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抗剪强度与影响因素关系分析
本文选题:不同土地利用类型 切入点:土壤抗剪强度 出处:《沈阳农业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水土流失作为当今社会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严重制约着环境可持续发展,为人类带来经济损失的同时加剧了环境退化。坡面水土流失会导致土壤质量退化和坡面生产力下降,坡度是决定坡面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之一,坡面发生侵蚀一般为土体发生剪切破坏,而土壤抗剪强度常作为定量土壤抗蚀性的重要指标应用于区域水土流失评价。在沈阳天柱山选取不同坡度(10°、15°、20°)的针阔混交林、灌木林、园地、坡耕地、荒地5种土地利用类型分坡上、坡中、坡下用环刀取土样,观测土壤抗剪强度指标、土壤结构、含水率、容重、干密度、总孔隙度、有机质含量。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抗剪强度以及影响因素随坡度和坡位的变化规律,以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抗剪强度与主要影响因素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阐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理化性质特征在针阔混交林、灌木林、园地及荒地中砂粒的含量相对较低,粉粒和黏粒含量较高,而在坡耕地中,砂粒含量相对较高,粉粒和黏粒含量较低,颗粒含量随坡位及坡度变化没有明显的规律性。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非水稳性团聚体MWD值随坡度的增加先增大后较小,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MWD值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大。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含水率和总孔隙度从坡上至坡下呈增加趋势,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容重和干密度基本从坡上至坡下呈减小趋势,土壤含水率、总孔隙度、容重和干密度随坡度变化不明显。(2)阐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抗剪强度变化特征同一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黏聚力从坡上到坡下逐渐减小,土壤黏聚力随着坡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抗剪强度大小顺序为:坡耕地园地针阔混交林荒地灌木林。(3)得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抗剪强度主要影响因素由灰色关联法可知,影响黏聚力C因素的关联度顺序为:容重干密度总孔隙度含水率有机质含量粉黏粒比干筛MWD值湿筛MWD值。影响摩擦角φ因素的关联度顺序为:容重干密度总孔隙度含水率有机质含量干筛MWD值粉黏粒比湿筛MWD值。由模糊贴近度法可知,在针阔混交林中,团聚体湿筛MWD值与土壤黏聚力的贴近度最大,在荒地中则是有机质,而在其他三个土地利用类型,容重与干密度对土壤黏聚力的贴近度较大;在针阔混交林、灌木林、荒地中,4种贴近度计算影响其土壤内摩擦角较大的因素为总孔隙度,而容重和干密度是影响园地和坡耕地土壤内摩擦角的重要因素。因此得出,在针阔混交林中影响土壤抗剪强度主要因素为干密度、容重、总孔隙度、湿筛MWD值和干筛MWD值。在园地中为容重、干密度、干筛MWD值、总孔隙度和含水率,而在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中,主要影响因素则为容重、干密度、有机质、总孔隙度和含水率。(4)得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抗剪强度与主要影响因素关系运用逐步回归分析土壤抗剪强度与主要影响因素关系,在针阔混交林中,建立基于干密度和容重的土壤抗剪强度方程(R~2=0.865);在坡耕地中,建立基于干密度、容重和团聚体干筛MWD值的土壤抗剪强度预测模型(R~2=0.964);在灌木林中,建立基于干密度的土壤抗剪强度线性模型(R~2=0.919);在园地中,建立基于团聚体干筛MWD值的土壤抗剪强度线性模型(R~2=0.874);而在荒地中,建立土壤抗剪强度与容重的线性模型(R~2=0.864)。
[Abstract]:Soil erosion is one of the ecological problems faced by modern society , which severely restrict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il . The soil erosion in slop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for soil erosion . The soil moisture content and total porosity of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are relatively low . The soil moisture content , total porosity , bulk density and dry density are not obvious . ( 3 )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shear strength of soil in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are : dry density , dry density , total porosity , total porosity and water content .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15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晶瑾;刘学录;;基于多元统计的贵州喀斯特土地利用类型对枯水资源影响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2年10期
2 戎慧;郑刚;彭世揆;;杭州市余杭区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检测技术研究[J];江苏林业科技;2012年05期
3 ;中国荒漠化在土地利用类型方面的表现与分析[J];中国土地;1998年01期
4 宋晓丽;陈伟;樊俊华;;海口市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分析[J];广西农业科学;2010年12期
5 周媛;石铁矛;胡远满;高畅;刘淼;;基于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地表温度与植被指数的关系[J];生态学杂志;2011年07期
6 肖捷;张美英;施临湘;;广东省韶关市土地利用类型转移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5期
7 秦占飞;常庆瑞;;土地利用类型分维数及稳定性研究——以陕西省蒲城县为例[J];水土保持通报;2012年01期
8 王利平;王成;李晓庆;雷田;;区域生态质量变化对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的响应——以重庆市沙坪坝区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7期
9 张文群,黄鸿翔,朱大权;鲁北平原土地利用类型的彩红外片判读精度研究[J];土壤肥料;1986年02期
10 宋开山;刘殿伟;王宗明;张柏;金翠;李方;刘焕军;;三江平原过去50年耕地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高江波;李双成;;基于土地利用类型的能值及环境承载分析——以京津冀地区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牟雪洁;赵昕奕;;珠三角地区土地利用类型与地表温度关系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林皆敏;;基于GIS的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关系研究——以厦门市为例[A];福建省土地学会2012年年会论文集[C];2012年
4 除多;;西藏拉萨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空间格局分析[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5 卓静;邓凤东;刘安麟;周辉;赵青兰;;延安市宝塔区土地利用类型坡度分异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卫星遥感应用技术与处理方法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6 吕利娜;郑新奇;李志建;;基于名义变量的土地利用类型空间自相关探究[A];《测绘通报》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摘要集[C];2008年
7 韦素琼;陈健飞;;福建省土地利用类型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力分析[A];中国土地资源态势与持续利用研究[C];2004年
8 李团胜;;陕西省耕地的时空变化特征[A];中国土地资源态势与持续利用研究[C];2004年
9 尹锴;崔胜辉;赵千钧;吝涛;花利忠;李新虎;;邻接土地利用类型对厦门城郊林下层植物多样性的影响[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赵瑞一;重庆南川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碳运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D];西南大学;2016年
2 孙尚华;土壤碳、氮循环对全球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晓群;基于CA-Markov模型的土地利用类型动态监测及预测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2 阮芯竹;重庆四面山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优先路径特征[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3 郭聪聪;基于无人机遥感的灌区土地利用类型分类方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4 谭琪铃;基于GIS与RS的岷江上游土地利用类型演变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年
5 张炀林;农村土地利用类型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年
6 马梁超;陕南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微量元素空间变异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6年
7 何娇娇;漳河上游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时空演变及影响因子分析[D];河北工程大学;2017年
8 李想;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抗剪强度与影响因素关系分析[D];沈阳农业大学;2017年
9 谢力扎提·哈布尔;吐鲁番市土地利用类型稳定性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10 李耀;土地利用类型转变潜力评估分析[D];浙江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6891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1689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