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入侵种南美蟛蜞菊与其同属本地种蟛蜞菊跨代可塑性对形态和生理特性影响的差异
【学位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20
【中图分类】:S45
【部分图文】:
材料和方法9500m,因此它们可能是相同或不同的基因型。把根上的杂质清理干净,用32个方形培养盆(长32cm、宽37cm、高24cm)培养两种植物,使用的基质为沙土:营养土(V:V)=1:3。图2.1实验设计图。本实验采用一次克隆繁殖共两个世代。F0代两种光照处理(G:全光照和Z:遮阴),F1代共四种处理组合(F0代全光照+F1代全光照GG;F0代全光照+F1代遮阴GZ;F0代50%遮阴+F1代全光照ZG;F0代遮阴+F1代遮阴ZZ)。每个处理重复8次。Fig.2.1Experimentaldesign.Thisexperimenthastwogenerations.TwolevelsoflighttreatmentforF0generation(G:light;Z:shade);FourlevelsoflighttreatmentforF1generation(GG:F0generationlight+F1generationlight;GZ:F0generationlight+F1generationshade;ZG:F0generationshade+F1generationlight;ZZ:F0generationshade+F1generationshade);Thetreatmentwasrepeated8times.实验处理如图2.1,其中一半分株进行全光照处理,标记为G,另一半分株进行遮阴(50%全光照),标记为Z处理,遮阴环境用覆盖一层遮阳网(透光率为50%)的方式创造。在实验过程中,每个培养盆每周浇100mL浓度为20%的霍格兰营养液,保证所有分株不会缺乏养分资源。用土壤水分测定仪测定土壤水分含量,当土壤水分含量小于50%时浇水,确保不缺乏水分。培养10周后,每个培养盆内的所有分株的总和为F0代。从全光照处理下F0代中选取大小相似的两个生根分株分别进行全光照和遮阴(50%全光照)处理,同样地从遮阴(50%全光照)处理下F0代中选取大小相似的两个生根分株分别进行全光照和遮阴(50%全光照)处理(共64个),培养10周后每个培养盆内的所有分株的总和作为F1代,F1代包括4种处理组合分别为:F0
实验结果173.1.4不同光照强度对F0代分株叶片性质的影响图3.5不同光照强度对F0代单位质量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白色柱表示光照处理;黑色柱表示遮阴处理;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处理间有显著差异,误差棒代表标准误)。Fig.3.5EffectsofdifferentlightintensitiesontheACCminF0generation(whitebarsindicatelighttreatment;blackbarsindicateshadetreatment;differentlowercaselettersindicatesignificantdifferencesbetweentreatments,anderrorbarsrepresentstandarderror).相比于光照条件下,遮阴对本地种和入侵种(即蟛蜞菊和南美蟛蜞菊)的单位质量(鲜重)叶绿素含量(ACCm)无显著差异。由图3.5可知,F0代的本地种和入侵种的单位质量叶绿素含量(ACCm)分别在光照和遮阴条件下有显著差异。相比于光照条件下,遮阴对本地种(即蟛蜞菊)的单位面积叶绿素含量(ACCa)有显著影响。由图3.6可知,遮阴显著降低了本地种的单位面积叶绿素含量(ACCa),并降低了46.5%;遮阴对入侵种的ACCa无显著差异。
实验结果293.1.6不同光照强度对F0代分株比叶面积、比匍匐茎长的影响图3.17不同光照强度对F0代比叶面积的影响(白色柱表示光照处理;黑色柱表示遮阴处理;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处理间有显著差异,误差棒代表标准误)。Fig.3.17EffectsofdifferentlightintensitiesonthespecificleafareainF0generation(whitebarsindicatelighttreatment;blackbarsindicateshadetreatment;differentlowercaselettersindicatesignificantdifferencesbetweentreatments,anderrorbarsrepresentstandarderror).相比于光照条件下,遮阴对本地种和入侵种(即蟛蜞菊和南美蟛蜞菊)的比叶面积无显著差异。由图3.17可知,F0代的本地种和入侵种的比叶面积分别在光照和遮阴条件下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好消息[J];写作;1996年10期
2 ;好消息[J];写作;1996年02期
3 大胜;;“可读性”与“可塑性”[J];新闻战线;1983年04期
4 ;好消息[J];老年人;1997年07期
5 王亚鹏;董奇;;脑的可塑性研究:现状与进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6 蔡伟雄,杨德森;脑可塑性与人类行为[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7 黄玉石;;赴加定居:较强的可塑性最重要[J];出国与就业;1997年10期
8 孟旦;肖妹;;人的可塑性及其根据[J];思想与文化;2004年00期
9 陈爱国;颜军;殷恒婵;;运动与脑的可塑性研究进展及其教育启示[J];体育与科学;2011年06期
10 ;强可塑性水泥研制成功[J];建材工业信息;1996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洪轩;植物生长可塑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王胤;基于可塑性干扰的无线网络同步传输技术和应用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3 王姝;植物表型可塑性与稳定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倩;外来入侵种南美蟛蜞菊与其同属本地种蟛蜞菊跨代可塑性对形态和生理特性影响的差异[D];四川师范大学;2020年
2 邵柏惠;高职生移情可塑性信念的特点及其与移情水平、亲社会倾向的关系[D];南京师范大学;2017年
3 赵景茹;脑可塑性在卒中后自我恢复中的作用[D];河北医科大学;2009年
4 王玮;一种融合多种可塑性的脉冲神经网络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5 李楠;蟛蜞菊内酯脂质体的制备及其光控释放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6 唐桂文;蟛蜞菊内酯分离纯化工艺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7 安琪;蔚县古堡的形态特征及营造技术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9年
8 李暮凡;安徽新编当涂民歌的音乐形态特征与演唱探究[D];安徽大学;2019年
9 杨程博;熨斗古镇空间形态特征及保护策略研究[D];长安大学;2018年
10 吴蔚;水淹胁迫对香菇草(Hydrocotyle vulgaris)生长和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724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2872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