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硕士论文 >

蜈蚣标准化养殖与多组学品质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4 15:10
   少棘巨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 L.Koch为《中国药典》收载蜈蚣药材唯一基原。对野生资源的依赖导致其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人工养殖一直未有成熟技术报导。而在市场流通过程中,其体长是影响蜈蚣药材价格的主要因素,多棘巨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subspinipes因与少棘巨蜈蚣外形相似但体长较长,在市场流通过程中多混为蜈蚣药材高价销售。少棘巨蜈蚣所在的唇足纲含有三千多个物种,普遍富含毒液,已成为药物研发的重要资源,但唇足纲所属的各蜈蚣目之间在形态分类学存在明显的争议,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毒液资源的合理开发。另外,少棘巨蜈蚣资源严重减少和部分区域逐渐枯竭现状的出现,传统依赖于野生捕捉已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而随着人工养殖技术的成熟,优良蜈蚣品种的选育、推广已成为推广蜈蚣养殖的重要举措。本研究针对蜈蚣药材在鉴定、分类和养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别采用以下方法:1)对蜈蚣野生习性进行细心观察,总结药农多年的养殖经验,发现并归纳了一套标准化的蜈蚣养殖过程;并进一步补齐蜈蚣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的缺失,综合文献梳理、产地调研和市场调研结果,理清蜈蚣市场流通现状和商品规格等级沿革,制定标准草案,征求专家意见反馈的方式制定了蜈蚣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2)对少棘和多棘巨蜈蚣线粒体COI序列进行比对,根据变异位点情况采用LAMP Designer软件设计了一套少棘巨蜈蚣LAMP引物,在恒温条件下考察了引物的灵敏度和特异性。3)针对唇足纲存在的形态分类学争议,采用Illumina二代测序技术对少棘巨蜈蚣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测序、组装,结合唇足纲已经公布的7种其他蜈蚣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比对、构建基于13个蛋白编码基因唇足纲ML系统发育树。4)结合养殖过程中总结的经验和蜈蚣本草考证发现的蜈蚣存在“红足”和“黄足”两种性状以及市场流通的蜈蚣药材大部分来源于湖北和浙江的特点,收集了来自于湖北和浙江两个主产区的红足与黄足蜈蚣共9条,采用转录组联合蛋白质组学技术对湖北黄足蜈蚣(HY)、湖北红足蜈蚣(HR)和浙江红足蜈蚣(ZR)进行比较分析,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挖掘在蜈蚣生长过程中的抗性蛋白。采用上述方法,获得的主要结果和讨论如下:1.蜈蚣独特的生长习性和对环境的严格要求是限制人工养殖的主要障碍,蜈蚣作为夜间活动动物,每年4-5月份交配,7-8月份产卵,9月份孵化成为幼蜈蚣。并且为满足蜈蚣群居的特性,设计了鸡蛋托状专用养殖模具,将新鲜食物钉在固定的木板上有效避免蜈蚣疾病的产生和传播。根据文献梳理、市场调研和产地调研结果,蜈蚣药材目前有蜈蚣条和蜈蚣皮两种商品规格,蜈蚣条根据体长分为三个等级,蜈蚣皮作统货销售。2.针对于少棘巨蜈蚣和伪品多棘巨蜈蚣COI序列变异位点,设计出一套含有2条外引物、2条内引物和2条环引物的特异性LAMP引物,该引物可在65℃恒温条件下与少棘巨蜈蚣特异性结合,30 min内少棘巨蜈蚣反应体系由紫色变为天蓝色,而伪品多棘巨蜈蚣显紫色不变,同时,该反应灵敏性较高,可以检测到的少棘巨蜈蚣DNA达到皮克级别。3.采用Illumina二代测序技术对少棘巨蜈蚣线粒体基因组进行了成功组装,线粒体基因组全长15 011bp,由13个蛋白编码基因、14个tRNA和2个rRNA基因组成,且发现9个短片段重复序列(SSR)变异位点,ML系统发育树显示,蚰蜒目作为独立的一支,而在另一支内部,石蜈蚣目和地蜈蚣目显示了更近的亲缘关系,少棘巨蜈蚣所在的蜈蚣目则作为石蜈蚣目与地蜈蚣目的姊妹群存在。4.转录组比较分析发现,湖北黄足蜈蚣(HY)与湖北红足蜈蚣(HR)具有更为相似的基因表达情况,仅存在6个显著性差异表达基因,而湖北红足蜈蚣(HR)与浙江红足蜈蚣(ZR)共有1579个差异表达基因。蛋白质总量显示湖北红足蜈蚣(HY)与浙江红足蜈蚣(ZR)均比湖北黄足蜈蚣(HY)具有更高的蛋白总量;与湖北蜈蚣相比,两个病毒防御蛋白在浙江红足蜈蚣(ZR)具有更高的表达水平。综上所述,本研究针对于少棘巨蜈蚣在流通、应用和人工养殖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总结了一套标准的、具有大规模推广价值的养殖技术,还制订了蜈蚣药材商品规格等级中华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用以引导蜈蚣药材市场流通。将LAMP快速检测技术应用于蜈蚣药材检测,有望进一步应用于市场快速检测蜈蚣药材真伪。线粒体基因组的组装和系统发育树的构建为唇足纲分类提出了更为丰富的数据支撑。转录组和蛋白质组结果显示了在少棘巨蜈蚣生长和进化过程中,区域环境因素相比于蜈蚣足部颜色具有更大的影响,红足蜈蚣具有比黄足蜈蚣更高的蛋白含量,病毒防御蛋白的在不同蜈蚣之间的差异表达对于指导蜈蚣优良品种选育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学位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20
【中图分类】:S899.9
【部分图文】:

