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硕士论文 >

相变蓄热式太阳能秸秆发酵系统供热装置的热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2 03:17

  本文关键词:相变蓄热式太阳能秸秆发酵系统供热装置的热性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发展沼气应用技术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既定能源方针,也是国家“十二五”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中确定的解决广大农村地区用能需求的核心技术。但传统的沼气发酵装置在冬春较低的环境温度下使用时,会出现产沼效率降低或者停止产沼的现象。常见的太阳能加热技术有太阳能暖房、太阳池或太阳能热水器等,但由于传统沼气发酵过程是生物质前处理过程和产气过程均在同一装置内进行,导致装置体积较大,维持高效发酵所需的热负荷也相应增加,成本加大,失去了经济性而缺少推广的价值。本文基于两相式秸秆发酵系统设计了太阳能相变保温式供热装置,为系统提供稳定热源,保证恒温发酵过程。两相式发酵即将沼气生产的两个过程分别安排在产酸溶解罐与产气发酵罐中进行。比较而言产酸过程需求温度不高,因此只需维持产气罐内35℃发酵温度即可保证高效发酵,发酵装置体积有效地减小,减少了热负荷需求。首先,以容积1m3的产气罐为供热对象并根据系统的运行参数计算系统热负荷以及所需的太阳能集热器面积。热负荷主要由罐体散热损失和将产酸罐循环至产气罐的水解酸化液加热至发酵温度所需热量两部分组成。以l00mm聚氨酯作为保温层,计算热负荷为262W,同时选择了太阳能集热器面积2.75m2。其次,根据热负荷和太阳能集热器面积匹配了供热装置容积,并完成了装置构建。供热装置与太阳能集热器将共同满足系统热负荷,选择供热装置容积1 m3。相变保温层厚度30mm,内填充有相变材料54号石蜡并布置有电热阻丝,在白天有阳光时段补充潜热,在夜晚时段释放潜热,实现将供热装置内的散热转移至相变层,同时利用相变材料在释放潜热的过程中温度波动较小的性质,实现供热装置近似恒温蓄热。然后,通过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了供热装置热性能。在自然降温条件下,石蜡潜热量可维持近18小时,每天对相变层进行补热7小时,相变层温度基本维持在熔点温度54.5℃,水温维持在55℃左右。同时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比分析了将石蜡层换成等厚度聚氨酯时与有石蜡层不加热、有石蜡层有加热时水温变化趋势的差异。结果表明,无石蜡层时水箱内水温下降速度较快,经过24小时自然降温后,水温从56.5℃下降至44.5℃,(?)值下降24.9%,而有石蜡层时仅下降5.8%。最后,通过上述的结果进一步表明了利用太阳能相变保温式供热装置实现稳定供热的可行性,为太阳能稳定蓄热技术与恒温沼气发酵技术的联合使用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太阳能 沼气发酵 相变保温层 稳定蓄热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216.4;TK519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9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9-12
  • 1.2 太阳能加热沼气发酵技术研究现状12-16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2-15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5-16
  • 1.3 相变保温式太阳能供热装置的提出16-17
  • 1.4 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17-18
  • 1.4.1 项目支撑17
  • 1.4.2 研究目的17
  • 1.4.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17-18
  • 1.5 论文组织结构18-19
  • 第二章 太阳能辅助两相式秸秆发酵系统热负荷计算19-32
  • 2.1 系统介绍19-20
  • 2.2 沼气发酵技术原理20-21
  • 2.2.1 两相式沼气发酵过程20
  • 2.2.2 两相式沼气发酵装置20-21
  • 2.3 发酵装置及管道保温设计21-27
  • 2.3.1 保温材料选择21-23
  • 2.3.2 罐体保温设计23-27
  • 2.4 系统热负荷计算27-30
  • 2.4.1 散热损失29
  • 2.4.2 水解酸化液的加热热负荷29-30
  • 2.5 本章小结30-32
  • 第三章 新型太阳能相变保温式供热装置的构建32-50
  • 3.1 太阳能集热装置选型及安装32-40
  • 3.1.1 当地气象参数32-34
  • 3.1.2 太阳能集热器选型34-37
  • 3.1.3 太阳能集热器集热效率37-39
  • 3.1.4 集热面积计算39-40
  • 3.1.5 太阳能集热器的安装倾角40
  • 3.2 蓄热介质及运行方式的选择40-43
  • 3.2.1 蓄热介质的选择41-43
  • 3.2.2 供热装置运行方式43
  • 3.3 供热装置相变保温层设计43-46
  • 3.3.1 相变材料选择44-45
  • 3.3.2 相变保温层厚度选择45-46
  • 3.4 蓄热量及装置容积计算46-48
  • 3.5 本章小结48-50
  • 第四章 新型太阳能相变保温式供热装置热性能实验分析50-63
  • 4.1 实验测量系统50-53
  • 4.1.1 实验原理50
  • 4.1.2 实验设备50-52
  • 4.1.3 测点布置52-53
  • 4.2 实验结果及分析53-59
  • 4.2.1 供热装置蓄热性能分析53-56
  • 4.2.2 供热装置运行过程分析56-58
  • 4.2.3 供热装置热平衡分析58-59
  • 4.3 数值模拟结果及对比分析59-61
  • 4.3.1 数值模拟结果59-60
  • 4.3.2 有用能分析60-61
  • 4.4 本章小结61-63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63-65
  • 5.1 总结63-64
  • 5.2 展望64-65
  • 致谢65-66
  • 参考文献66-69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剑锋;沼气发酵产物的利用技术[J];可再生能源;2003年04期

