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炭对滨海盐碱植物生长及根际土壤环境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生物炭对滨海盐碱植物生长及根际土壤环境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黄河口湿地由于地处滨海,沉积母质中含有盐分,加之海水的浸渍,形成特有的滨海盐碱土壤,生态环境极其脆弱。近几十年来,由于海岸侵蚀和人类活动加剧等导致了河口湿地系统快速退化,土壤盐碱化加重,生态功能严重受损,已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损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受损生境进行修复。生物炭是生物质通过厌氧热解产生的富碳材料。由于生物炭可以对土壤容重,保水能力及微生物多样性等产生有利影响,其用作土壤改良剂以提高作物产量的效果已被广泛证实。生物炭还具有提高植物发芽率和抗逆性,提高根际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功效。然而,迄今对生物炭添加到土壤中的研究中,大多集中于中性至酸性的农业土壤,对将生物添加到滨海盐碱土中的研究鲜见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生物炭施用到滨海盐碱土壤后对土壤各种物化性质和植物根际响应过程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首先,选取两种黄河三角洲土著盐生植物田菁和锦葵,通过盆栽试验,探讨不同添加量的花生壳生物炭(1.5%,5%和10%,w/w),对不同种类盐碱植物的生长差异、根系特征、根际环境条件以及养分元素(N、P)利用效率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炭以较低的添加量(如1.5%)施用到供试土壤后,显著提高了田菁和滨海锦葵的生物量并促进植物根系的生长,且与肥料联合施用后提高生物量的效果最佳。此外,生物炭在较低添加量(如1.5%)时能够增强植物对N和P的吸收能力。然而,盐碱土中施加生物炭后生物炭对盐碱土中植物的发芽率、株高、茎粗、叶片形态、叶绿素以及植物体内P元素的转运和利用能力的影响并不显著。同时,通过分析添加生物炭后土壤有机质(SOM)、C/N、阳离子交换量(CEC)、交换性钠,以及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pH,盐度,铵态氮、硝态氮、有效磷的改变,研究生物炭添加后,如何通过影响植物根际-土壤的养分有效性促进了植物的生长。结果表明,生物炭以较低的添加量(如1.5%)加入盐碱土时,能够降低土壤pH和盐度,提高土壤有机质、C/N和CEC,但对土壤交换性钠和碱化度(ESP)的影响均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其次,提高了植物根际土壤的养分有效性,主要原因为:一方面,引起植物根际土中铵态氮的显著增加;另一方面,促进了植物对硝态氮的吸收:第三,增加了土壤中有效磷的含量。植物根际的作用还表现在根际土壤的pH和盐度均低于非根际土壤,且当生物炭与尿素共同施加时可使根际土壤的pH进一步降低。本研究还通过Biolog研究施用生物炭后对植物根际及非根际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改变,探讨生物炭促进植物生长的根本机理。生物炭以较低的添加量(如1.5%)的加入能显著提高根际土壤微生物代谢的活性和强度,尤其是以多碳糖为碳源的微生物,增加根际土壤中微生物的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综上所述,生物炭以1.5%的添加量施入滨海盐碱土后,可显著促进田菁和锦葵的生长,提高植物生物量。主要原因为:生物炭的添加改变了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且在微生物与植物根际的调节下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了土壤养分有效性。
【关键词】:生物炭 滨海盐碱土 根际 微生物群落 养分有效性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156.4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3
- 0 前言13-14
- 1 绪论14-24
- 1.1 滨海盐碱土现状14-15
- 1.1.1 滨海盐碱土性质及现状14
- 1.1.2 滨海盐碱土的传统改良措施及其局限性14-15
- 1.3 生物炭15-21
- 1.3.1 生物炭的起源及定义15-16
- 1.3.2 生物炭的性质16-18
- 1.3.3 生物炭在土壤改良方面的研究18-19
- 1.3.4 生物炭与植物根际-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19-21
- 1.4 本研究的科学问题和研究内容21-24
- 1.4.1 科学问题及假说21-22
- 1.4.2 研究目标22
- 1.4.3 研究内容22-23
- 1.4.4 技术路线23-24
- 2 生物炭的制备和表征24-30
- 2.1 生物炭的制备24
- 2.1.1 生物质原料24
- 2.1.2 生物质热解24
- 2.2 生物炭的表征24-26
- 2.3 数据分析26
- 2.4 结果与讨论26-29
- 2.4.1 生物炭的基本性质26
- 2.4.2 生物炭的表观特征26-28
- 2.4.3 生物炭的含氧官能团28
- 2.4.5 生物炭的营养性质28-29
- 2.5 本章小结29-30
- 3 生物炭对盐碱植物生长的影响30-48
- 3.1 材料与方法30-33
- 3.1.1 材料30-31
- 3.1.2 试验方法31-33
- 3.1.3 数据分析33
- 3.2 结果与讨论33-47
- 3.2.1 对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33-34
- 3.2.2 对植物生物量的影响34-37
- 3.2.3 对植物株高的影响37-38
- 3.2.4 对植物茎粗的影响38-40
- 3.2.5 对植物叶片形态及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的影响40-42
- 3.2.6 对植物根形态的影响42-43
- 3.2.7 对植物养分利用能力的影响43-47
- 3.3 本章小结47-48
- 4 生物炭添加对盐碱植物根际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48-60
- 4.1 材料与方法48-49
- 4.1.1 材料48
- 4.1.2 试验方法48-49
- 4.1.3 数据分析49
- 4.2 结果与讨论49-58
- 4.2.1 供试土壤的基本性质49-50
- 4.2.2 生物炭对植物根际土壤pH的影响50-52
- 4.2.3 生物炭对植物根际土壤盐度的影响52-53
- 4.2.4 生物炭对植物根际土壤有效氮的影响53-56
- 4.2.5 生物炭对植物根际土壤有效磷的影响56-57
- 4.2.6 生物炭对盐碱土壤有机质、C/N,CEC、交换性钠的影响57-58
- 4.2.8 生物炭对盐碱土壤孔隙结构的影响58
- 4.3 本章小结58-60
- 5 生物炭对盐碱植物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60-72
- 5.1 材料与方法60-62
- 5.1.1 材料60
- 5.1.2 试验方法60-61
- 5.1.3 数据分析61-62
- 5.2 结果与讨论62-71
- 5.2.1 生物炭对植物根际微生物代谢活性的影响62-63
- 5.2.2 生物炭对植物根际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指数的影响63-64
- 5.2.3 生物炭引起的植物根际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改变64-71
- 5.3 本章小结71-72
- 6 结论和展望72-74
- 6.1 结论72-73
- 6.2 创新性73