蜈蚣


蜈蚣标准化养殖与多组学品质评价研究日清晨将木板取出,对木板进行清洗消毒,丢弃食物残渣。图1-1蜈蚣养殖池日间记录Figure1-1TheappearanceofapondwithS.mutilans。图1-2鸡蛋托状养殖模具示意图和形态图Figure1-2.S.mutilanslieintheirspecialnest.在蜈蚣的活动季节,应加强对蜈蚣的活动观察,在夜间缩小手电筒光圈对蜈蚣进行观察,观察其健康状况(体表颜色、行动、进食等),交配情况以及饲养池的安全。如发现蜈蚣个体异常,应及时记录并单独饲养观察,待确认正常后再放回饲养池。因为蜈蚣对环境具有较高的要求,蜈蚣饲养池的温度应保持在22-30℃之间,空气相对湿度60%-70%,饲养土湿度维持在15%-20%;尤6

形态图,蜈蚣,形态图,鸡蛋


蜈蚣标准化养殖与多组学品质评价研究日清晨将木板取出,对木板进行清洗消毒,丢弃食物残渣。图1-1蜈蚣养殖池日间记录Figure1-1TheappearanceofapondwithS.mutilans。图1-2鸡蛋托状养殖模具示意图和形态图Figure1-2.S.mutilanslieintheirspecialnest.在蜈蚣的活动季节,应加强对蜈蚣的活动观察,在夜间缩小手电筒光圈对蜈蚣进行观察,观察其健康状况(体表颜色、行动、进食等),交配情况以及饲养池的安全。如发现蜈蚣个体异常,应及时记录并单独饲养观察,待确认正常后再放回饲养池。因为蜈蚣对环境具有较高的要求,蜈蚣饲养池的温度应保持在22-30℃之间,空气相对湿度60%-70%,饲养土湿度维持在15%-20%;尤6

