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密度对杂交鲟幼鱼生长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养殖密度对杂交鲟幼鱼生长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工厂化养殖过程中,养殖密度作为一个关键、复杂的管理因子,可通过水质、空间、群体间作用,对养殖鱼类产生慢性胁迫,影响鱼类的生长存活、生理状况以及行为。深入研究养殖密度对鱼类的作用规律,了解掌握合适的鱼类放养密度,对于提高鱼类养殖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本文以杂交鲟[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初始体质量为251.11±0.59g;初始体长为31.55±1.50cm)为实验材料,设置了4个密度梯度(G1、G2、G3和G4),初始密度分别为5.50kg/m3、8.27kg/m3、11.01kg/m3和13.80kg/m3(或200尾/池、300尾/池、400尾/池和500尾/池),每个密度设3个平行,探讨养殖密度对杂交鲟幼鱼的摄食、生长、肌肉组分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同时,实验还检测了4个密度组的水质变化情况,研究结果如下:1、同一密度组在不同时间养殖池水的溶解氧含量不同,上午8时明显高于夜间23时。同一时间中,不同密度组养殖池水溶解氧含量也有显著差异(P0.05),具体表现为随着密度的增加,水体溶解氧含量降低。从整个养殖周期来看,各密度组溶解氧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养殖期间,各密度组间水温无显著差异,但水温随养殖的持续有上升的趋势。各密度组非离子氨含量有波动上升趋势,但养殖期间各组均无显著差异。整个养殖期间,各组pH无明显变化,保持在7.6左右。2、摄食方面,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杂交鲟幼鱼的日摄食量逐渐降低,而饲料系数和摄食率却上升,且差异显著(P0.05)。同时,除初始体质量、肥满度外,不同密度组间杂交鲟幼鱼的各项生长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且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养殖密度对杂交鲟幼鱼的存活率也产生了显著影响,存活率随养殖密度的增加下降显著(P0.05),各密度组到实验结束时杂交鲟幼鱼的存活率分别为99.33%、97.67%、95.33%和92.80%。肌肉组分方面,肌肉中水分含量随养殖密度升高而增大,G4组较G1和G2组差异显著(P0.05),粗脂肪含量却随着密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G1密度组较G3、G4密度组差异显著(P0.05),粗蛋白含量与灰分含量在各密度组间差异也不显著(P0.05)。3、本实验还探讨了养殖密度对杂交鲟幼鱼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养殖密度对杂交鲟幼鱼的血液生理生化产生了显著影响(P0.05)。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各密度组杂交鲟幼鱼血液中红细胞的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各密度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白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在养殖后期各密度组差异显著(P0.05),养殖密度越大,其含量越高。杂交鲟幼鱼血液中血浆葡萄糖、总蛋白、白蛋白、谷草转氨酶及碱性磷酸酶在整个养殖期间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但其变化幅度较小,并且仅在某一时期各密度组间会有显著性差异(P0.05)。杂交鲟幼鱼谷丙转氨酶含量有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在90d时含量上升明显,约为15d时的2倍。血浆皮质醇含量在整个养殖期间G4高密度组始终大于G1低密度组,但各密度组间并未显著性差异(P0.05)。
【关键词】:养殖密度 杂交鲟幼鱼 水质 摄食 生长 肌肉组分 血液生理生化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965.215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前言11-12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2-18
- 1 鲟鱼12-13
- 2 杂交鲟13-14
- 3 环境胁迫14-15
- 4 养殖密度15-16
- 5 研究目的及意义16-18
- 第二章 实验期间水质的变化情况18-25
- 1 材料和方法18-20
- 1.1 实验条件18-19
- 1.2 实验设计19
- 1.3 水质检测19
- 1.4 数据统计19-20
- 2 实验结果20-22
- 2.1 养殖水体溶解氧含量的变化20
- 2.2 养殖水体温度的变化20-21
- 2.3 养殖水体氨氮含量的变化21-22
- 2.4 养殖水体pH的变化22
- 3 讨论22-25
- 第三章 养殖密度对杂交鲟幼鱼摄食生长的影响25-33
- 1 材料和方法25-27
- 1.1 实验条件25
- 1.2 实验设计25-26
- 1.3 生长和摄食指标的计算26
- 1.4 肌肉组分的测定26-27
- 1.5 数据统计27
- 2 实验结果27-30
- 2.1 养殖密度对杂交鲟幼鱼摄食的影响27-28
- 2.2 养殖密度对杂交鲟幼鱼生长和存活率的影响28-29
- 2.3 养殖密度对杂交鲟幼鱼肌肉组分的影响29-30
- 3 讨论30-33
- 3.1 养殖密度对杂交鲟幼鱼摄食的影响30-31
- 3.2 养殖密度对杂交鲟幼鱼生长和存活率的影响31-32
- 3.3 养殖密度对杂交鲟幼鱼肌肉组分的影响32-33
