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黑痣病的生物防治及其机理研究
【学位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20
【中图分类】:S435.32;S476
【部分图文】:
山东农业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253结果与分析3.1病原菌的分离鉴定3.1.1病原菌的形态特征从甘肃省马铃薯主产区采集得到马铃薯黑痣病病样进行分离鉴定,得到一株病菌。供试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上培养3d左右,菌落直径达到8cm,菌丝体初期无色,棉絮状或丝状。气生菌丝较多,随后逐渐缩短变粗为浅褐色,老熟菌丝有明显分隔。菌丝分枝处多呈直角或锐角,分枝基部明显缢缩,近分枝处有隔膜,菌丝细胞无锁状联合,不产生分生孢子。病原菌生长7d左右形成菌核。菌核椭圆形和米粒形,初期白色,老熟菌核呈褐色。单个分散或多个聚集产生于培养基表面或培养皿壁上,内外颜色一致,表面粗糙等(图1)。通过对病菌菌落特征,菌丝形态,菌核的形成等特征观察,根据Sneh等的分类方法,初步将此病菌鉴定为无孢纲、无孢目、丝核菌属的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Kühn)(Snehetal.,1991)。图1病原菌的菌落生长和菌丝形态Fig.1Colonygrowthandhyphalmorphologyofpathogens注:A:菌落生长3d形态;B:菌落生长7d形态;C:3d病原菌菌丝形态Note:A:Morphologyofcolonygrowthfor3d;B:Morphologyofcolonygrowthfor7d;C:Mycelialmorphologyofpathogenicfungusfor3d3.1.2病原菌的致病性检测病原菌回接后,马铃薯植株表现如下症状:植株矮孝生长缓慢。地下茎受害产生褐色坏死溃疡斑,轻者地上部不表现症状,重者地下茎大面积坏死并引起地上部分枯死,甚至直接停止生长,植株发病症状与马铃薯黑痣病苗期发病症状完全一致。根据柯赫氏法则,从茎基部病斑处的病薯上再次分离的菌株,经鉴定与接种菌株的形态一致,证明该菌株是马铃薯黑痣病的致病菌株。
山东农业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27图2不同生防真菌菌株对立枯丝核菌菌株的拮抗效果Fig.2AntagonisticeffectofdifferentfungalbiocontrolstrainsagainstR.solanistrainHZ1注:A:对照(立枯丝核菌HZ1);B:球毛壳菌ND35平板对峙与立枯丝核菌HZ1;C:棘孢木霉MX与立枯丝核菌HZ1平板对峙;D:产紫青霉Q2与立枯丝核菌HZ1平板对峙.Note:A:Control(R.solaniHZ1);B:C.globosumND35andR.solaniHZ1plateconfrontation;C:T.asperellumMXandR.solaniHZ1plateconfrontation;D:P.purpurogenumQ2andR.solani.HZ1plateconfrontation.3.3.2生防真菌发酵滤液对病原菌菌丝拮抗作用28℃恒温培养箱培养4d后,未经处理的PDA培养基上,病原菌菌丝基本覆盖整个培养基表面,而加入生防菌株ND35、MX、Q2发酵滤液的PDA培养基上,病原菌菌丝均不同程度受到了抑制。其中产紫青霉Q2发酵滤液的的抑制率最高,达到了76.07%,其次是球毛壳菌菌ND35的发酵滤液,抑制率达到了41.62%,最差的棘孢木霉MX发酵滤液抑制率最低,仅为9.76%(表6,图3)。表6不同生防真菌菌株发酵滤液对立枯丝核菌菌丝体生长的抑制作用Table6InhibitionofmyceliumgrowthofR.solanibyfermentationfiltratefromdifferentfungalbiocontrolstrains处理菌落半径(cm)抑菌率(%)TreatmentColonyradiusInhibitionrateCK3.39±0.02a/ND1.98±0.05c41.62MX3.06±0.03b9.76Q20.81±0.03d76.07
马铃薯黑痣病的生物防治及其机理研究28图3不同生防真菌菌株发酵滤液对立枯丝核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效果注:A:对照(立枯丝核菌HZ1);B:球毛壳菌ND35发酵滤液对立枯丝核菌HZ1的影响;C:棘孢木霉MX发酵滤液对立枯丝核菌HZ1的影响;D:产紫青霉Q2发酵滤液对立枯丝核菌HZ1的影响;Fig.3InhibitionofmyceliagrowthofR.solanistrainHZ1byfermentationfiltratefromdifferentfungalbiocontrolstrainsNote:A:Control(RhizoctoniasolaniHZ1);B:EffectofthefermentationfiltratefromC.globosumND35onR.solaniHZ1;C:EffectofthefermentationfiltratefromT.asperellumMXonR.solaniHZ1;D:EffectofthefermentationfiltratefromP.purpurogenumQ2onR.solaniHZ1;3.4生防菌株间相容性测定对培养3d和7d的平板检测,发现除ND35-Q2和Q2-ND35外,各菌株间的抑菌率均达到了50%以上,但各生防菌株间没有明显抑菌带的产生。