过程图,蜈蚣,过程


湖北中医药大学2020届硕士学位论文其在天气变化剧烈时节,应通过增加供暖、通风、洒水等设施以维持饲养池的温度和湿度。2.3.2蜈蚣的繁殖管理在蜈蚣种源引进时,可以选自野外捕捉或从正规种源厂引种,首选身体完好无损,体表光泽的三龄以上种蜈蚣,雌:雄配种比例为1-3:1。种蜈蚣在进入新环境的2到3天内会有部分蜈蚣不进食,此时不可大量投喂饵料。要检查蜈蚣池的防逃措施是否完善,待适应新环境时,再逐步提高投喂饵料量。蜈蚣一般在3-5月份交配,在此期间需消耗大量的体能与营养物质,并且交配成功后45天左右的时间内不食不饮。因此,在其繁殖产卵之前,必须供给优质足量的饵料。繁殖期间可以通过缩小手电筒光圈观察蜈蚣的生命活动和周围安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图1-3蜈蚣繁殖过程的不同时期Figure1-3.ThereproductiveprocessofS.mutilans.蜈蚣通常每年6-7月份产卵,将卵抱入怀中,到8-9月孵化,期间应保持安静,禁止翻动养殖池,避免因惊动造成流产、吞卵等问题。孵卵期间因部分蜈蚣不再进食,可以适当减少食物投放量,但必须正常按时补水;并使养殖池保持在80%左右适宜的湿度,温度控制在30℃-32℃上下,避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训辉;王如意;范彦君;刘齐元;王瑜;周玮;;作物线粒体基因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8年18期

2 ;非洲土著人线粒体基因组研究表明人类在7万年前险些灭绝[J];生物学教学;2008年10期

3 朱司祺;蔡大伟;张乃凡;邵鑫月;郭雅琦;;新疆塔城松树沟遗址出土古代马的线粒体基因组分析[J];边疆考古研究;2019年02期

4 黎雪梅;李小兵;黄伟;;顶复门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的研究进展[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4年05期

5 赵春霞;盛勃;唐德江;李鹏;赵和生;杨焕民;刘胜军;;鱼组织线粒体基因组提取方法的改进[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6 李双双;薛龙飞;苏爱国;雷彬彬;王玉美;华金平;;高等植物线粒体基因组测序和序列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7 李玉秋;赵洪锟;谭化;刘晓东;张春宝;董英山;;八种植物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特征分析与比较[J];生物技术通报;2011年10期

8 黄族豪;刘迺发;;动物线粒体基因组变异研究进展[J];生命科学研究;2010年02期

9 张鸿;陈祖玉;李阳生;朱英国;;马协型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线粒体基因组的变异与功能的研究[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7年03期

10 郭凯文;线粒体基因组及其在寄生虫学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2002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遂;白桦全基因组测序及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9年

2 张亮亮;中国巨蚓科蚯蚓比较线粒体基因组学与分子系统发育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6年

3 明亮;双峰驼遗传变异图谱及线粒体基因组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6年

4 王硕;植物细胞器基因组变异与进化机制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5 董佳佳;基于高通量测序的雏蝗属线粒体基因组测定及分子系统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年

6 李双双;棉花线粒体基因组测序及其细胞质雄性不育机理的初步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3年

7 邱忠营;直翅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比较、谱系及进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6年

8 钱俊;丹参的叶绿体和线粒体基因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9 池振奋;RecQL4在维持线粒体基因组稳定性及调节多药耐药性中的作用[D];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2013年

10 魏书军;膜翅目线粒体基因组的特征与进化及其在系统发育研究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超逸;蜈蚣标准化养殖与多组学品质评价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20年

2 刘月鹏;海南产三个芋螺种类的线粒体基因组研究[D];海南大学;2018年

3 姜兵;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的中国黑蝗亚科系统发育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9年

4 王赛赛;新疆雪莲线粒体基因组组装与分析[D];石河子大学;2019年

5 何波;油茶主要传粉蜜蜂的比较线粒体基因组学及系统发育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9年

6 梁孟杰;基于糜子BAC文库测序法的unmapped reads分析及线粒体基因组组装[D];华中农业大学;2019年

7 邓楚;五株捕食线虫真菌线粒体基因组的遗传多样性和进化[D];云南大学;2019年

8 张月琪;异质环境对弯孢节丛孢群体分化及有性生殖的影响[D];云南大学;2019年

9 李丹丹;细脚虫草基因组学研究[D];云南大学;2019年

10 杨爽;引入养殖“俄罗斯红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生长、品质评价及线粒体基因组分析[D];上海海洋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8836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28836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a1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