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麦黄矮病毒运动蛋白与AtVOZ1和AtVOZ2互作并延迟拟南芥开花
本文关键词:大麦黄矮病毒运动蛋白与AtVOZ1和AtVOZ2互作并延迟拟南芥开花 出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大麦黄矮病毒GAV 运动蛋白 AtVOZ1 AtVOZ2 延迟开花
【摘要】:大麦黄矮病毒(Barely yellow dwarf viruses,BYDVs)侵染多种禾本科作物,呈现多种发病症状同时也给世界粮食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其在小麦上的症状主要有植物矮化、叶片黄化,除此之外在燕麦上还能造成分蘖和抽穗的减少。而目前对于这种症状的产生原因研究的还不是很清楚。为了更好地控制小麦病毒病发生,研究该病症的发病机制势在必行。大麦黄矮病毒的运动蛋白(Movement Protein,MP)的主要功能是结合病毒RNA,增大胞间连丝孔径并促使其在植物细胞间运输。但是对于MP对植物生理生化方面的影响研究的还是较少。因此,本研究针对BYDV-GAV MP对模式植物拟南芥生理生化方面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酵母双杂交实验,发现在拟南芥中能够与MP蛋白互作的是两个转录因子,维管植物锌指蛋白AtVOZ1和AtVOZ2。利用双分子荧光互补实验(BiFC),进一步验证MP与AtVOZ1和AtVOZ2是能够相互作用的,且互作的位置是细胞质。根据MP蛋白的关键结构域,对MP片段进行缺失突变,构建了MP(DH1)、MP(DH2)、MP(DH3)三个突变体。通过双分子荧光互补实验,结果表明只有MP(DH2)不能与AtVOZ1和AtVOZ2互作,而MP(DH2)是缺失了MP的N端1-81aa,即MP的核定位信号区域,说明MP的N端核定位信号在互作中是必须的。2.由于AtVOZ1和AtVOZ2是控制拟南芥开花通路上的关键基因。我们通过农杆菌浸花转序的方法构建MP转基因拟南芥。探究转基因植株是否产生开花方面的表型差异。结果显示,同时播种野生型和转基因拟南芥,开花时,转基因拟南芥莲座叶数目比野生型显著增多,同时转基因拟南芥经过更长的时间才开始开花。MP转基因拟南芥表现晚花表型,也就是MP影响了拟南芥的开花表型。3.AtVOZ1和AtVOZ2是光周期通路phyB途径上的关键基因。为了探究MP转基因植株出现的晚花表型是否与phyB途径有关,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试验,测定转基因拟南芥及野生型拟南芥phyB通路上的关键基因AtVOZ1、AtVOZ2、CO、FLC、FT的表达量。结果表明MP转基因植株的可能通过调节FT基因的表达量来影响拟南芥开花。综上所述,本实验揭示了BYDV-GAV MP通过与AtVOZ1、AtVOZ2的互作,可能通过影响FT基因的表达,介导晚花表型。为BYDV-GAV对症状的产生机理研究奠定基础。
[Abstract]: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 (Barely yellow dwarf viruses, BYDVs) infection of a variety of gramineous crops, showing a variety of symptoms but also to the world food production caused serious losses. The main symptoms in wheat plant dwarfing, Leaf Chlorosis, in addition to the decrease in oat also can cause tillering and heading and the current. For this reason of symptoms is not very clear. In order to control wheat virus disease, it is imperative to study the pathogenesis of disease. The movement protein of 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 (Movement Protein MP) is the main function of virus RNA, enlarged plasmodesmata aperture and the transport in plant cells. But for MP on plant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aspects of the impact of research is still less. Therefore, this study was about the influence of BYDV-GAV MP on Arabidopsis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aspects. The main research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by the yeast two hybrid experiment, found to interact with MP protein in Arabidopsis is two transcription factor, vascular plant zinc finger protein AtVOZ1 and AtVOZ2. using bimolecular fluorescence complementation assay (BiFC), MP and AtVOZ1 and further validation of AtVOZ2 is able to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The position is the key. According to the cytoplasmic domain of MP protein, the MP deletion mutation, constructed MP (DH1), MP (DH2), MP (DH3) three mutants by bimolecular fluorescence complementation experimen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only MP (DH2) with AtVOZ1 and AtVOZ2 interaction, and MP (DH2) is the lack of N end 1-81aa MP, namely the nuclear localization signal region of MP, N MP in the end of the nuclear localization signal interaction is necessary because the AtVOZ1 and.2. AtVOZ2 is the key gene control flowering pathway. By Agroinoculation method to order the bacteria leaching flower building MP transfer matrix Because of the Arabidopsis transgenic plants. To explore whether phenotypic differences in flowerin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owing and wild type and transgenic Arabidopsis, transgenic Arabidopsis rosette leaves of flowering, the number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than that of the wild type, the transgenic Arabidopsis plants after a longer period of time to flowering.MP transgenic Arabidopsis showed late flowering phenotype, which is the MP effect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the flowering phenotype of.3.AtVOZ1 and AtVOZ2 are the key genes in the photoperiod pathway phyB pathway.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MP transgenic plants appeared late flowering phenotype is associated with phyB pathway by 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 test, determination of key gene AtVOZ1 in transgenic Arabidopsis and wild type Arabidopsis phyB pathway on AtVOZ2, CO, FLC, FT expression MP.