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精密播种机仿形仿生镇压装置
本文关键词:不同光质下大豆质体末端氧化酶及功能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吉林大学》 2016年
大豆精密播种机仿形仿生镇压装置
王文君
【摘要】:我国作为大豆主产国之一,由于大豆生产现代化水平较低,机械化生产技术落后,没有形成产业规模,导致我国大豆生产成本远高于美国、巴西等大豆主产国,严重限制了我国大豆的国际竞争力。东北冷凉区是我国大豆的主产区之一,解决好东北冷凉区大豆种植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提高大豆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大豆的国际竞争力,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等方面有重要意义。为了实现东北冷凉区大豆生产机械化,需要将农机装备与现代农艺相结合,研制与垄上双行(多行)种植技术相配套的大豆种植装备,其中大豆精密播种机是实现大豆生产机械化的最重要机具之一。镇压作业是播种机的最后一道工序,提高镇压作业质量最直接的方法是研究合适的镇压装置。目前,在我国东北冷凉区,精密播种机的一个播种单体配套一个镇压辊,一个镇压辊要同时镇压两行(或多行)。传统镇压辊在作业过程中不能横向仿形,易造成横向镇压不均匀,导致种床土壤物理特性不均匀,影响大豆出苗一致性,从而影响产量;同时,传统镇压辊还存在粘土壅土现象,且作业过程中滑移率较高,安装后造成机具纵向尺寸过长,不利于运输和地头转弯等问题。因此,有必要研究适用于东北冷凉区垄上双行种植技术条件下的大豆精密播种机镇压装置。本文所研究的镇压装置的核心部件——仿形仿生镇压辊的结构设计分为两部分:内部仿形结构的设计和表面减粘防滑结构的设计。内部仿形结构能保证镇压辊具有良好的纵向和横向仿形能力,保证镇压的均匀性;镇压辊表面减粘防滑结构能保证减少表面的土壤粘附并降低镇压辊的滑移率,提高作业质量。镇压辊内部仿形结构采用了内置对称双排弹性辐条结构,通过理论分析、ADAMS运动仿真和土槽试验,得到影响镇压辊仿形结构性能的因素主次顺序:作用载荷F刚度系数K作业速度V(其中作业速度为非显著性因素),最优组合为:载荷F?800N,刚度系数K?5N/mm,作业速度V?0.5m/s,试验结果和仿真结果很好地吻合。同时,得到最大纵向仿形量为75.9mm,最大横向仿形量为32°。镇压辊减粘防滑结构主要由橡胶凸起和肋条结构组成。通过分析蚯蚓在土壤中的运动行为,设计了橡胶凸起结构,并采用肋条结构固定,共同组成了镇压辊减粘防滑结构。在土槽进行正交组合试验,试验结果在Design-Expert软件中处理,得到影响粘附土壤量的三个影响因子的主次顺序为:凸起高度H肋条高度L载荷F;得到影响滑移率的三个影响因子的主次顺序为:肋条高度L凸起高度H载荷F,其中载荷F为非显著性因素。同时,得到减粘防滑结构的最优组合:载荷F?450.0N、凸起高度H?13.9mm和肋条高度L?15.1mm。设计了田间试验,得到仿形仿生镇压辊的土壤坚实度差值、粘附土壤量和滑移率分别比传统镇压辊降低20.9%、60.1%和54.3%。验证了仿形仿生镇压辊的参数的最优组合的可靠性。研究了仿形仿生镇压辊对种床土壤物理特性和大豆出苗的影响。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直径为300 mm的仿形仿生镇压辊(BPR1)和直径为450 mm的仿形仿生镇压辊(BPR2)镇压后的土壤含水量高于传统镇压辊(CPR)。BPR2(0.42 MPa)和BPR1(0.35 MPa)作业后的种床土壤坚实度分别比CPR(0.26 MPa)提高61.5%和34.6%。与CPR相比,BPR1和BPR2作用下的种床土壤有较高的含水量,保证了较早的出苗时间。出苗率最高的都是BPR2,出苗率最低的都是CPR。由于BPR的良好的横向仿形能力,因此仿形仿生镇压辊的苗高一致性比传统镇压辊好。试验结果显示,土壤物理特性和大豆出苗情况最好的是BPR2。本文所研究仿形仿生镇压辊是根据东北冷凉区大豆种植中的实际问题,进行了探索研究,创新性的提出了镇压辊内置双排弹性辐条结构,并配合使用表面减粘防滑结构,能够很好地解决东北冷凉区大豆垄上双行种植技术下两苗带镇压不均匀、粘附土壤严重、滑移率大等问题。其结构新颖、试验效果较好,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223.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洪雷;王文君;庄健;罗晓峰;姚鹏飞;李杨;;仿形弹性镇压辊减粘防滑结构设计与试验[J];农业机械学报;2015年06期
2 贾洪雷;王文君;庄健;罗晓峰;姚鹏飞;李杨;;仿形弹性镇压辊设计与试验[J];农业机械学报;2015年06期
3 杨微;喻萌萌;杨峰山;;玉米—大豆110厘米大垄全程机械化[J];大豆科技;2015年01期
4 武中庆;;勃利县气候条件与水稻产量关系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4年16期
5 周波;;东北大豆种植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4年15期
6 马云海;马圣胜;贾洪雷;刘玉成;彭杰;高知辉;;仿生波纹形开沟器减黏降阻性能测试与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4年05期
7 赵军林;王云泉;;黑龙江省大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4年02期
8 佟金;张清珠;常原;陈东辉;董文华;张磊磊;;肋条型仿生镇压辊减粘降阻试验[J];农业机械学报;2014年04期
9 薛庆喜;;中国及东北三省30年大豆种植面积、总产、单产变化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3年35期
10 张加清;陈长卿;徐锦大;黄东明;林雪;王琛;黄赟;;仿生开沟机刀盘的设计[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3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国敏;蚯蚓体表减粘降阻功能耦合仿生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孙丽娜;基于仿生原理的可展开结构设计[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2 贾雁冰;中国大豆贸易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3 贾铭钰;免耕播种机镇压装置的试验研究及计算机辅助设计[D];中国农业大学;200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婞韬;牛康;李治国;徐岚俊;刘阳春;汪凤珠;;深松作业质量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6年09期
