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硕士论文 >

行距对不同生态区玉米群体结构及产量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12-06 09:14
  试验以2个不同株型玉米品种郑单958和良玉99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50cm、60cm、70cm 3个行距处理,分别在辽西黑山、辽南海城、辽北铁岭3个生态区,在增加种植密度的条件下,通过测定玉米群体形态指标、光合特性、冠层结构及产量,研究不同种植行距对玉米产量以及群体结构的影响,为探索玉米最适宜的种植行距,构建玉米高产群体结构提供科学依据。本试验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的行距对玉米产量有明显的影响。不同生态区,郑单958和良玉99在50cm行距处理下有较高的产量;生育后期,50cm行距处理干物质重明显高于其他行距。因此,在不同生态区,50cm是较适宜的行距,有利于建立高产的玉米群体。2.生育期后期,各生态区50cm行距处理保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光截获面积较大。叶片的茎叶夹角随着行距增加而增大,叶向值减小,50cm行距,比60cm、70cm行距处理的茎叶夹角和叶向值更合理,中下部叶片分布均匀,有利于玉米群体光合能力提高和产量的增加。3.各生态区50cm的行距玉米穗位叶叶绿素含量和光合指标均处于较高水平,特别在灌浆期时,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胞间CO2浓度... 

【文章来源】:沈阳农业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行距对不同生态区玉米群体结构及产量的影响


2018年和2019年不同生态区行距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干物质,行距,生态区,玉米


2019年,郑单958拔节期60cm处理较50cm干物质重显著增加18.70%,大喇叭口期70cm处理较50cm处理提高18.43%,二者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抽雄吐丝期后,随着行距增大,干物质重量逐渐减少,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50cm在灌浆期分别比60cm处理、70cm处理提高6.22%、15.23%,在成熟期高9.40%、5.08%。良玉99,大喇叭口期、抽雄吐丝期和灌浆期各处理间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拔节期60cm处理干物质重量比50cm处理高31.07%;成熟期50cm和60cm处理均高于70cm处理,且达到显著水平,分别增加了5.71%、7.69%,但两个处理间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综上所述,辽西生态区50cm行距有利于干物质形成。由图3分析得出,辽南生态区,随着行距增大,干物质重有减小的趋势。2018年郑单958的50cm处理在抽雄吐丝期显著高于70cm处理4.48%,成熟期显著高于60cm处理3.36%。良玉99 50cm处理抽雄吐丝期显著高于70cm处理2.90%,成熟期显著高于60cm处理2.21%。其余各时期,玉米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干物质,行距,辽南,生态区


2019年,郑单958在开花期前各处理间干物质重差异不显著,开花期后50cm处理干物质重表现出明显优势。抽雄吐丝期,50cm处理干物质重较60cm、70cm处理分别提高16.53%、17.44%;灌浆期比70cm处理高7.83%;成熟期分别比60cm、70cm处理提高4.81%、4.60%,且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良玉99,拔节期和抽雄吐丝期不同行距处理干物质重差异不显著;大喇叭口期,70cm处理比50cm处理高26.77%,灌浆期50cm处理高于60cm处理24.83%,成熟期50cm处理分别比60cm、70cm处理高9.01%、3.34%,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说明,辽南生态区,50cm行距有利于玉米干物质重的积累。由图4分析可知,随着行距增大,玉米的干物质重同样呈现减小的趋势。2018年,良玉99在整个生育期内各处理间的差异显著,各时期50cm处理分别显著高于60cm处理6.94%、10.61%、5.12%、4.56%。在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关键期,辽北地区降水量偏少,郑单958受干旱影响严重,导致植株发育为完全,干物质重未计入。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不同颜色地膜和种植密度对春玉米田间地温、耗水及产量的影响[J]. 孙仕军,朱振闯,陈志君,杨丹,张旭东.  中国农业科学. 2019(19)
[2]玉米-大豆带状套作高产玉米品种的形态特征[J]. 马艳玮,蒲甜,李丽,曾瑾汐,彭霄,陈诚,冯骏,杨文钰,王小春.  玉米科学. 2019(04)
[3]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玉米冠层光能截获和产量的影响[J]. 柏延文,杨永红,朱亚利,李红杰,薛吉全,张仁和.  作物学报. 2019(12)
[4]密度与行距配置对川中丘区玉米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J]. 陈伟,李强,刘晓林,吴雅薇,金容,袁继超,孔凡磊.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9(03)
[5]春玉米干物质积累及转运对种植模式和种植密度的响应[J]. 罗方,杨恒山,张玉芹,何冬冬,刘志雄.  华北农学报. 2019(02)
[6]东华北不同生态区玉米品种产量及相关性状差异研究[J]. 张洋,于惠琳,王延波.  作物杂志. 2019(01)
[7]半干旱区玉米行距调整增密对群体冠层结构及产量的影响[J]. 王洪君,王楠,胡宇,栾天宇,孙孟琪,梁烜赫,赵鑫,栾天浩,代永刚,陈宝玉.  玉米科学. 2018(06)
[8]农作物抗倒性研究进展[J]. 黄文辉,王会,梅德圣.  作物杂志. 2018(04)
[9]玉米生产上3个主推品种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转运及灌浆特性[J]. 徐田军,吕天放,赵久然,王荣焕,陈传永,刘月娥,刘秀芝,王元东,刘春阁.  作物学报. 2018(03)
[10]高湿和干旱对夏玉米灌浆期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J]. 赵花荣,任三学,齐月.  中国农学通报. 2017(31)

博士论文
[1]东北南部春玉米高产群体田间结构配置研究[D]. 张振平.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

硕士论文
[1]不同种植密度下玉米品种适应性研究[D]. 姜宇鹏.东北农业大学 2019
[2]扩行缩株对春玉米冠层结构及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D]. 何冬冬.内蒙古民族大学 2018
[3]先玉335冠层结构与功能对种植密度的响应及其氮素效应[D]. 范盼盼.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7
[4]种植行距对玉米群体指标和产量的影响[D]. 步蕴法.沈阳农业大学 2016
[5]灌水量和种植模式对冬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D]. 冯志波.山东农业大学 2014
[6]行距对玉米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D]. 高亚男.吉林大学 2011



本文编号:29011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29011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0f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