- 6.3 研究展望73-74
- 参考文献74-80
- 致谢80-81
- 个人简历81
- 在研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8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有猹,黄艺,陶澍;玉米和大豆根际土壤性质的动态变化[J];植物生态学报;2002年03期
2 张学利,杨树军,刘亚萍,刘淑玲;章古台固沙林主要树种根际土壤性质研究[J];中国沙漠;2004年01期
3 马斌,周志宇,张彩萍,李雪瑞;超旱生灌木根际土壤磷的含量特征[J];草业学报;2005年03期
4 侯杰;叶功富;张立华;;林木根际土壤研究进展[J];防护林科技;2006年01期
5 曹文生;张百习;张学利;孙良岩;;章古台人工固沙林根际土壤性质研究[J];防护林科技;2010年01期
6 蔡艳,薛泉宏,陈占全,司美茹,孙小凤,阿继军,张荣;青海省保护地辣椒根际土壤和根表放线菌研究[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3年01期
7 刘敏;李潞滨;杨凯;韩继刚;朱宝成;彭镇华;;冷箭竹根际土壤中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J];生物多样性;2008年01期
8 汪华;杨京平;徐伟;马维娜;;分次施氮对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生态效应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06年04期
9 薛梓瑜;周志宇;詹媛媛;任伟;;干旱荒漠区旱生灌木根际土壤磷变化特征[J];生态学报;2010年02期
10 金彩霞;朱雯斐;李明亮;赵保真;;作物根际土壤有机酸含量动态变化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华;谷岩;孔垂华;;水稻化感品种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A];中国第二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植物化感作用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候晓丽;;根际土壤实施钻孔通气法对改善城市街路绿化树生长势衰弱的实验研究[A];全国园林植保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余龙江;赵春芳;刘浩;;连作对麦冬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A];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孙艳梅;张楠楠;李宝珍;刘景辉;袁红莉;陈文新;;苜蓿与老芒麦间作及间作接种根瘤菌对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A];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叶波平;王治维;窦莹颖;祝兴伟;张少华;李明月;常敏;;红海榄根际土壤中的烟曲霉F3及其活性代谢产物的研究[A];2008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6 张浩;张丽;徐志然;胡晓辉;;不同作物根茬对连作番茄根际土壤环境及番茄生长发育的影响[A];2013中国园艺学会设施园艺分会学术年会·蔬菜优质安全生产技术研讨会暨现场观摩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7 闫芳芳;黄炎和;郑慧梅;蒋芳市;严登峰;;侵蚀坡地果园不同生草措施下根际土壤有机化合物的初步分析与鉴定[A];福建省第十二届水利水电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8 杜家方;尹文佳;侯健;黄健;张重义;;连作地黄根际土壤中酚酸类物质的动态变化[A];全国第8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段永华;范晓明;杨绍聪;杨坤;张艳军;饶敏;张吉坤;吕艳玲;;“三合土”对田烟根际土壤pH及烟叶产量和外观质量的影响[A];2006年玉溪市“生态立市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6年
10 潘华奇;张淼;刘丽;王楠;胡江春;窦德强;王书锦;;牛蒡根际土壤致害菌Fusarium solani分离鉴定[A];微生物实用技术生态环境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肖列;CO_2浓度升高、干旱胁迫和施氮对白羊草生长和根际微生物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李冬梅;小麦/苜蓿间作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种间促进作用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3 苗翠苹;三七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特征[D];云南大学;2015年
4 赵柏霞;蔬菜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拮抗菌调控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2年
5 李奕林;不同水稻品种根际土壤硝化特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6 杨倩;黄土高原保护性耕作下轮作系统根际土壤质量及其微生物机制[D];兰州大学;2013年
7 齐晓娟;羊蹄根际土壤微生物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8 孙晶波;防风药材化学成分及其与根际土壤中无机元素含量的相关性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丽;环境中磷化氢对水稻根际土壤性质以及有效磷的影响探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王淑玉;不同地区烟株根际土壤微生态变化分析[D];郑州大学;2015年
3 黄召存;不同耕作方式对蚕豆根际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5年
4 王燕霞;转WYMV-Nib8基因小麦对其根际土壤微生物生态及主要酶活性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5 夏阳;生物炭对滨海盐碱植物生长及根际土壤环境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6 于翠平;苗期不同化感潜力小麦根际土壤微生态特性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
7 王云霞;土默川平原主要盐生植物与其根际土壤微环境的关系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5年
8 周丽英;水稻根际土壤耐镉细菌的筛选及其耐镉机理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9 闫海丽;不同磷效率小麦根际土壤磷的活化机理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10 谢添;不同退化程度喀斯特生态系统中根际土壤的养分变化特征[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生物炭对滨海盐碱植物生长及根际土壤环境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11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261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