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生防菌株间的菌丝生长速率不同及菌株产生的一些代谢物质造成的,生长速度快的菌丝提前抢占生存空间,代谢物质抑制了自身之外的菌丝生长,这些都造成了抑菌现象的存在。平板对峙法只是验证生防菌株之间是否拮抗的一种基本方法,我们还需要全方位的从各个方面进行分析与讨论(表7,图4)。表7供试生防菌的相互作用Table7Themyceliuminteractionsbetweentestedbiocontrolagent供试菌株Teststrain菌落半径(3d)Colonyradius(cm)菌落半径(5d)Colonyradius(cm)对峙培养Cultureindual单独培养Aloneculture抑菌率%inhibitionrate对峙培养Cultureindual单独培养Aloneculture抑菌率%inhibitionrateND35-MX2.30±0.005.97±0.0661.472.47±0.216.27±0.1560.60ND35-Q20.70±0.000.90±0.1022.2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安婧婧;沈瑞清;;立枯丝核菌拮抗青霉菌筛选及抑菌机制初步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15年12期
2 拓宁;张君;邱慧珍;张文明;张春红;刘星;朱静;;立枯丝核菌对马铃薯侵染过程的显微结构观察与胞壁降解酶活性的测定[J];草业学报;2015年12期
3 苏前富;贾娇;孟玲敏;李红;张伟;晋齐鸣;丛斌;;微黄青霉ZF1及其代谢产物对禾谷镰孢的抑菌活性[J];中国农业科学;2015年20期
4 路小琴;李亚娟;张文明;邱慧珍;张春红;朱静;王蒂;沈其荣;;甘肃省中部沿黄灌区马铃薯茎溃疡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5年01期
5 王进;黄艳飞;汪汉成;王茂胜;陆宁;余知和;;烟草疫霉拮抗菌枯草芽孢杆菌21b菌株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2014年12期
6 李瑞琴;刘星;邱慧珍;张文明;张春红;王蒂;张俊莲;沈其荣;;发生马铃薯立枯病土壤中立枯丝核菌的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J];草业学报;2013年05期
7 孔涛;姜飞;丁永发;韩爱英;张兆兵;吴谦;;设施大棚不同生育期嫁接黄瓜对枯萎病抗性及根系活力的影响[J];中国农业信息;2013年17期
8 冯伟;王晓宇;宋晓;贺利;王晨阳;郭天财;;白粉病胁迫下小麦冠层叶绿素密度的高光谱估测[J];农业工程学报;2013年13期
9 孔建康;;发挥自然优势 调整种植结构 大力发展冬作马铃薯产业[J];四川农业科技;2013年01期
10 朱玥妍;刘姣;杜春梅;;芽孢杆菌生物防治植物病害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3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佳;棘孢木霉与苦瓜品种组合对苦瓜枯萎病的防治初探[D];山东农业大学;2019年
2 李雪玲;生防菌株组合与茉莉酮酸甲酯协同防治苦瓜枯萎病初探[D];山东农业大学;2018年
3 陈君;山东地区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的多样性及主要致病类型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7年
4 马源;2.3-丁二醇诱导匍匐翦股颖对褐斑病的防御生理机制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7年
5 马君瑞;三株木霉菌株的分离鉴定及其生防作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6 路丹丹;一株拮抗链霉菌的筛选及活性物质鉴定[D];中国计量大学;2016年
7 张家家;生防菌组合应用对黄瓜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效果及生防菌的相容性[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8 张伟卫;三种生防菌对枯黄萎病的田间控制作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9 孟品品;连作条件下马铃薯根际微生态环境的变化及其生物效应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2年
10 丁守彦;不同苜蓿品种对镰刀菌的抗性鉴定及诱导抗性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665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2866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