2 潘世强;操子夫;杨雨林;赵婉宁;;基于离散元法的芯铧式开沟器设计[J];农机化研究;2016年09期
3 李洪刚;李明森;;2BGD-6(110)大垄大豆耕播机设计[J];吉林农业;2016年15期
4 刘中正;玄冠涛;邵园园;吴彦强;王连文;;温室自走式施肥播种覆膜一体机的设计与试验[J];农机化研究;2016年08期
5 杨美英;王春红;武志海;岳胜天;付丽;刘晶晶;孙合美;;大豆根际溶磷菌分离鉴定及溶磷过程中有机酸的分泌[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6年05期
6 焦巍;布库;万其号;陈启渊;顾丽霞;;复合式羊草切根机的设计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6年06期
7 孙明珠;;大豆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6年08期
8 高宁;曾建伟;叶明静;林泽博;朱炜鉴;张清珠;;农业机械中滚动触土部件的研究进展[J];现代化农业;2016年03期
9 胡永光;杨叶成;肖宏儒;李萍萍;;茶园施肥机离心撒肥过程仿真与参数优化[J];农业机械学报;2016年05期
10 吴俊;吴崇友;袁文胜;汤庆;;适宜稻板田油菜免耕移栽的开沟器设计[J];农机化研究;2015年1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汝绍锋;泥浆泵活塞仿生优化设计及其耐磨密封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2 李操;基于机械臂的月壤挖掘采样及力学参数辨识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3 张智泓;田间土壤表面微形貌加工滚动触土部件与土壤相互作用及仿生几何结构[D];吉林大学;2014年
4 解芳;高温发汗润滑胞体的接触稳定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文君;大豆精密播种机仿形仿生镇压装置[D];吉林大学;2016年
2 贾珂珂;不同大豆品种株型结构、花荚形成及产量对密度的响应[D];新疆农业大学;2015年
3 刘其潼;玉米深松播种联合作业机的播前碎土镇压轮的研制[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4 雷超;转基因技术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5 李成鑫;深松整地联合作业机的优化设计[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6 李炎;A集团豆粕产品营销策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5年
7 谷金龙;2BXJ-4型大豆小区育种精量播种机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4年
8 陈玉珺;缅甸豆类产品出口战略研究[D];广西大学;2014年
9 马华永;滴灌条件下茬地免耕精量播种机关键部件设计与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4年
10 樊立桃;气吸式谷子精密穴播机的改进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殿君;蒋洪蔚;胡国华;;大豆垄上三行“大垄密”栽培技术[J];大豆科技;2014年01期
2 于颦;姜海澄;;大豆90cm垄上4行大垄窄行密植栽培技术[J];大豆科技;2014年01期
3 佟金;张清珠;常原;陈东辉;董文华;张磊磊;;肋条型仿生镇压辊减粘降阻试验[J];农业机械学报;2014年04期
4 赵淑红;蒋恩臣;闫以勋;杨悦乾;田佰亮;;小麦播种机开沟器双向平行四杆仿形机构的设计及运动仿真[J];农业工程学报;2013年14期
5 崔丽伟;刘飞;;垄上四行大垄窄行密植增产效果与栽培技术[J];大豆科技;2013年03期
6 顾耀权;贾洪雷;郭慧;赵文罡;赵新天;;滑刀式开沟器设计与试验[J];农业机械学报;2013年02期
7 庄伟;;国内现有施肥开沟器现状分析[J];吉林农业;2012年12期
8 李友华;毕家豪;;拯救中国民族大豆产业的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2年06期
9 赵志刚;罗瑞萍;姬月梅;曾黎生;马献军;陈庆;郭忠富;;宁夏大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和生产实践[J];大豆科技;2012年05期
10 刘平义;高金成;李海涛;张绍英;魏文军;;农用全地形仿形行走底盘地面力学特性[J];农业机械学报;2012年1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金敬福;仿生结构在润滑条件下耐磨性能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安明明;空间可展开结构的分析与仿真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2 韩克良;充气膜结构展开仿真和自硬化充气管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3 冯长凯;星载可展开机构的动力学仿真分析[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4 李苇;充气结构在大型星载天线中的应用[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忠武,彭荣珍;冬大豆栽培技术要点[J];农村实用技术;2000年01期
2 杨坚;古代大豆作为主食利用的研究[J];古今农业;2000年02期
3 蘖凤行;菜用锦绒巨型大豆栽培技术[J];蔬菜;2001年06期
4 胡慧英;竹园早熟大豆栽培[J];云南农业;2001年06期
5 刘功权;谭训强;;奇光异彩的“大豆”文化[J];金秋科苑;2001年10期
6 慧英;;竹园早熟大豆栽培[J];致富之友;2002年08期
7 胡立成;发展我国优质大豆生产的几点建议[J];大豆通报;2003年03期
8 梁桂林,张国军,许明,杨荣萍,孙衍林;玉米原茬卡种大豆机械化的应用[J];大豆通报;2003年04期
9 董娟兰,李永昌,梁清燕;无公害大豆栽培技术[J];山西农业;2003年05期
