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蚧轮枝菌抗逆菌株的筛选及其对扶桑绵粉蚧的毒力
本文关键词:蜡蚧轮枝菌抗逆菌株的筛选及其对扶桑绵粉蚧的毒力,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研究以扶桑绵粉蚧为靶标害虫,探讨用蜡蚧轮枝菌防治该害虫的可行性及提高毒杀效果的途径,并探索了蜡蚧轮枝菌紫外辐射耐受力与菌株SOD活性的相关性,为蜡蚧轮枝菌抗紫外线性状的改良提供科学依据。主要内容和结果分述如下:通过测定23株蜡蚧轮枝菌分生孢子的紫外辐射耐受力和SOD活性,分析了两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菌株受辐射后的孢子萌发率显著降低,23个菌株中V14、V3387、V10、V3450、V4060具有较好的辐射耐受力,并且受辐射后菌株的萌发率与菌株自身SOD活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其相关系数为0.439。通过7种药剂对不同菌株孢子萌发、菌落生长、产孢量的抑制率测定,结果表明杀菌剂对菌株的抑制作用比杀虫剂大,甚至能够完全抑制其生长。杀虫剂印楝素能与供试4个菌株相容,而4个菌株中V3450的农药耐受力最好。筛选出能够侵染扶桑绵粉蚧的蜡蚧轮枝菌,测定了菌株对3龄若虫和雌成虫的毒力,结果表明23个蜡蚧轮枝菌中有4个菌株能够成功侵染扶桑绵粉蚧,分别是V3450、V17、V4060、V20。对3龄若虫和雌成虫毒力最高的菌株均为V20,其在高剂量下(1.6×107个孢子/mL)对供试害虫两种虫态第9天累计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1.67%和66.67%。将0.3%印楝素与V3450混用提高了毒杀扶桑绵粉蚧的速度和效果,混用后对3龄若虫毒杀的增效作用最好的是在第5天,达10.25%,对雌成虫毒杀的增效作用最好的是在第4天,达22.87%。
【关键词】:蜡蚧轮枝菌 扶桑绵粉蚧 毒力 农药耐受性 紫外辐射耐受力 SOD活性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476.12
【目录】:
- 摘要7-8
- Abstract8-9
- 第一章 前言9-18
- 1 扶桑绵粉蚧的防治研究9-10
- 1.1 扶桑绵粉蚧的入侵与危害9
- 1.2 扶桑绵粉蚧的形态特征与生活习性9-10
- 2 蜡蚧轮枝菌的应用10-14
- 2.1 昆虫病原真菌的种类及应用现状10-12
- 2.2 蜡蚧轮枝菌侵染昆虫的机制12
- 2.3 影响蜡蚧轮枝菌田间使用效果的因素12-14
- 3 超氧化物歧化酶与活性氧14-16
- 3.1 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分布及种类14-15
- 3.2 超氧化物歧化酶对生物体的作用15-16
- 3.3 超氧化物歧化酶对筛选优良菌株的意义16
- 4 研究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16-18
- 第二章 蜡蚧轮枝菌紫外辐射耐受力与SOD活性的相关性分析18-29
- 1 材料与方法18-21
- 1.1 供试菌株18
- 1.2 菌株紫外辐射耐受力的测定18-19
- 1.3 菌株SOD活性的测定及其与紫外辐射耐受力的相关性分析19-21
-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21
- 2 结果与分析21-27
- 2.1 菌株的紫外辐射耐受力21-26
- 2.2 菌株SOD酶的活性26-27
- 2.3 菌株SOD活性与紫外辐射耐受力的相关性分析27
- 3 小结与讨论27-29
- 第三章 蜡蚧轮枝菌的耐药性29-36
- 1 材料与方法29-30
- 1.1 供试菌株29
- 1.2 供试农药29
- 1.3 农药对菌株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测定29-30
- 1.4 农药对菌落生长的影响测定30
- 1.5 农药对产孢量的影响测定30
- 1.6 数据统计分析30
- 2 结果与分析30-35
- 2.1 农药对蜡蚧轮枝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30-31
- 2.2 农药对蜡蚧轮枝菌菌落生长的影响31
- 2.3 农药对蜡蚧轮枝菌产孢量的影响31-35
- 3 小结与讨论35-36
- 第四章 防治扶桑绵粉蚧的蜡蚧轮枝菌菌株的筛选及其毒力36-51
- 1 材料与方法36-39
- 1.1 供试虫源36
- 1.2 供试菌株36
- 1.3 菌株的筛选及毒力的测定36-37
- 1.4 印楝素与蜡蚧轮枝菌混用对扶桑绵粉蚧的联合毒力测定37
-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37-39
- 2 结果与分析39-49
- 2.1 菌株筛选结果39
- 2.2 蜡蚧轮枝菌对扶桑绵粉蚧的毒力39-47
- 2.3 蜡蚧轮枝菌与印楝素混用对扶桑绵粉蚧的联合毒力47-49
- 3 小结与讨论49-51
-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51-53
- 参考文献53-58
- 附图58-60
- 致谢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义修,刘献盼,高殿银,郭友庆,王兴录,边新伦,胡富香;蜡蚧灵防治枣龟甲蜡蚧试验[J];河北果树;1997年02期
2 刘春来,王克勤,李新民,刘新润,闫明宇,周英伟;蜡蚧轮枝菌素对5种蚜虫毒杀作用的初步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3年02期