- 第四章 养殖密度对杂交鲟幼鱼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33-46
- 1 材料与方法33-35
- 1.1 实验条件33
- 1.2 实验设计33-34
- 1.3 样品采集与测定34
- 1.4 数据统计34-35
- 2 实验结果35-42
- 2.1 养殖密度对杂交鲟幼鱼血液生理指标的影响35-37
- 2.2 养殖密度对杂交鲟幼鱼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37-42
- 3 讨论42-46
- 3.1 养殖密度对杂交鲟幼鱼血液生理指标的影响42-43
- 3.2 养殖密度对杂交鲟幼鱼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43-46
- 总结46-48
- 参考文献48-56
- 致谢56-57
- 个人简历57
- 发表的学术论文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华;李威名;陈阿琴;徐国成;戴习林;吕为群;;两种养殖密度下鲫鱼生长和免疫酶活性的比较[J];广东农业科学;2013年12期
2 李志安;投喂浮性饲料 促进健康养鱼[J];渔业致富指南;2002年18期
3 王桂芹;牛小天;李子平;芦洪梅;朱兴华;李清华;;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对不同养殖密度鲤鱼生产性能的影响[J];中国饲料;2010年02期
4 张曦文;吴垠;贺茹靖;苏延明;刘琦;;循环水养殖模式下养殖密度对青石斑鱼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影响[J];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12年06期
5 ;在不同的气候季节选择恰当的放养密度[J];渔业现代化;2013年02期
6 李玉全;李健;王清印;张海艳;;养殖密度对工厂化对虾养殖池氮磷收支的影响[J];中国水产科学;2007年06期
7 郭建谊;骆明飞;罗俊标;李勇;李望东;盘润洪;;不同养殖密度对杂交尖塘鳢幼鱼培育的影响[J];科学养鱼;2014年03期
8 陈永胜,姚维志,谢大敬;不同养殖密度下鲟鱼生长规律的研究[J];水利渔业;2004年05期
9 廖锐;区又君;勾效伟;;养殖密度对鱼类福利影响的研究进展Ⅰ.死亡率、生长、摄食以及应激反应[J];南方水产;2006年06期
10 萧云朴;陈舜;伍德瀛;李定海;;养殖密度对虾夷扇贝在浙江南麂海区生长的影响[J];南方水产;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白庆利;于洪贤;张玉勇;贾志英;尹家胜;包玉龙;李建兴;;养殖密度对哲罗鱼稚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A];2008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2 吴增明;;肉鸡至关重要的前十天[A];2008首届中国白羽肉鸡产业发展大会会刊[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高燕;牲畜养殖密度不宜过大[N];新疆科技报(汉);2009年
2 车乌丘;养殖密度过高导致扇贝死亡[N];中国渔业报;2012年
3 ;如何让蚯蚓高产分期饲养[N];山西科技报;2003年
4 郑卫生;养龟要获益 四项需注意[N];河南科技报;2012年
5 蒋丽英;大虾为何越来越少[N];苏州日报;2006年
6 姜阳;如何让蚯蚓高产[N];农民日报;2002年
7 中养网;蚯蚓的高产措施[N];四川科技报;2006年
8 黎笠;养殖密度高罗非鱼易发肥胖病[N];中国渔业报;2013年
9 曹静;秋季养殖密度过高易引发泥鳅水肿与肝胆病[N];江苏农业科技报;2012年
10 市水产处 管清雅;夏季鱼病如何预防[N];渭南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贤;循环水系统中基于鱼类福利学特征性指示因子的基础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超准;养殖密度和原花青素对星洲红鱼生长及生理生化的影响[D];集美大学;2015年
2 宋志飞;养殖密度对流水养殖系统中俄罗斯鲟幼鱼生长、血液生理生化以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3 刘明源;养殖密度对俄罗斯鲟大规格幼鱼生长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4 程佳佳;养殖密度对杂交鲟幼鱼生长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5 董晓煜;溶解氧水平与养殖密度对褐牙鲆幼鱼生长及生理机能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6 丁厚猛;养殖密度对杂交幼鱼鲟摄食、生长及生理机能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7 赵霞;不同养殖密度对两种鲆鲽鱼类生长及免疫指标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宋文华;养殖密度和温度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idellus)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9 颜付云;循环海水养鱼系统中氮磷收支的研究[D];宁波大学;2012年
10 刘文奎;乌鳢(♂)×斑鳢(♀)杂交F_1代生长与存活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养殖密度对杂交鲟幼鱼生长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86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268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