10 董娟兰 ,李永昌 ,梁清燕 ,周青;无公害大豆栽培技术[J];北京农业;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日亮;李志峰;;内蒙古大豆生产形势、发展对策及栽培新技术创新性研究[A];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换届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严永峰;Choi Doug-Hwan;Lee Byun-Woo;;利用Cropgro-Soybean模型评价气候变化对韩国大豆生育及产量的影响[A];发展低碳农业 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农业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胡国华;;大豆栽培学的现状与关键的技术[A];中国作物学会50周年庆祝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张东辉;杨青春;梁青;李玉玺;;浅析河南大豆生产现代化的途径[A];中国青年农业科学学术年报[C];2004年
5 汤松;;大豆生产、市场及技术发展情况的思考[A];第五届中国农业推广研究征文集[C];2006年
6 张磊;戴瓯和;黄志平;李杰坤;张丽亚;胡晨;;M型杂交大豆应用技术研究[A];2003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闫晓艳;邱强;石一鸣;;吉林省大豆生产回顾与展望[A];“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吉林省第三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8 胡国华;;大机械化大豆“深窄密”高产配套栽培技术[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9 李炜;来永才;;黑龙江省春大豆栽培模式演变及发展趋势[A];200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郭凌;阎新;杨桂玲;饶琼;江玉梅;余潮;朱友林;;野生和栽培大豆连锁不平衡的结构[A];湖北省遗传学会、江西省遗传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刘强;[N];农民日报;2002年
2 本报记者 王胜;[N];北大荒日报;2010年
3 九三分局局长 张桂春;[N];北大荒日报;2010年
4 李贵全;[N];山西经济日报;2002年
5 本报记者 李丽云;[N];科技日报;2005年
6 张继山;[N];山东科技报;2005年
7 程秀芬;[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2年
8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九三分局局长 张桂春;[N];黑龙江经济报;2010年
9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 冯利;[N];保健时报;2012年
10 记者 吴迎春;[N];人民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芦思佳;大豆生育期数量性状位点克隆及功能验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5年
2 吕世翔;调控大豆E1基因表达的分子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5年
3 王竹;栽培因子对套作大豆形态、碳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07年
4 胡国华;大豆品质生态特性及其遗传表达特性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4年
5 刘宾;大豆主要致敏原的免疫检测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6 王萍;大豆组织培养体系优化与双价抗虫基因遗传转化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2年
7 张大勇;大豆异黄酮含量的影响因素分析[D];沈阳农业大学;2009年
8 程广燕;我国大豆生产风险评估与防范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9 滕卫丽;大豆抗花叶病遗传、细胞超微结构分析及基因定位[D];东北农业大学;2006年
10 王海泉;大豆行间覆膜增产的生理基础及对后作影响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迅宗;大豆Rsv3复合位点在多个抗/感品种间的分子鉴定与比较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2 陈雪飞;不同光质下大豆质体末端氧化酶及功能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3 王文君;大豆精密播种机仿形仿生镇压装置[D];吉林大学;2016年
4 向东;大豆耐盐主效QTL相关基因的遗传基因组学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5 胡国玉;大豆耐低温出苗的遗传分析与分子标记[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6 杨琰丽;数据仓库技术在大豆栽培上的应用[D];福建农林大学;2005年
7 唐巧玉;大豆中硒的生理生化及其含硒蛋白的初步分离[D];湖南农业大学;2004年
8 张国军;三江平原东部地区主要大豆栽培模式的产量与效益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9 朱晓鑫;镧和铈对大豆产量、品质和生理特性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3年
10 张海燕;大豆耐盐基因定位及耐盐相关基因分子标记的开发[D];新疆农业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不同光质下大豆质体末端氧化酶及功能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70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247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