3 武运霞;葡萄蜡蚧的防治[J];河北果树;2003年06期
4 李锋,殷华,蒋继宏,张冬;蜡蚧轮枝菌毒素的抑菌与杀虫活性[J];江苏农业科学;2004年02期
5 殷华,李锋,蒋继宏;蜡蚧轮枝菌液体发酵的代谢动力学[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6 周晓榕;高翔;王建国;王新乐;;营养和农药对蜡蚧轮枝菌生长发育的影响[J];植物保护;2006年05期
7 徐士波;岳杰;鞠文鹏;常影;高飞;;白蜡蚧的防治技术[J];林业实用技术;2009年01期
8 田华;赵宏霞;王莉;;环境条件对蜡蚧轮枝菌生长的影响及发酵培养研究进展[J];河南农业科学;2010年09期
9 高英;薛皎亮;熊琦;毛立新;谢映平;;邻苯二甲酸二丁酯——蜡蚧霉代谢产物[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1期
10 王联德;王雪芹;;蜡蚧轮枝菌对茶蚜的侵染模型[J];武夷科学;2011年0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明;扈新萍;万方浩;;蜡蚧轮枝菌应用研究新进展[A];第四届全国绿色环保农药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暨第三届生物农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阎峻;;生理生化方法在蜡蚧轮枝菌及一些相关菌聚类分析上的应用[A];中国虫生真菌研究与应用[C];1991年
3 邱君志;黄天培;潘黎;关雄;;蜡蚧轮枝菌种内遗传差异的研究[A];中国菌物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第六届菌物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4 邓春生;吴正铠;叶正楚;;蜡蚧轮枝孢原生质体再生条件的研究[A];《中国虫生真菌研究与应用》(第二卷)[C];1991年
5 李国霞;高希武;刘青春;严毓骅;;蜡蚧轮枝菌的发酵培养及其代谢产物对害虫毒杀作用的研究[A];全国生物防治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1995年
6 谢明;扈新萍;万方浩;;国外蜡蚧轮枝菌应用研究进展[A];科技创新与绿色植保——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谢明;吴畅;邱卫亮;万方浩;;若干杀虫剂与除草剂对蜡蚧轮枝菌孢子萌发的影响[A];全国生物防治暨第八届杀虫微生物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8 李加智;张春霞;李国华;;寄生于橡副珠蜡蚧上的川上座壳孢[A];中国热带作物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邓春生;吴正铠;叶正楚;;蜡蚧轮枝孢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的研究[A];《中国虫生真菌研究与应用》(第二卷)[C];1991年
10 邓春生;吴正铠;叶正楚;;蜡蚧轮枝孢原生质体的形成、再生、诱变及其突变株对蚜虫的毒力测定[A];全国生物防治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 张盼;把握关键时期防治白蜡蚧[N];江苏农业科技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联德;蜡蚧轮枝菌毒素及其对烟粉虱种群控制作用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慧霞;2种几丁质酶基因超表达载体构建及对蜡蚧菌的转化[D];西南大学;2015年
2 张莹玲;蜡蚧霉的固体发酵动力学研究[D];山西大学;2014年
3 杨前屏;田间释放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防治橡副珠蜡蚧初步研究[D];海南大学;2015年
4 方大琳;蜡蚧轮枝菌抗逆菌株的筛选及其对扶桑绵粉蚧的毒力[D];福建农林大学;2015年
5 姜荣良;蜡蚧轮枝菌抗逆菌株的筛选及杀虫活性的测定[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6 周洁;蜡蚧轮枝菌的土壤宿存动态及其基本碳氮营养需求特性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7 俞云峰;不同惰性载体上发酵产蜡蚧轮枝菌分生孢子生物特性的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8 翟晓曼;蜡蚧轮枝菌毒力改良及其效果评价[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9 程聪;橡副珠蜡蚧几种主要天敌昆虫人工扩繁技术研究[D];海南大学;2013年
10 孟艳琼;蜡蚧轮枝孢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温室桃蚜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3年
本文关键词:蜡蚧轮枝菌抗逆菌株的筛选及其对扶桑绵粉蚧的毒力,,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88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268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