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地区中晚熟李果实品质与分子标记分析
发布时间:2021-01-08 13:10
重庆地区气候地理条件优越,辖区内山地占63%,适合果树产业发展,目前果树产业已成为振兴重庆农村经济的骨干产业之一。重庆李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截至2018年底,重庆地区李种植面积6.45万hm2,产量47.6万t,产值约40亿元,现已成为重庆第二大水果产业。从种植情况上看,普遍存在品种单一、熟期集中的特点,为更好发展重庆李产业,需不断发掘新资源,培育新品种。本实验主要以重庆境内巫山县白龙村、朝阳村、曲尺村(巫山脆李)、权发村,巫溪县内花台乡、酒泉村(酒泉香脆李)、蒲莲乡、长桂村(巫溪晚脆李),南川小河坝村(金山晚脆李)、院星村(金山晚脆李),万州以及长寿永丰村等12个区域的117份脆李果实和179份脆李及其它李品种叶片为材料,进行果实品质分析,同时利用简单重复序列(SSR)和区间简单序列重复(ISSR)分子标记对各李材料进行遗传距离、亲缘关系等分析,为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117份脆李材料果实品质根据区域、品种的划分存在一定差异。巫溪晚脆李、酒泉香脆李单果重最大;金山晚脆李果皮、果肉颜色偏黄,光泽度好,总酸含量较其它区域低,糖酸比...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009-2018年中国及世界李种植面积变化情况
第1章文献综述5图1-22009-2018年世界及中国李总产量变化情况Fig.1-2ChangeoftotalplumproductionintheworldandChinain2009-20181.1.3重庆李产业发展现状重庆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空气湿度大,平均相对湿度多在70%~80%,年均气温在8.38~19.23℃之间,水热资源丰富(林孝松等,2007),但由于多山、平坝少以及大气环流的影响,重庆是全国太阳辐射总量最少的地区之一(王裕文等,2001)。重庆水热丰富、地形多变、耕地少,发展立体农业(林孝松等,2002)更为适宜,但辐射总量太少不利于干物质的积累和着色,因此重庆地区在李的发展上也多种植表皮翠绿的李品种。近年来,市场上李的价格不断攀升,巨大的经济效益以及延伸出来的旅游产业吸引着广大农户由主栽粮食作物改为经济作物,同时也侧面实现了退耕还林这一国家工程。退耕还林工程是国家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薛兰兰等,2015),要保证耕地红线不改变的同时增加农户收入,发展经果林是主要途径之一。截止2018年底,以巫山、巫溪、万州等区县为主栽地区,重庆市李产业已经发展为重庆第二大水果产业,总产值约40亿元(王武等,2019),在保障当地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解决了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为更好的发展李产业,科研院所及相关部门开展了一系列李品种资源的收集与选育工作,获得了一批优良的品种,如‘巫山脆李’(黄明,2009)、‘晚霜脆李’(周伟等,2019)、‘粉黛脆李’(何才智,2019)等系列青脆李。同时,品牌意识的加强使得李产业逐渐链条化、生态化,发展产品经济的同时注重生态旅游的建设。
西南大学农业硕士学位论文20的果实单果重均超过40g,长桂村果实平均单果重最大,达到43.70g,是南川院星村青脆李果实的2.25倍。各地区脆李可食率均在95%以上,巫山朝阳村果实可食率最高为97.12%,巫溪长桂村最低为95.40%,其余各地无显著差异。果形指数用以判断果实形状,通常指数在0.6~0.8时为扁圆形,在0.8~0.9时为圆形或近圆形,在0.9~1.0时为椭圆形或圆锥形,1.0以上为长圆形,各地果实形状主要分为圆形或近圆形和椭圆形两类,其中椭圆形果实来自于南川院星村,巫山白龙村,巫溪的花台乡和蒲莲乡,其余地区的果实多为圆形或近圆形。图3-112个取样地部分果实样品图Fig.3-1Partialfruitsamplesof12samplingsites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重庆市李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探讨[J]. 寇琳羚,曾卓华,熊伟,杨灿芳,黄明,唐君,付世军,李伟,向芳,王峰. 中国果业信息. 2019(11)
[2]重庆地区李品种概述及产业现状[J]. 王武,尹旭敏,李勋兰,韩国辉,洪林,杨蕾,杨海建,魏召新. 中国南方果树. 2019(06)
[3]李新品种粉黛脆李[J]. 何才智. 农村百事通. 2019(21)
[4]基于SSR标记的MCID法鉴定中国自主选育的葡萄品种[J]. 魏新科,樊秀彩,王晨,刘崇怀.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2019(05)
[5]李新品种“晚霜脆李”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 周伟,何才智,张乃华,蒲昌权,汪小伟,朱根长,万崇东,张洪伟,李丽,程兰,何才宏. 中国果业信息. 2019(03)
[6]李新品种“粉黛脆李”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 何才智,蒲昌权,张乃华,汪小伟,朱根长,程兰,张洪伟,李丽,万崇东,许兴权,袁项成,何才宏. 中国南方果树. 2019(02)
[7]果树育种40年回顾与展望[J]. 邓秀新,王力荣,李绍华,张绍铃,张志宏,丛佩华,易干军,陈学森,陈厚彬,钟彩虹. 果树学报. 2019(04)
