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氮添加对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稳定性的影响
【学位单位】:甘肃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20
【中图分类】:S153.6
【部分图文】:
碳氮添加对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稳定性的影响-21-图3-1氮素、秸秆、生物质炭添加下土壤有机碳含量(g·kg-1)Figure3-1Soilorganiccarboncontentundernitrogen,straw,andbiocharcarbon表3-1为氮素、秸秆、生物质炭添加对土壤有机碳(SOC)含量的效应,由表3-1可知,氮素、秸秆、生物质炭在0~30cm土层均对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具有显著效应(P≤0.001),生物质炭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效应最为显著,依次为秸秆和氮素;而年份仅对0~5cm土层SOC含量具有显著效应(P≤0.001);氮素和秸秆的交互效应仅在5~10cm土层下表现为显著水平(P≤0.01);氮素和生物质炭的交互效应除在10~30cm土层下在P≤0.01水平上表现为显著效应外,在0~10cm土层均表现为极显著水平(P≤0.001);秸秆和年份的交互效应在0~5、10~30cm土层下均在P≤0.05水平上表现为显著效应,5~10cm土层下在P≤0.01水平上表现为显著效应;生物质炭和年份的交互效应在0~10cm土层下在P≤0.001水平上表现为显著效应,10~30cm土层下在P≤0.05水平上表现为显著效应;氮素和年份的交互效应在0~30cm土层均表现为不显著(P>0.05)。
碳氮添加对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稳定性的影响-23-机碳含量14.9%、20.8%、27.0%、39.7%、33.2%、48.1%、60.7%。图3-2氮素、秸秆、生物质炭添加下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g·kg-1)Figure3-2Contentofeasilyoxidizableorganiccarboninsoilundertheadditionofnitrogen,strawandbiocharcarbon表3-2为氮素、秸秆、生物质炭添加对土壤易氧化有机碳(EOC)含量的效应,由表3-2可知,秸秆对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的效应最为显著,依次为氮素和生物质炭;氮素在0~30cm土层下均在P≤0.001水平上对土壤易氧化有机碳(EOC)含量具有显著效应;秸秆在5~10cm土层下在P≤0.01水平上对土壤EOC含量具有显著效应,在0~5、10~30cm土层下均在P≤0.001水平上对土壤EOC含量具有显著效应,综合来说,秸秆;生物质炭仅对0~5、10~30cm土层土壤EOC含量具有显著效应(P≤0.001);年份仅对0~5cm土层土壤EOC含量具有显著效应(P≤0.01);氮素和秸秆的交互效应仅在0~5cm土层下表现为显著水平(P≤0.001);氮素和生物质炭的交互效应、秸秆和年份的交互效应、生物质炭和年份的交互效应、氮素和年份的交互效应在0~30cm土层下均表现为不显著(P>0.05)。
碳氮添加对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稳定性的影响-25-图3-3氮素、秸秆、生物质炭添加下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mg·kg-1)Figure3-3Soilmicrobialbiomasscarboncontentwithnitrogen,straw,andbiocharcarbon表3-3为氮素、秸秆、生物质炭添加对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含量的效应,由表3-3可知,氮素、秸秆、生物质炭、氮素和秸秆的交互效应均在0~30cm土层下P≤0.001水平上对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含量具有显著效应,其中,秸秆添加对土壤微生物量碳的效应最为显著,依次为生物质炭、氮素添加;年份仅对0~5、10~30cm土层土壤MBC含量具有显著效应(P≤0.05);氮素和生物质炭的交互效应仅在0~10cm土层下表现为显著水平(P≤0.001);秸秆和年份的交互效应仅在0~10cm土层下表现为显著水平(P≤0.05);区组仅对0~30cm土层土壤MBC含量均无显著效应(P>0.05);生物质炭和年份的交互效应、氮素和年份的交互效应在0~30cm土层下均表现为不显著(P>0.05)。表3-3氮素、秸秆、生物质炭添加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的效应Table3-3Effectsofnitrogen,straw,andbiocharcarbononsoilmicrobialbiocharcarboncontent因子土层SoildepthFactors0—5cm5—10cm10—30cmnitrogen318.040***274.217***118.218***straw6273.516***4780.155***2385.648***biochar2919.556***1806.750***628.973***year4.090*0.168n.s.5.631*nitrogen×straw8.254***8.168***15.719***nitrogen×biochar31.526***41.876***1.883n.s.nitrogen×year0.190n.s.0.380n.s.0.756n.s.straw×year5.736*5.044*0.530n.s.biochar×year2.376n.s.0.104n.s.0.212n.s.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嵘;常瑞英;;土壤有机碳对外源氮添加的响应及其机制[J];植物生态学报;2015年10期
2 米会珍;朱利霞;沈玉芳;李世清;;生物炭对旱作农田土壤有机碳及氮素在团聚体中分布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5年08期
3 王军;丁效东;张士荣;詹振寿;陈伟贤;郭俊杰;魏彬;郑凤霞;;不同碳氮比有机肥对沙泥田烤烟根际土壤碳氮转化及酶活性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5年08期
4 李有兵;把余玲;李硕;田霄鸿;;作物残体与其生物炭配施对土壤有机碳及其自身矿化率的提升[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5年04期
5 胡乃娟;韩新忠;杨敏芳;张政文;卞新民;朱利群;;秸秆还田对稻麦轮作农田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酶活性及产量的短期效应[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5年02期
6 尚杰;耿增超;陈心想;赵军;耿荣;王森;;施用生物炭对旱作农田土壤有机碳、氮及其组分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5年03期
7 黄金花;刘军;杨志兰;魏飞;郭成藏;景峰;刘建国;;秸秆还田下长期连作棉田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的变化特征[J];生态环境学报;2015年03期
8 刘杰云;沈健林;邱虎森;王聪;周萍;李勇;吴金水;;生物质炭添加对农田温室气体净排放的影响综述[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5年02期
9 张杰;黄金生;刘佳;刘荣乐;;秸秆、木质素及其生物炭对潮土CO_2释放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5年02期
10 刘金山;戴健;刘洋;郭雄;王朝辉;;过量施氮对旱地土壤碳、氮及供氮能力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5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钟杨权威;长期施氮对旱作麦田土壤碳库平衡及其稳定性影响机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2 裴久渤;玉米秸秆碳在东北旱田土壤中的转化与固定[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3 孙向平;不同控制条件下堆肥过程中腐殖质的转化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高焕平;秸秆与氮肥调节C/N比对潮土温室气体排放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D];河南农业大学;2018年
2 兰明娟;氮素添加对陇中黄土高原雨养农田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碳组分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17年
3 李悦;不同农作管理措施对东北地区农田土壤有机碳未来变化的模拟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4 周鑫;施用生物质炭对腐殖质碳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4年
5 付琳琳;生物质炭施用下稻田土壤有机碳组分、腐殖质组分及团聚体特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3年
6 牛斐;不同种植模式及秸秆还田对旱地农田土壤肥力及土壤有机碳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7 肖彦春;土壤胡敏素分组及特性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8927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2892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