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标准化养殖与多组学品质评价研究
【学位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20
【中图分类】:S899.9
【部分图文】:
蜈蚣标准化养殖与多组学品质评价研究日清晨将木板取出,对木板进行清洗消毒,丢弃食物残渣。图1-1蜈蚣养殖池日间记录Figure1-1TheappearanceofapondwithS.mutilans。图1-2鸡蛋托状养殖模具示意图和形态图Figure1-2.S.mutilanslieintheirspecialnest.在蜈蚣的活动季节,应加强对蜈蚣的活动观察,在夜间缩小手电筒光圈对蜈蚣进行观察,观察其健康状况(体表颜色、行动、进食等),交配情况以及饲养池的安全。如发现蜈蚣个体异常,应及时记录并单独饲养观察,待确认正常后再放回饲养池。因为蜈蚣对环境具有较高的要求,蜈蚣饲养池的温度应保持在22-30℃之间,空气相对湿度60%-70%,饲养土湿度维持在15%-20%;尤6
蜈蚣标准化养殖与多组学品质评价研究日清晨将木板取出,对木板进行清洗消毒,丢弃食物残渣。图1-1蜈蚣养殖池日间记录Figure1-1TheappearanceofapondwithS.mutilans。图1-2鸡蛋托状养殖模具示意图和形态图Figure1-2.S.mutilanslieintheirspecialnest.在蜈蚣的活动季节,应加强对蜈蚣的活动观察,在夜间缩小手电筒光圈对蜈蚣进行观察,观察其健康状况(体表颜色、行动、进食等),交配情况以及饲养池的安全。如发现蜈蚣个体异常,应及时记录并单独饲养观察,待确认正常后再放回饲养池。因为蜈蚣对环境具有较高的要求,蜈蚣饲养池的温度应保持在22-30℃之间,空气相对湿度60%-70%,饲养土湿度维持在15%-20%;尤6
湖北中医药大学2020届硕士学位论文其在天气变化剧烈时节,应通过增加供暖、通风、洒水等设施以维持饲养池的温度和湿度。2.3.2蜈蚣的繁殖管理在蜈蚣种源引进时,可以选自野外捕捉或从正规种源厂引种,首选身体完好无损,体表光泽的三龄以上种蜈蚣,雌:雄配种比例为1-3:1。种蜈蚣在进入新环境的2到3天内会有部分蜈蚣不进食,此时不可大量投喂饵料。要检查蜈蚣池的防逃措施是否完善,待适应新环境时,再逐步提高投喂饵料量。蜈蚣一般在3-5月份交配,在此期间需消耗大量的体能与营养物质,并且交配成功后45天左右的时间内不食不饮。因此,在其繁殖产卵之前,必须供给优质足量的饵料。繁殖期间可以通过缩小手电筒光圈观察蜈蚣的生命活动和周围安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图1-3蜈蚣繁殖过程的不同时期Figure1-3.ThereproductiveprocessofS.mutilans.蜈蚣通常每年6-7月份产卵,将卵抱入怀中,到8-9月孵化,期间应保持安静,禁止翻动养殖池,避免因惊动造成流产、吞卵等问题。孵卵期间因部分蜈蚣不再进食,可以适当减少食物投放量,但必须正常按时补水;并使养殖池保持在80%左右适宜的湿度,温度控制在30℃-32℃上下,避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训辉;王如意;范彦君;刘齐元;王瑜;周玮;;作物线粒体基因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8年18期
2 ;非洲土著人线粒体基因组研究表明人类在7万年前险些灭绝[J];生物学教学;2008年10期
3 朱司祺;蔡大伟;张乃凡;邵鑫月;郭雅琦;;新疆塔城松树沟遗址出土古代马的线粒体基因组分析[J];边疆考古研究;2019年02期
4 黎雪梅;李小兵;黄伟;;顶复门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的研究进展[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4年05期
5 赵春霞;盛勃;唐德江;李鹏;赵和生;杨焕民;刘胜军;;鱼组织线粒体基因组提取方法的改进[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6 李双双;薛龙飞;苏爱国;雷彬彬;王玉美;华金平;;高等植物线粒体基因组测序和序列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7 李玉秋;赵洪锟;谭化;刘晓东;张春宝;董英山;;八种植物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特征分析与比较[J];生物技术通报;2011年10期
8 黄族豪;刘迺发;;动物线粒体基因组变异研究进展[J];生命科学研究;2010年02期
9 张鸿;陈祖玉;李阳生;朱英国;;马协型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线粒体基因组的变异与功能的研究[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7年03期
10 郭凯文;线粒体基因组及其在寄生虫学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2002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遂;白桦全基因组测序及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9年
2 张亮亮;中国巨蚓科蚯蚓比较线粒体基因组学与分子系统发育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6年
3 明亮;双峰驼遗传变异图谱及线粒体基因组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6年
4 王硕;植物细胞器基因组变异与进化机制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5 董佳佳;基于高通量测序的雏蝗属线粒体基因组测定及分子系统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年
6 李双双;棉花线粒体基因组测序及其细胞质雄性不育机理的初步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3年
7 邱忠营;直翅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比较、谱系及进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6年
8 钱俊;丹参的叶绿体和线粒体基因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9 池振奋;RecQL4在维持线粒体基因组稳定性及调节多药耐药性中的作用[D];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2013年
10 魏书军;膜翅目线粒体基因组的特征与进化及其在系统发育研究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超逸;蜈蚣标准化养殖与多组学品质评价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20年
2 刘月鹏;海南产三个芋螺种类的线粒体基因组研究[D];海南大学;2018年
3 姜兵;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的中国黑蝗亚科系统发育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9年
4 王赛赛;新疆雪莲线粒体基因组组装与分析[D];石河子大学;2019年
5 何波;油茶主要传粉蜜蜂的比较线粒体基因组学及系统发育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9年
6 梁孟杰;基于糜子BAC文库测序法的unmapped reads分析及线粒体基因组组装[D];华中农业大学;2019年
7 邓楚;五株捕食线虫真菌线粒体基因组的遗传多样性和进化[D];云南大学;2019年
8 张月琪;异质环境对弯孢节丛孢群体分化及有性生殖的影响[D];云南大学;2019年
9 李丹丹;细脚虫草基因组学研究[D];云南大学;2019年
10 杨爽;引入养殖“俄罗斯红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生长、品质评价及线粒体基因组分析[D];上海海洋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8836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2883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