[8]不同来源中国李(Prunus salicina L.)的多样性与近缘种关系[J]. 魏潇,章秋平,刘宁,张玉萍,徐铭,刘硕,张玉君,马小雪,刘威生. 中国农业科学. 2019(03)
[9]槜李叶片DNA提取方法探讨[J]. 李白,李军,王蕾,种高军. 浙江农业科学. 2019(01)
[10]无核葡萄胚挽救育种与杂种后代分子标记辅助选择[J]. 李志瑛,骆强伟,王跃进. 果树学报. 2019(01)
硕士论文
[1]2,6-二氯靛酚法测赣南脐橙中Vc含量的研究[D]. 胡孝贵.南昌大学 2013
本文编号:2964652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009-2018年中国及世界李种植面积变化情况
第1章文献综述5图1-22009-2018年世界及中国李总产量变化情况Fig.1-2ChangeoftotalplumproductionintheworldandChinain2009-20181.1.3重庆李产业发展现状重庆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空气湿度大,平均相对湿度多在70%~80%,年均气温在8.38~19.23℃之间,水热资源丰富(林孝松等,2007),但由于多山、平坝少以及大气环流的影响,重庆是全国太阳辐射总量最少的地区之一(王裕文等,2001)。重庆水热丰富、地形多变、耕地少,发展立体农业(林孝松等,2002)更为适宜,但辐射总量太少不利于干物质的积累和着色,因此重庆地区在李的发展上也多种植表皮翠绿的李品种。近年来,市场上李的价格不断攀升,巨大的经济效益以及延伸出来的旅游产业吸引着广大农户由主栽粮食作物改为经济作物,同时也侧面实现了退耕还林这一国家工程。退耕还林工程是国家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薛兰兰等,2015),要保证耕地红线不改变的同时增加农户收入,发展经果林是主要途径之一。截止2018年底,以巫山、巫溪、万州等区县为主栽地区,重庆市李产业已经发展为重庆第二大水果产业,总产值约40亿元(王武等,2019),在保障当地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解决了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为更好的发展李产业,科研院所及相关部门开展了一系列李品种资源的收集与选育工作,获得了一批优良的品种,如‘巫山脆李’(黄明,2009)、‘晚霜脆李’(周伟等,2019)、‘粉黛脆李’(何才智,2019)等系列青脆李。同时,品牌意识的加强使得李产业逐渐链条化、生态化,发展产品经济的同时注重生态旅游的建设。
西南大学农业硕士学位论文20的果实单果重均超过40g,长桂村果实平均单果重最大,达到43.70g,是南川院星村青脆李果实的2.25倍。各地区脆李可食率均在95%以上,巫山朝阳村果实可食率最高为97.12%,巫溪长桂村最低为95.40%,其余各地无显著差异。果形指数用以判断果实形状,通常指数在0.6~0.8时为扁圆形,在0.8~0.9时为圆形或近圆形,在0.9~1.0时为椭圆形或圆锥形,1.0以上为长圆形,各地果实形状主要分为圆形或近圆形和椭圆形两类,其中椭圆形果实来自于南川院星村,巫山白龙村,巫溪的花台乡和蒲莲乡,其余地区的果实多为圆形或近圆形。图3-112个取样地部分果实样品图Fig.3-1Partialfruitsamplesof12samplingsites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重庆市李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探讨[J]. 寇琳羚,曾卓华,熊伟,杨灿芳,黄明,唐君,付世军,李伟,向芳,王峰. 中国果业信息. 2019(11)
[2]重庆地区李品种概述及产业现状[J]. 王武,尹旭敏,李勋兰,韩国辉,洪林,杨蕾,杨海建,魏召新. 中国南方果树. 2019(06)
[3]李新品种粉黛脆李[J]. 何才智. 农村百事通. 2019(21)
[4]基于SSR标记的MCID法鉴定中国自主选育的葡萄品种[J]. 魏新科,樊秀彩,王晨,刘崇怀.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2019(05)
[5]李新品种“晚霜脆李”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 周伟,何才智,张乃华,蒲昌权,汪小伟,朱根长,万崇东,张洪伟,李丽,程兰,何才宏. 中国果业信息. 2019(03)
[6]李新品种“粉黛脆李”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 何才智,蒲昌权,张乃华,汪小伟,朱根长,程兰,张洪伟,李丽,万崇东,许兴权,袁项成,何才宏. 中国南方果树. 2019(02)
[7]果树育种40年回顾与展望[J]. 邓秀新,王力荣,李绍华,张绍铃,张志宏,丛佩华,易干军,陈学森,陈厚彬,钟彩虹. 果树学报. 2019(04)
[8]不同来源中国李(Prunus salicina L.)的多样性与近缘种关系[J]. 魏潇,章秋平,刘宁,张玉萍,徐铭,刘硕,张玉君,马小雪,刘威生. 中国农业科学. 2019(03)
[9]槜李叶片DNA提取方法探讨[J]. 李白,李军,王蕾,种高军. 浙江农业科学. 2019(01)
[10]无核葡萄胚挽救育种与杂种后代分子标记辅助选择[J]. 李志瑛,骆强伟,王跃进. 果树学报. 2019(01)
硕士论文
[1]2,6-二氯靛酚法测赣南脐橙中Vc含量的研究[D]. 胡孝贵.南昌大学 2013
本文编号:29646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2964652.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