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硕士论文 >

苏里南稻瘟病菌的遗传多样性及致病性分析

发布时间:2020-08-08 03:30
【摘要】: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是引起稻瘟病这一世界性水稻病害的罪魁祸首,它不仅侵染水稻,也会侵染小麦、大麦、粟等多种禾本科作物,严重威胁人类的粮食生产。稻瘟病主要发生在温带、热带、亚热带、拉丁美洲和非洲等地区,在大约85个种植水稻的国家均有所发现。水稻是苏里南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它的产值在农业生产的总价值中所占的比例最高。在过去的几年里,由于稻瘟病,苏里南的农民所种植水稻的产量和质量每一季都在降低,这说明苏里南当前所使用品种的抗病性正逐渐丧失。因此,对苏里南稻瘟病菌群体的研究可以为更好地利用抗性品种防治病害奠定基础。目前还没有相关报道研究苏里南的田间稻瘟病菌群体的遗传结构。1990年的一份调查报告,提供了关于苏里南稻瘟病群体交配型分布的数据(Notteghem Silue,1992)。但是,20年前收集的数据也许并不能很好的反应当前稻田的病原种群的分布情况。在过去的20年中,随着水稻主栽品种的改变,病原菌群体的致病型很有可能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检测在苏里南水稻栽培地区稻瘟病菌群体的遗传结构特点,比较不同稻区田间稻瘟病菌的遗传及致病性差异。该研究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稻瘟病菌的遗传结构,提高对苏里南稻瘟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交配型分配等的认识,从而为该地区的抗病育种策略提供理论基础,最终帮助粮农提高产量,增加收入,同时减少农药的使用量。本实验将2013年和2014年从苏里南三个不同稻区采集并分离的稻瘟病菌菌株,接种于若干近等基因系水稻品种上,接种结果表明,2013年采集的菌株中有11种不同的毒性类型。其中优势毒性类型A27.1占19.04%,而另外5种毒性类型仅出现过一次(占4.76%)。水稻抗病基因Pi-4b表现出71.24%的高抗病率,说明该抗性基因在苏里南的抗病品种育种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对于抗病基因Pi-2,其易感率为57.14%,而抗病率为42.85%,应慎重使用。根据分子标记Pot2 rep-PCR结果的聚类分析发现,从Saramacca (SII编号菌株)和Nickerie (AD NII编号菌株)两地采集的菌株可以分成两个大的遗传聚类组及四个小的亚聚类组。不同的聚类组间的差异显示了两地菌株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与Nickerie相比,Saramacca的稻瘟病菌群体变异性更大。AD和NII编号菌株间的差异性表明了,同一地区的不同年份采集的稻瘟菌群体间的变异情况,这也说明了稻瘟病菌的动态性及易变性。Nei的基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在群体中平均值为0.1185(1),这表明群体间的基因流非常低。换句话说,这些群体之间的低遗传交换意味着在来自Saramacca和Nickerie的群体之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Shannon多样性指数平均数为0.4598,也说明了该地区存在显著的群体遗传分化。然而,低基因流说明了可能存在一定的物理障碍,但在同一群体间的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另外,不同地区的栽培环境以及栽培品种可能是低基因流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交配型分析结果表明,所有供试的苏里南菌株的交配型均属于MAT 1-2。对一个苏里南菌株AD 3-5的重测序分析表明,AD菌株可能含有四个已知的无毒基因,但序列比对结果显示,这些基因有可能因为变异而丧失功能(其同源性分别是AVR-:94%, AVR-Pital:98%, PWL1:81%, ACE1),结果有待进一步结合接种实验等分析。与70-15的基因组比较分析发现,该菌株中含有39个特异分泌蛋白。已有的研究表明,在稻瘟病菌与水稻互作过程中,有些分泌蛋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发掘未知分泌蛋白以及深入研究这些蛋白的功能及其作用机制,有助于阐明稻瘟病菌与水稻互作的分子机制,从而为水稻抗病品种改良策略提供理论依据。因此,有必要对这些特异分泌蛋白进行进一步的研究。由于本实验中供试菌株数量有限,因此其所呈现的多样性还有待进行更为缜密地推敲。后续实验还需要加大供试菌株数量,同时结合其他的分子标记分析方法,从而可以更好的研究苏里南的稻瘟病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因此,未来的研究应侧重于扩大采样点以及对稻瘟病的发生情况进行长期监测,同时还可以选取有代表性的菌株进行基因组重测序,进行更精细的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435.111.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小波,张正光;稻瘟病菌无性重组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2 董继新,董海涛,何祖华,李德葆;一个水稻与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互作相关新基因的克隆[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1年01期

3 余艺涛;稻瘟病生理小种田间鉴测及防治策略[J];湖北农业科学;2003年06期

4 邱福林,王大为;稻瘟病菌致病机理的研究进展[J];垦殖与稻作;2004年03期

5 高朝斌;稻瘟病高发原因及防治对策[J];福建农业;2005年06期

6 孟军,赵明富,何月秋;稻瘟病菌重组研究概要[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7 王伟新;福建省2004年稻瘟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J];福建农业科技;2005年02期

