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硕士论文 >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抗病品系及有效药剂筛选

发布时间:2020-11-05 21:38
   玉米属于禾本科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南美洲和中美洲,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及经济作物,每年种植面积为3000-3067万hm~2,在我国农业经济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已近报道的玉米病害有40余种,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近年来,由于全球气温升高和玉米田耕作制度的变化,玉米弯孢霉叶斑病逐年加重发生,发病轻时造成玉米10%-30%的产量损失,严重时造成50%以上的产量损失,甚至绝产。目前防治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的有效方法有选育抗病品种、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本论文鉴定了玉米品系对弯孢霉叶斑病的抗性,筛选了对弯孢霉叶斑病菌有效的药剂,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人工接种技术鉴定了260个玉米品系对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的抗性,筛选到抗病品系80个。将弯孢霉菌接种到已灭菌的高粱培养基上,获得1.0×10~6个/mL浓度的孢子悬浮液,在田间玉米处于抽雄期时对260个玉米品系进行喷雾接种,在玉米处于蜡熟期时对发病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有80份玉米品系对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表现为抗病,有104份玉米品系表现为中抗,有72份玉米品系表现为感病,有4份玉米品系表现为高感,没有发现高抗品系。2、室内筛选到对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有明显抑制作用的药剂4种,并且获得了具有增效作用的最佳配比。将各药剂母液配制成等梯度浓度的药液,与化开的PDA培养基按照1:9的比例混匀,倒入培养皿中制成带药的培养基,用经过酒精灯灼烧灭菌的接种针将直径9毫米的菌饼反向接种到培养基中间,用封口膜密封,28℃恒温培养箱中培养5d后用直尺以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用DPS软件处理数据,筛选出对弯孢霉菌抑制效果较好的戊唑醇、萎锈灵、苯醚甲环唑和吡唑醚菌酯4个药剂,EC_(50)分别为1.0883 mg/L、4.8362 mg/L、1.3926 mg/L、1.9524 mg/L。对这四种药剂分别按照1:2、1:2、1:3、2:1和3:1的比例两两复配,筛选出具有增效作用的戊唑醇+苯醚甲环唑(3:1)、戊唑醇+吡唑醚菌酯(1:3)、萎锈灵+苯醚甲环唑(1:3)、萎锈灵+吡唑醚菌酯(1:2)和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1:3)复配型及比例。3、田间验证了四种药剂单剂及组合对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的防治效果。筛选出的戊唑醇、萎锈灵、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及其复配筛选出的药剂通过田间栽种的江玉898玉米品种进行试验,将其根据实际生产过程中的推荐用量配制成药液,在玉米处于8叶期时将其均匀喷雾到各小区玉米上,将弯孢霉菌接种到高粱培养基上,获得1.2×10~6个/mL浓度的孢子悬浮液,在玉米处于10叶期时对玉米进行喷雾接种,在接种30d后对玉米弯孢霉病的发病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发现萎锈灵+吡唑醚菌酯(1:2)和萎锈灵+苯醚甲环唑(1:3)在田间使用后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均有好的防治效果。
【学位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20
【中图分类】:S435.131
【部分图文】:

玉米,叶斑病,苯醚,吡唑


山东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图1各处理对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的田间防效Fig.1:FieldcontroleffectofeachtreatmentonCurvulariaoryzaeleafspots将各药剂根据其推荐用量配制药液,在玉米处于8叶期时用背负式喷雾器将药液均匀喷到玉米植株上,将弯孢霉菌接到高粱培养基上,获得1.2×106个/mL浓度的孢子悬浮液,在玉米处于10叶期时将孢子悬浮液接种到玉米植株上,每株玉米接种大约10mL的孢子悬浮液,用药后30d进行田间调查,以不用药作为对照处理。结果如图1所示,萎锈灵与吡唑醚菌酯以1:2的比例复配和萎锈灵与苯醚甲环唑以1:3的比例复配对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的防治效果较好,防效为42.90%和36.36%。对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的防治效果从大到小的处理依次为:萎锈灵和吡唑醚菌酯1:2复配>萎锈灵和苯醚甲环唑1:3复配>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3:1复配>苯醚甲环唑和吡唑醚菌酯1:3复配>戊唑醇和吡唑醚菌酯1:3复配>戊唑醇>苯醚甲环唑>萎锈灵>吡唑醚菌酯。施用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1:3)和单独施用苯醚甲环唑或者吡唑醚菌酯相比,施用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1:3)相比于苯醚甲环唑,对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的防治效果由16.11%上升为25.18%;相比于吡唑醚菌酯,对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的防治效果由14.77%上升为25.18%,在田间条件下,苯醚甲环唑和吡唑醚菌酯以1:3的比例复配施用比苯醚甲环唑和吡唑醚菌酯单独施用效果好,在田间条件下同样具有增效作用。施用萎锈灵+苯醚甲环唑(1:3)和单独施用萎锈灵或者苯醚甲环唑相比,施用萎锈灵+苯醚甲环唑(1:3)相比于萎锈灵,对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的防治效果由14.84%上升3.4田间实验结果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甘林;王志纯;代玉立;杜宜新;阮宏椿;石妞妞;陈福如;杨秀娟;;不同杀菌剂对玉米小斑病菌的抑制作用及其防治效果[J];福建农业学报;2015年12期

2 李金堂;;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分生孢子飞散动态[J];江苏农业科学;2015年05期

3 田雪莲;尹显慧;李荣玉;王梅;李静;龙友华;吴小毛;杨再福;;几种杀菌剂对番茄枯萎病的毒力及田间防效[J];农药;2015年02期

4 王树圆;;玉米在我国畜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农业信息;2014年07期

5 杨正宇;单忠刚;王斌;陈宣明;司乃国;潘洪玉;;多种药剂对玉米大斑病的室内生物活性[J];农药;2014年02期

6 景殿玺;刘震;周如军;傅俊范;;二比空栽培模式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流行动态影响[J];玉米科学;2013年05期

7 刘铜;侯巨梅;陈捷;荆晶;王玉莹;左豫虎;;PEG介导的玉米弯孢叶斑病菌遗传转化[J];植物保护;2012年06期

8 胡锐;邢彩云;李元杰;时运岭;;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发生及防治[J];中国农技推广;2011年11期

9 白庆荣;吕来燕;翟亚娟;高洁;;玉米叶斑病菌对23种杀菌剂的敏感性测定[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10 唐树戈;郑其格;牟林;杨东伟;陈捷;;玉米弯孢叶斑病菌毒素除草活性的研究[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赵珊;黑龙江省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病原种类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2017年

2 李黎;河南省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病原种类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D];河南农业大学;2013年

3 刁毅;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初侵染源、发生动态和药剂防治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4年

4 刘飞;四川省玉米弯孢叶斑病菌的种类、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8722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28722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56e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