2 ;沼气发酵投料宜在什么时间进行[J];农村实用技术与信息;2006年11期

3 苏宜虎;;农村沼气发酵综合利用的优势分析及发展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07年16期

4 ;世界最新干法沼气发酵技术[J];吉林农业;2007年08期

5 彭武厚;陆鑫;;浅谈沼气发酵[J];太阳能;2007年07期

6 栾云松;;沼气发酵产物的利用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15期

7 张京景;苏有勇;黄玉明;孔琳;陈飞;;消毒剂对养殖场粪污沼气发酵的影响[J];农业与技术;2010年04期

8 李兴泰;;沼气发酵原料精心选[J];湖南农业;2011年04期

9 汪耳洲;朱建民;陈雷;;牛场沼气发酵技术与产品利用[J];中国奶牛;2011年22期

10 崔卫芳;张婷婷;席建超;杨改河;冯永忠;;太阳能辅助沼气发酵装置设计与试验[J];资源科学;2012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文智;常青;;畜禽粪便最佳处理方式沼气发酵法[A];吉林省畜牧兽医学会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杨波;;沼气发酵产物的综合利用[A];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张京景;苏有勇;孔琳;陈飞;李昊;;消毒剂对养殖场粪污产沼气的影响[A];全国农村清洁能源与低碳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李顺鹏;何健;崔中利;;沼气发酵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A];农村沼气发展与农村小康建设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3年

5 田晓东;强健;张典;孙明;陆军;;环境温度影响沼气发酵装置平稳产气因素分析[A];农村沼气发展与农村小康建设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3年

6 虞方伯;何健;管晓进;管莉菠;李顺鹏;;沼气发酵残余物的综合利用及其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意义[A];沼气产业化发展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5年

7 汪婷;何健;赵子如;李顺鹏;;牛粪沼气发酵过程中物质转化、微生物生理群变化及产甲烷菌多样性研究[A];沼气产业化发展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5年

8 林聪;王金花;许海玲;;生态农场沼气发酵技术应用研究[A];沼气产业化发展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5年

9 赵凯;林聪;王金花;;沼气发酵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研究[A];沼气产业化发展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5年

10 邱凌;王兰英;王晓超;刘洋;;论秸秆沼气发酵在循环农业中的作用[A];中国作物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王海蕴;新型规模化干法沼气发酵技术与装备面世[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年

2 宋张尹;沼气发酵残留物综合利用[N];云南科技报;2005年

3 高树铭 费新东;沼气发酵需哪些条件[N];福建科技报;2006年

4 彭惠玲;沼气发酵是怎么回事?[N];农民日报;2012年

5 夏娥儿;创造适宜的沼气发酵环境[N];农民日报;2005年

6 宋张尹;沼气发酵的日常管理包含哪些内容[N];云南科技报;2005年

7 省农村能源办;沼气发酵的起动[N];湖南科技报;2001年

8 烟台市农技推广中心 孙丰宝;无公害蔬菜施肥关键技术[N];山东科技报;2003年

9 ;沼液在种植业中的应用[N];福建科技报;2006年

10 宋张尹;使用沼液防治病虫害[N];云南科技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楚亚男;肺炎病患下呼吸道及沼气发酵体系的宏基因组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江丽;棉秆沼气发酵过程优化及微生物群落分子多样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2 熊霞;粉碎预处理对秸秆沼气发酵浮渣形成的影响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3 田野;相变蓄热式太阳能秸秆发酵系统供热装置的热性能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4 刘刈;高浓度物料沼气发酵过程混合搅拌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5 王学涛;新型高效户用沼气发酵装置试验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2年

6 王金花;沼气发酵生态系统与残留物综合利用技术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7 白云;棉秆预处理及沼气发酵系统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8 张京景;消毒剂对沼气发酵影响的试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9 付博锐;马铃薯渣沼气发酵体系的建立及固定床发酵工艺[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2年

10 孔维涛;低温沼气发酵优良菌系的筛选及优势菌群分析[D];河北农业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相变蓄热式太阳能秸秆发酵系统供热装置的热性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07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2607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6a8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