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硕士论文 >

绛红褐链霉菌颗粒剂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6 14:05

  本文关键词:绛红褐链霉菌颗粒剂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绛红褐链霉菌YSSPG3 (Streptomyces purpeofuscus)是从四川碧峰峡健康的撑×绿杂交竹根际处分离到的生防放线菌,经前期试验证明,该菌的抑菌谱很宽,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具有一定的开发应用潜力。目前国内外对于利用绛红褐链霉菌防治植物病害的报道较少。本研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设计试验方法,不断地筛选和优化液固两相发酵工艺的各项参数,以及助剂的最佳配比,最终研制出便于储存、运输、施用的颗粒剂,同时得到了该菌剂对非洲菊菌核病的室内盆栽防病效果。旨在为以后绛红褐链霉菌YSSPG3颗粒剂进一步的研究和商品化生产提供参考和技术支持,同时为非洲菊菌核病的生物防治奠定理论基础。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改良液体发酵工艺:甘油0.5g、糊精0.5g、黄豆饼粉0.5g、草酸铵1g、CaCO3 0.3g、NaCl 0.2g,蒸馏水100mL,pH=7,装入300mL的三角瓶中,接种量2%,置于27℃、140r/min恒温摇床,培养4d。改良培养基的发酵液中菌株YSSPG3的活菌量和抑菌率均增高了。2、改良的固体培养基工艺为:玉米渣10g、黄豆饼粉13g、可溶性淀粉5g、米糠8g、麦麸8g、豆粕4g、pH=7,接种量20%,初始含水量50%,置于27℃恒温培养箱,12h翻拍1次广口瓶,培养9d。在此条件下,发酵产物的活菌量和抑菌率达到最大值。3、以0.3%羧甲基纤维素钠作为粘合剂,草木灰为载体均匀吸附外包裹一层粘合膜的发酵产物,在牛皮纸上摊开,置于常温通风处,干燥后即为成品。YSSPG3颗粒剂在常温避光储存和4℃冰箱储存,其菌株的存活率均高于未作任何处理的发酵产物。在这两种储存方式中,存放于4℃冰箱里菌剂最稳定,其保质期在6个月以上,存活率为76.39%。这说明添加适量的助剂,和在低温、保湿的条件下,菌剂的稳定性最好,存活期最长。4、链霉菌YSSPG3颗粒剂在施用量为3g/盆时,对非洲菊菌核病的防治效果最佳,防效率74.36%。施用该菌剂,不仅对非洲菊苗期的正常生长无影响,而且还有一定的促生作用。试验结果表明绛红褐链霉菌是良好的生物农药。
【关键词】:绛红褐链霉菌 液固两相发酵 颗粒剂 防治效果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482.29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前言9
  • 1 文献综述9-18
  • 1.1 植物病害的防治方法10-14
  • 1.1.1 农业防治10
  • 1.1.2 化学防治10
  • 1.1.3 抗病品种的利用10
  • 1.1.4 生物防治10-14
  • 1.2 生防制剂14-18
  • 1.2.1 生防制剂的发酵工艺14-15
  • 1.2.2 生防制剂剂型15-17
  • 1.2.3 生防制剂助剂的筛选17
  • 1.2.4 生防制剂现存的主要问题17-18
  • 2 研究目的意义18-19
  • 3 技术路线19-20
  • 4 材料与方法20-26
  • 4.1 试验材料20-21
  • 4.1.1 试验菌株20
  • 4.1.2 主要试剂和材料20
  • 4.1.3 培养基20-21
  • 4.1.4 主要仪器21
  • 4.2 试验方法21-26
  • 4.2.1 菌株YSSPG3的活化与保存21
  • 4.2.2 菌株YSSPG3真菌抗菌谱的测定21
  • 4.2.3 菌株YSSPG3 10~7CFU/mL孢子悬浮液的制备21-22
  • 4.2.4 液体种子培养基的筛选和优化22-23
  • 4.2.5 液体发酵条件的优化23
  • 4.2.6 固态发酵培养基的筛选和优化23-24
  • 4.2.7 链霉菌YSSPG3颗粒剂的研制24-25
  • 4.2.8 链霉菌YSSPG3颗粒剂储存和质量的检测25
  • 4.2.9 链霉菌YSSPG3颗粒剂的应用25-26
  • 4.3 数据的统计分析法26
  • 5 结果与分析26-43
  • 5.1 菌株YSSPG3真菌抗菌谱的测定26-27
  • 5.2 液体种子培养基的筛选和优化27-34
  • 5.2.1 液体种子培养基碳、氮源的筛选27-28
  • 5.2.2 液体种子培养基的优化28-30
  • 5.2.3 液体发酵条件的优化30-34
  • 5.3 固态发酵培养基的筛选和优化34-40
  • 5.3.1 固态发酵培养基的筛选34-35
  • 5.3.2 固态发酵培养基碳、氮源的筛选35-36
  • 5.3.3 固态发酵培养基的优化36-38
  • 5.3.4 固态发酵条件的优化38-40
  • 5.4 链霉菌YSSPG3颗粒剂的研制40-42
  • 5.4.1 粘合剂对菌株YSSPG3生长的影响41
  • 5.4.2 载体对菌株YSSPG3生长的影响41-42
  • 5.5 链霉菌YSSPG3颗粒剂储存和质量的检测42
  • 5.6 链霉菌YSSPG3颗粒剂的应用42-43
  • 5.6.1 菌剂对非洲菊菌核病的防治效果42-43
  • 5.6.2 菌剂对非洲菊苗期生长的影响43
  • 6 结论与讨论43-47
  • 6.1 结论43-44
  • 6.2 讨论44-47
  • 6.2.1 发酵培养基成分的优筛44-45
  • 6.2.2 发酵工艺的筛选45-46
  • 6.2.3 颗粒剂助剂和储存方式的筛选46
  • 6.2.4 颗粒剂的应用46-47
  • 参考文献47-53
  • 附图53-56
  • 致谢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安珍;非洲菊常见病害及其防治[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0年11期

