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硕士论文 >

海南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菌毒素基因鉴定及基因组学分析

发布时间:2020-12-16 17:28
  由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引起的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是橡胶树上一种重要的病害,在国际上被公认为为害橡胶树的毁灭性病害。目前关于该病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病原菌生物学、病害流行学、防治技术和毒素蛋白致病机理等方面,并根据该病原菌毒素蛋白可以划分7种不同类型菌株。据报道国内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菌主要存在Cas2和Cas5两种类型的菌株,但是近几年发现海南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在苗圃和幼龄树上的为害有加重的趋势,可能有新的毒素蛋白类型的菌株出现。因此,本研究于2017年512月在海南省五指山市、儋州市、白沙黎族自治县、乐东黎族自治县和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主要橡胶产区进行了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样品采集、分离与鉴定,对毒素类型鉴定与表达分析,并对主要种群进行了基因组学分析,以期明确海南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菌的毒素蛋白类型及优势种群的基因组信息,为该病害的防控和后续的功能基因研究提供依据和信息。其取得具体结果如下:1.通过分离鉴定共获得35株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菌菌株,菌株菌落黑灰色,边缘灰白色,菌丝生长速度缓慢,产孢数量较少,个别菌株背面有红褐色同心轮纹。通过... 

【文章来源】: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海南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菌毒素基因鉴定及基因组学分析


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病叶采集地点分布图

病斑,叶缘,鱼骨,铁轨


结果与分析213结果与分析3.1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菌鉴定3.1.1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菌的分离与纯化参照《真菌鉴定手册》[75]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症状(图3-1)在海南省儋州市(DZ)、白沙黎族自治县(BS)、五指山市(WZS)、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BT)、乐东黎族自治县(LD)橡胶林采集了疑似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病叶372片。图3-1三种不同病斑类型的橡胶病叶Fig.3-1Threekindsofrubberdiseasedleaves注:A鱼骨状(铁轨型)病斑;B圆斑型病斑;C叶缘回枯型病斑Note:A:Railwaytracksymptoms;B:Circular/irregularspots;C:Shrivelingofleaftip对采集的所有病叶进行病原菌分离,经过分离与纯化获得63株病原菌。根据63株病原菌采集的地点及叶片的采集顺序进行编号,分别为DZ-11、DZ-12、DZ-13、DZ-14、DZ-15、DZ-16、DZ-17、DZ-18、DZ-19、DZ-20、DZ-21、DZ-22、DZ-23、DZ-24、DZ-25、DZ-26、DZ-27、DZ-28、DZ-29、DZ-30、DZ-31、DZ-32、DZ-33、DZ-34、DZ-123、DZ-127、DZ-129、DZ-131、DZ-134、DZ-135、DZ-137、DZ-138、BS-35、BS-36、BS-37、BS-38、BS-39、A:鱼骨状B:圆斑形C:叶缘回枯

形态图,炭疽,孢子,菌落


海南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菌毒素基因鉴定及基因组学分析22BS-40、BS-41、BS-42、BS-43、BS-44、BS-45、WZS-64、WZS-65、WZS-67、WZS-68、WZS-69、WZS-71、WZS-72、BT-104、BT-105、BT-106、BT-108、BT-110、BT-111、LD-112、LD-113、LD-114、LD-115、LD-116,LD-117和LD-119。3.1.2菌株形态鉴定63株病原菌中,有28株病原菌在分离第二天产生大量气生菌丝,菌丝稀疏,无明显基生菌丝,PDA培养第四天,气生菌丝生长满皿,培养基表面有明显孢子堆形成,部分孢子堆呈红色(表3-1)。对28株生长较快的病原菌的分生孢子进行孢子形态观察,发现28株病原菌孢子呈长圆筒形,两端钝圆,无色,大小5~12μm×2~4μm,无隔膜或有一个隔膜(图3-2),与《真菌鉴定手册》[75]描述的胶孢炭疽菌的形态相同,初步鉴定这28株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图3-2胶孢炭疽菌菌落和分生孢子形态Fig.3-2Thecolonymorphologyandconidiamorphologyofcopy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注:A为生长4d胶孢炭疽菌的菌落形态;B为胶孢炭疽菌的分生孢子形态Note:A:Colonymorphologyof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aftergrowfor4days;B:Conidiamorphologyof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对其余的35株病原菌进行形态鉴定,结果显示35株病原菌第3d可以产生大量气生菌丝,菌丝丛生,呈绒毛状;随着培养天数的增加,基生菌丝逐渐变成褐色或黑色,气生菌丝呈灰色或白色绒毛状,菌落边缘呈灰色或白色菌圈,部分菌落产生红褐色色素(表3-1)。AB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全基因组测序在结核病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 陈昕昶,张文宏.  中国防痨杂志. 2018 (02)
[2]吉安烤烟棒孢霉叶斑病发生规律及药剂防治试验[J]. 胡蓉花,付宗仁,凡中良,曾宇,刘礼文,苏鹏飞,罗建军.  广东农业科学. 2016(12)
[3]国内橡胶树多主棒孢Cassiicolin毒素多样性及致病性分析[J]. 刘先宝,李博勋,陈珊,黄贵修.  热带作物学报. 2016(10)
[4]黄瓜棒孢叶斑病菌的毒力分化及AFLP分析[J]. 张艳菊,刘奇,刘东,秦智伟,周秀艳,刘大伟.  北方园艺. 2016(16)
[5]中国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疫情调查及其发生规律初探[J]. 李博勋,刘先宝,蔡吉苗,黄贵修.  热带作物学报. 2015(11)
[6]我国天然橡胶产业政策演变特点及发展趋势分析[J]. 许能锐,李隆伟,李均立.  中国热带农业. 2014(05)
[7]国内橡胶树主要种质对棒孢霉落叶病的抗性评价[J]. 李博勋,刘先宝,林春花,时涛,黄贵修.  植物保护. 2014(05)
[8]土壤中黄瓜棒孢叶斑病病原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研究[J]. 高苇,李宝聚,王万立,郝永娟,石延霞.  华北农学报. 2014(02)
[9]黄瓜棒孢叶斑病菌PCR检测方法的建立[J]. 陈璐,石延霞,谢学文,柴阿丽,李宝聚.  园艺学报. 2014(03)
[10]黄瓜棒孢叶斑病种子带菌PCR分子检测[J]. 王伟青,岳瑾,董杰.  中国植保导刊. 2013(08)

博士论文
[1]巴西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病菌MAPK基因(CCK1)和毒素基因(ct)克隆与功能鉴定[D]. 刘晓妹.海南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我国蔬菜棒孢叶斑病病原菌多样性研究[D]. 杨苗.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
[2]中国棒孢菌属分类研究[D]. 王承海.山东农业大学 2006



本文编号:29205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29205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d9e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