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ransgenic plants may be through the regulation of FT gene expression to affect the flowering of Arabidopsis. In summary, this study reveal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BYDV-GAV MP and AtVOZ1 and AtVOZ2 may mediate the late flowering phenotype by influencing the expression of FT gene, and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mechanism of symptom generation by BYDV-GAV.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432.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曲宇杰;赵庆臻;卢娇;曹雪松;;大麦黄矮病毒运动蛋白基因克隆及原核表达[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3期
2 Ben Hardin ,姚志玮;大麦黄矮病毒病的研究动向[J];麦类作物学报;1986年01期
3 Е.А.Рогожипа ,王福绥;抗大麦黄矮病毒的育种[J];麦类作物学报;1992年05期
4 石海英,张俊艳,李世访;大麦黄矮病毒外壳蛋白基因和运动蛋白基因酵母表达载体的构建[J];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12期
5 石海英;;大麦黄矮病毒外壳蛋白基因和运动蛋白基因酵母表达载体的构建[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6 赵阳;曲宇杰;刘国富;曹雪松;;大麦黄矮病毒运动蛋白形成同型二聚体的功能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9期
7 赵阳;曲宇杰;刘国富;曹雪松;;大麦黄矮病毒运动蛋白形成同型二聚体的功能研究(英文)[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1年06期
8 ;病毒病[J];麦类文摘.种业导报;1995年03期
9 吴兴泉;陈士华;张晓婷;张苗青;刘应举;;大麦黄矮病毒株系间分子变异与系统进化关系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10 魏宁生,安德荣;小麦黄化型病毒病的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199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蓓蕾;王锡锋;周广和;;大麦黄矮病毒GAV株系编码的基因沉默抑制因子的鉴定[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成卓敏;P.M.Waterhouse;王立阳;周广和;陈剑波;;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检测携带大麦黄矮病毒的单头蚜虫[A];“植物病虫害生物学研究进展”——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论文选[C];1995年
3 王锡锋;周广和;;麦蚜传播大麦黄矮病毒的分子机制研究[A];第三次全国植物病毒和病毒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吴蓓蕾;王锡锋;;大麦黄矮病毒GAV外壳蛋白干涉载体的构建[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植物病理学报创刊50周年纪念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吴蓓蕾;王锡锋;;大麦黄矮病毒GAV外壳蛋白干涉载体的构建[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植物病理学报创刊50周年纪念会论文集[C];2005年
6 夏宗良;王道文;;大麦黄矮病毒运动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研究[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晋治波;王锡锋;周广和;;大麦黄矮病毒GAV运动蛋白基因原核表达与抗血清制备[A];第三次全国植物病毒和病毒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成卓敏;何小源;陈彩层;张杰;肖红;周广和;;大麦黄矮病毒外壳蛋白基因合成及用花粉管途径获得小麦转基因植株[A];“植物病虫害生物学研究进展”——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论文选[C];1995年
9 王晶;李世访;成卓敏;;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与大麦黄矮病毒移动蛋白互作的短肽[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植物病理学报创刊50周年纪念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晋治波;王锡锋;周广和;;大麦黄矮病毒运动蛋白原核表达产物抗血清的制备及体内检测[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第七届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晋治波;大麦黄矮病毒GAV基因组全序列分析及运动蛋白基因介导的抗病毒小麦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3年
2 欧洋;两组类受体激酶调控拟南芥根生长发育的分子机理[D];兰州大学;2017年
3 许雷;大麦黄矮病毒GPV株系ORF5基因的克隆、表达载体构建及转基因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1年
4 黄大辉;抗病小麦中与大麦黄矮病毒CP蛋白和RdRp复制酶相互作用蛋白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5 郑凯杰;调控拟南芥表皮毛发生的核心转录因子的水稻同源蛋白的功能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7年
6 薛涛;拟南芥miR159及其靶基因调控离体苗再生的作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7年
7 王玮;拟南芥TOPP4去磷酸化DELLA及六个保守丝/苏氨酸位点对RGA蛋白功能和稳定性影响[D];兰州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段敏;麦类种质资源对大麦黄矮病毒的抗性鉴定及GAV株系的群体遗传变异[D];青海大学;2017年
2 孙博;大麦黄矮病毒群体的分子变异[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3 王晶;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与大麦黄矮病毒编码蛋白互作的短肽[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4 曹汝菲;大麦黄矮病毒运动蛋白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分子基础[D];河南农业大学;2011年
5 任云;过表达CFLAP1基因拟南芥耐盐性分析[D];郑州大学;2017年
6 石海英;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研究大麦黄矮病毒(BYDV)和小麦间的互作[D];吉林农业大学;2003年
7 刘双清;大麦黄矮病毒三种株系的特异性检测及PAV株系的群体遗传变异[D];湖南农业大学;2008年
8 赵琨;大麦黄矮病毒LAMP检测及其基因沉默抑制子鉴定[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9 吕旭才;Why在拟南芥和甘蓝型油菜中的过表达及抗盐性和抗旱性的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7年
10 杨永峰;萘乙酸对拟南芥根生长发育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14047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1404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