天牛的补充营养方式为点状式啃食。供试营养源对褐梗天牛的交尾时间有一定影响。褐梗天牛咬食油松时,卵的孵化率最高可达98.86%,平均孵化率为78.13%,平均单雌产卵量为320粒/头,是目前单雌产卵量和卵孵化率最高的处理。褐梗天牛取食不同营养源的单雌产卵量依次为:油松糖水、黑松、醋、雪松华山松、赤松清水、空白糖醋液,糖醋液处理的单雌产卵量是84粒/头。褐梗天牛取食不同营养源的卵孵化率依次为:油松黑松、赤松、糖醋液雪松、醋、华山松、清水糖水、空白,糖水和空白处理的卵孵化率分别是57.88%和57.28%。4.通过测量褐梗天牛幼虫各生长过程的头壳宽度、前胸背板宽度及体长,发现:褐梗天牛幼虫为6龄。计算brooks指数和crosby指数,发现crosby指数均小于0.1,表明本试验采用的划分指标是合理的。其中头壳宽度可作为褐梗天牛幼虫的最佳分龄指标。5.测定褐梗天牛雌蛹重并计数相应的单雌产卵量,总结出褐梗天牛雌蛹重与生殖力的关系:褐梗天牛雌蛹重最大值为0.67g,最小值为0.17g,平均雌蛹重为0.4374±0.0076g;雄蛹重最大值为0.37g,最小值为0.1g,平均雄蛹重为0.2547±0.0065g。褐梗天牛雌蛹重与单雌产卵量呈正相关的线性关系,即褐梗天牛单雌产卵量随着雌蛹重增加而增长,其回归预测式为y=-177.621+866.469x,r=0.963。褐梗天牛的单雌产卵量最高可达440粒,最低为7粒。6.褐梗天牛蛹期有效积温k=(143.988±35.33)日度,发育起点温度c=(9.475±3.36)℃。ssi拟合结果显示,褐梗天牛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应为10℃左右,且28℃为蛹发育的最佳温度,与室内试验数据拟合度较高。有效积温法预测的褐梗天牛成虫发生期(始期为5月20日,始盛期为6月15日,盛期为6月27日,盛末期为7月27日,终期为9月28日)较实测日期(始期为5月20日,始盛期为6月14日,盛期为6月25日,盛末期为7月26日,终期为9月26日)推迟,误差范围0~2d。7.褐梗天牛成虫发生期期距预测法的预测公式为始盛期:f=hi+(15.31±2.88);高峰期:f=hi+(10.53±2.57);盛末期:f=hi+(13.26±2.93)。成虫发生期的期距法预测结果(始盛期为6月15日,高峰期为6月25日,盛末期为7月27日)与实测日期(始盛期为6月14日,高峰期为6月25日,盛末期为7月26日)有0~2d的误差。8.以紫薇、广玉兰、合欢等15种植物的开花时间对褐梗天牛成虫发生期进行物候预测,观察发现:褐梗天牛成虫的始发期与木绣球开花的盛末期、玫瑰和野蔷薇开花的始盛期及苦楝的始花期一致。褐梗天牛成虫的始盛期与女贞开花的始发期、合欢开花的始盛期、石榴和板栗开花的盛末期、广玉兰的盛花期、华北珍珠梅的末花期同步。褐梗天牛成虫的盛期与梧桐和女贞开花的始发期、合欢的盛花期及广玉兰开花的的盛末期相同。褐梗天牛成虫的盛末期与月季、紫薇、栾树及木槿的盛花期同步。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763.3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萍莉;李小万;张艳;温俊宝;;异境中白星花金龟成虫种群动态及雌雄比[J];北方园艺;2016年22期
2 李万明;吴应平;;松墨天牛有效积温测定[J];陕西农业科学;2015年04期
3 郑雅楠;唐艳龙;杨忠岐;唐桦;;栗山天牛成虫补充营养方式及所取食的寄主树液中的主要化学成分[J];林业科学;2014年12期
4 时培建;戈峰;;使用SSI模型描述昆虫温发育速率的SAS程序[J];应用昆虫学报;2014年06期
5 李小珍;李少山;王建国;刘伟;徐昭焕;;晚稻田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种群结构时序动态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4年05期
6 高娜;姚洪锡;姜雪峰;张栩;李艳;卢希平;;松材线虫染病黑松上松褐天牛与褐梗天牛生态位的研究[J];中国森林病虫;2013年05期
7 于永浩;岑冠军;韦德卫;曾宪儒;曾涛;;基于Crosby生长法则的蔗根土天牛幼虫龄期划分[J];南方农业学报;2012年10期
8 王小艺;杨忠岐;唐艳龙;姜静;杨远亮;高纯;;栗山天牛幼虫龄数和龄期的测定[J];昆虫学报;2012年05期
9 杨忠岐;王小艺;王宝;于艳萍;董志明;牟智慧;王怀松;;栗山天牛成虫羽化与温湿度的关系[J];生态学报;2011年24期
10 张永涛;陈志成;王志伟;陈凯;杨吉华;;泰山罗汉崖林场林下植被物种组成及生物多样性[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1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笛;褐梗天牛半人工饲料、龄期划分及松褐天牛低温解除滞育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189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1318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