8 张永庆;赵明富;何月秋;;稻瘟病菌诱导突变研究进展[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9 朱水财;;稻瘟病的发病症状与防治[J];福建稻麦科技;2006年03期

10 任金平;郭晓莉;郑民;杨晓辉;刘小梅;李莉;孙辉;;吉林省稻瘟病菌对水稻品种的致病谱研究[J];吉林农业科学;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宋雯雯;张正光;王源超;郑小波;;稻瘟病菌SNARE蛋白Mgsec22功能分析[A];中国菌物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刘文平;王嘉琪;李彦利;王海;温嘉伟;任金平;王继春;;中国东北吉林省稻瘟病菌与水稻品种互作研究[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陈继圣;郑士琴;郑武;周洁;鲁国东;王宗华;;全基因组预测稻瘟病菌的分泌蛋白[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张世宏;靳春鹏;阳晓红;魏毅;刘金亮;潘洪玉;赵文生;彭友良;;东北极端低温对稻瘟病菌的致变效应分析[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杨俊;刘杏忠;;稻瘟病菌一个新基因的分子功能研究[A];2010年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博士后学术年会暨第二届博谊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徐鑫;龙子文;赵传纪;刘新琼;王春台;;武陵山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文库的构建及初步鉴定[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7 刘晓梅;郭晓莉;姜兆远;李莉;孙辉;任金平;;2008年吉林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监测及致病性分析[A];公共植保与绿色防控[C];2010年

8 林成增;周洁;郑祥梓;王琴秋;何守贵;王宗华;鲁国东;;稻瘟病菌几丁质酶家族基因功能研究[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朱晓寒;周腾胜;陈继圣;王宗华;;稻瘟病菌中一个假定的ADP核糖基化因子ARF6的功能分析[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甘代耀;翁启勇;王乌齐;江文清;;稻瘟病菌致病性及抗病育种[A];“植物保护21世纪展望”——植物保护21世纪展望暨第三届全国青年植物保护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宋海峰邋方又平;江西 严把种子关控制稻瘟病[N];农民日报;2008年

2 农业植保专家 任金平;用水稻品种混栽技术控制稻瘟病[N];吉林农村报;2014年

3 植保专家 任金平;稻瘟病传播途径及防治措施[N];吉林农村报;2014年

4 屈明光 曾德禄;生物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研究获重大突破[N];农民日报;2000年

5 田伯光;日本发现抗击稻瘟病基因[N];农民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汪波;攻克稻瘟病[N];人民日报;2001年

7 曾德禄 王立新;我省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研究获重大突破[N];云南科技报;2000年

8 冯国明;近年稻瘟病为何高发[N];湖南科技报;2007年

9 ;保护性稻瘟病防治剂——三环唑[N];四川科技报;2001年

10 涂飞;水稻病害防治[N];四川科技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勇;稻瘟病菌精氨酸合成途径基因的功能分析及稻瘟病菌代谢组学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2 环晶;粳稻地方品种薄稻苗期抗稻瘟病的遗传分析与QTL定位[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3 王妍;水稻品种抗稻瘟病等位基因鉴定及抗瘟新基因的定位和克隆[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4 董妍涵;稻瘟病菌田间菌株98-06的基因组、互作转录组分析以及效应分子的功能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5 李玲;过氧化物酶体形成相关基因MoPEX19及MoPEX11家族在稻瘟病菌生长发育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6 陈岳;转录因子MoAp1调控的相关基因在稻瘟病菌生长发育和致病中的功能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7 茹艳艳;稻瘟病菌肌苷-5'-磷酸乳酸脱氢酶及SNARE蛋白MoVam7和MoSec22调控的分泌蛋白的生物学功能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8 杨娇艳;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14α-去甲基化酶与抑制剂的结合特性与新型杀真菌剂筛选[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周江鸿;我国稻瘟病菌新鉴别体系的构建及水稻抗稻瘟病基因的分子标记[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3年

10 王立安;钙信号传导途径参与稻瘟病菌生长及致病性的调控[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家顺;苯甲酸对稻瘟病菌作用机制初探[D];湖南农业大学;2009年

2 许鸣一;稻瘟病菌四种生理小种的形态和生长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3 夏令治;超级早稻中早39的抗稻瘟病遗传机理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4 陈杰;西南地区稻瘟病菌对稻瘟灵和吡唑醚菌酯的抗性监测及抗性机理[D];西南大学;2015年

5 童源;稻瘟病孢子图像识别算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6 黄鹏云;组蛋白H3甲基化模式在稻瘟病菌发育和致病过程中的功能分析[D];浙江大学;2015年

7 易军;稻瘟病菌对水稻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5年

8 谢倩凤;稻种资源的抗瘟性评价及分子标记鉴定[D];广东海洋大学;2015年

9 李莹;抗稻瘟病早粳稻空育131(Pid2/Pid3)的培育[D];黑龙江大学;2015年

10 唐郑华;稻瘟病菌Rho3互作蛋白的筛选和功能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849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27849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90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