2 张桂英,王守权;非洲菊栽培[J];新农业;2000年11期

3 ;灌水重复使用对非洲菊的影响[J];云南热作科技;2000年03期

4 ;微量元素对非洲菊的影响[J];云南热作科技;2000年04期

5 ;低热量对非洲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云南热作科技;2000年04期

6 ;有益生物能提高非洲菊产量和抵抗力[J];云南热作科技;2000年04期

7 董月民;非洲菊的种植[J];河南科技;2001年07期

8 丁跃林;非洲菊高产优质栽培技术[J];安徽农业;2002年01期

9 余伟;非洲菊在生产中的变异与析因[J];西南园艺;2002年04期

10 杨斌;非洲菊栽培要点[J];中国花卉园艺;2002年2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志刚;邹德乐;王小菁;;非洲菊乙烯反应转录因子的克隆与分析[A];2007年全国植物生长物质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2 陈海霞;吕长平;陈晨甜;;非洲菊瓶插过程中保护酶活性和脂质过氧化物的变化[A];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1[C];2011年

3 马瑞雯;宋世刚;韩爱清;桑圣奇;张俊芬;;不同非洲菊品种在组培快繁中的差异初探[A];植物组织培养与脱毒快繁技术——全国植物组培、脱毒快繁及工厂化生产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张志东;贺红霞;刘立波;吴林;李亚东;;卡拉胶对非洲菊组织培养苗影响研究[A];中国青年农业科学学术年报[C];2002年

5 张思温;陈兴贻;张金兰;;非洲菊组织培养快速繁殖研究[A];花卉研究20年——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建所20周年论文选集(1984-2004)[C];2004年

6 吕复兵;朱根发;廖飞雄;邹春萍;王碧青;李卫华;;非洲菊组织培养的形态发生与快繁技术[A];花卉研究20年——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建所20周年论文选集(1984-2004)[C];2004年

7 王小菁;孟祥春;彭建宗;;非洲菊花瓣着色的光调控研究[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九次全国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8 叶华;朋金娥;程在全;陈善娜;黄兴奇;;一种新的适合于农杆菌介导的非洲菊基因转化受体体系[A];云南省作物学会2000—2003年优秀论文选集[C];2004年

9 李涵;张婷;李绅崇;蒋亚莲;鄢波;;非洲菊多倍体育种研究[A];全国“植物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曾黎琼;张伟;段玉云;桂敏;程在全;黄兴奇;;利用基因芯片分析不同肥料作用下非洲菊花序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A];全国“植物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顾逸玲;“非洲菊”花开别样艳[N];东方城乡报;2007年

2 记者 黄勇娣;非洲菊新品种“阿拉”培育[N];解放日报;2007年

3 柏斌;云南花卉企业将联手引进荷兰非洲菊新品种[N];中国绿色时报;2006年

4 黄勇娣;上海非洲菊新品种赢效益[N];中国绿色时报;2007年

5 本报通讯员 陆继亮;云南非洲菊种苗产销调查[N];中国花卉报;2006年

6 柳原;上海非洲菊价格大幅“跳水”[N];中国花卉报;2008年

7 记者 徐天宇;非洲菊鞍山怒放[N];鞍山日报 ;2009年

8 本报记者 黄正秉;非洲菊产业发展有“三难”[N];中国花卉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刘文娟;非洲菊夏季养护技巧[N];中国花卉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刘文娟;非洲菊种苗销售呈牛市[N];中国花卉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甘尼格;非洲菊长期盐胁迫的生理响应和水杨酸处理对提高耐盐性的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2 李涵;非洲菊倍性选育与种质创新研究[D];云南大学;2014年

3 宋晓贺;非洲菊和彩叶芋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的分离鉴定和抗白粉病分子标记[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4 赖齐贤;基因枪介导P_(SAG12)-IPT基因转化非洲菊及其抗衰老机理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会;非洲菊弯茎机理及保鲜技术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6年

2 杨光穗;非洲菊最佳营养条件研究[D];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3年

3 陈芝华;非洲菊组培苗湿润育苗技术与成本控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4 史大聪;非洲菊采后技术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5 董雪娜;非洲菊品种评价及新品种选育[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6 陈慧;绛红褐链霉菌颗粒剂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7 吴莉英;四个非洲菊品种的抗旱性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8年

8 江一北;美洲商陆抗病毒蛋白基因转化非洲菊(Gerbera jamesonii Bolus)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9 闫会玲;麦糠发酵和非洲菊有机基质栽培关键技术[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10 谢芝春;以生物质为主要原料的非洲菊栽培基质配方筛选[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绛红褐链霉菌颗粒剂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88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2688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86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