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高原雪深时空变化及其对草地植被物候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11 04:01
IPCC第五次报告显示,与工业化前时期相比,全球变暖已成为一个事实,受其影响,北半球积雪面积出现减少趋势。蒙古高原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少且分布不均,积雪融水是其重要的水分来源。积雪可以避免植被冻伤,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草地植被的返青期和枯黄期。本文以蒙古高原作为研究区,利用1982-2015年SMMR、SMM/I和SSMIS以及GIMMS NDVI数据对蒙古高原雪深和草地植被物候进行时空动态监测,在此基础上利用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雪深对草地植被物候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⑴雪深在空间上分布极不均匀,随纬度升高逐渐增加,西南部雪深低值区只有0.1mm,北部雪深高值区超过86mm。受温度升高和降水(P<0.05)减少的影响,雪深以0.49mm/10a的速率减少,呈减少区域有61.52%,呈增加区域有38.48%,其中有5.36%区域呈显著增加。⑵植被NDVI在空间上分布极不均匀,从西南向东北逐渐增加,阿拉善地区植被NDVI<0.1,大兴安岭北部地区植被NDVI>0.7。近年来植被NDVI以0.002/10a的速率增加,呈增加区域有62.17%,呈显著增加有34.04%,呈...
【文章来源】: 毕哲睿 内蒙古师范大学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
62数据与方法蒙古高原泛指亚洲东北部高原地区,积雪资源丰富,同时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气候差异显著,地表植被种类空间分布带有明显的地域性。本章将对蒙古高原地理位置、植被空间分布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同时对本文用到的研究方法进行说明。2.1研究区概况2.1.1研究区地理位置蒙古高原亦即东亚内陆高原,位于37°22′-53°20′N,87°43′-126°04′E,地处亚欧大陆中心位置,行政区划上包括蒙古国全境、俄罗斯西伯利亚南部、中国北部内蒙古自治区全境和西北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部分地区[17]。本文选取蒙古高原主体部分,即蒙古国和内蒙古自治区作为研究区(图2.1)。蒙古高原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四面均有山脉环绕,北部为肯特山脉,东部为大兴安岭,南部为阴山山脉和贺兰山,西北部为萨彦岭、杭爱山脉,西部为阿尔泰山脉,中部为戈壁地区,平均海拔1580米,地势自西向东逐渐降低。研究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从西向东由干旱区向半干旱区过度,因其地域广阔,深居内陆,气候类型复杂且多样。年平均降水量约为200mm,多湖泊、大河。冬季是亚洲冷源之一,最低气温可达-45℃,夏季最高气温可达35℃以上[51]。蒙古高压和海洋暖湿气流随着季节交替的影响使得研究区形成了从西向东由干旱区向半干旱区过度的气候分布。图2.1研究区位置
72.1.2研究区植被类型蒙古高原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受气候等因素影响,分布的植被由北向南依次有森林、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戈壁荒漠和典型草原等,生态环境多样且较脆弱。其中本文研究的四种主要草地中,典型草原主要分布于蒙古高原的中部,例如杭爱山脉的东部、肯特山脉的南部和大兴安岭的西部等地区;草甸草原主要分布于蒙古高原的北部,例如肯特山脉等地区;荒漠草原主要分布于蒙古高原的中部和西部,例如戈壁阿尔泰山脉、杭爱山脉的西部和阴山山脉的北部等地区;高山山脉主要分布于蒙古高原的西部,例如蒙古阿尔泰山脉和萨彦岭等地区;而在蒙古高原的东部和南部等地区主要是农业植被区域。图2.2研究区植被分类2.2数据源2.2.1雪深数据本研究中用到的雪深数据是SMMR、SSM/I和SSMIS遥感雪深数据产品,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tionalAeronauticsandSpaceAdministration,简称NASA)提供。该产品数据时间分辨率为1天,空间分辨率为25km,时间范围为1982-2015年的积雪季(本文研究中把每年10月至翌年3月作为一个积雪季节,如2012年10月-2013年3月为2013年的积雪季节)。研究中把每天的雪深数据按月时间尺度进行算数平均,提取出月平均雪深数据,然后对每月雪深数据按照积雪季的时间尺度再进行算数平均,获取年平均雪深数据。为探讨雪深与气候变化之间的相关性,利用世界气象组织提供的温度和降水量月尺度数据进行相关分析(http://www.wmo.int/pages/index_zh.html),该数据空间分辨率为50km。蒙古高原植被分布是参考包刚老师论文1982-2016年蒙古高原植被覆盖分类结果[17]。
本文编号:2970041
【文章来源】: 毕哲睿 内蒙古师范大学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
62数据与方法蒙古高原泛指亚洲东北部高原地区,积雪资源丰富,同时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气候差异显著,地表植被种类空间分布带有明显的地域性。本章将对蒙古高原地理位置、植被空间分布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同时对本文用到的研究方法进行说明。2.1研究区概况2.1.1研究区地理位置蒙古高原亦即东亚内陆高原,位于37°22′-53°20′N,87°43′-126°04′E,地处亚欧大陆中心位置,行政区划上包括蒙古国全境、俄罗斯西伯利亚南部、中国北部内蒙古自治区全境和西北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部分地区[17]。本文选取蒙古高原主体部分,即蒙古国和内蒙古自治区作为研究区(图2.1)。蒙古高原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四面均有山脉环绕,北部为肯特山脉,东部为大兴安岭,南部为阴山山脉和贺兰山,西北部为萨彦岭、杭爱山脉,西部为阿尔泰山脉,中部为戈壁地区,平均海拔1580米,地势自西向东逐渐降低。研究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从西向东由干旱区向半干旱区过度,因其地域广阔,深居内陆,气候类型复杂且多样。年平均降水量约为200mm,多湖泊、大河。冬季是亚洲冷源之一,最低气温可达-45℃,夏季最高气温可达35℃以上[51]。蒙古高压和海洋暖湿气流随着季节交替的影响使得研究区形成了从西向东由干旱区向半干旱区过度的气候分布。图2.1研究区位置
72.1.2研究区植被类型蒙古高原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受气候等因素影响,分布的植被由北向南依次有森林、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戈壁荒漠和典型草原等,生态环境多样且较脆弱。其中本文研究的四种主要草地中,典型草原主要分布于蒙古高原的中部,例如杭爱山脉的东部、肯特山脉的南部和大兴安岭的西部等地区;草甸草原主要分布于蒙古高原的北部,例如肯特山脉等地区;荒漠草原主要分布于蒙古高原的中部和西部,例如戈壁阿尔泰山脉、杭爱山脉的西部和阴山山脉的北部等地区;高山山脉主要分布于蒙古高原的西部,例如蒙古阿尔泰山脉和萨彦岭等地区;而在蒙古高原的东部和南部等地区主要是农业植被区域。图2.2研究区植被分类2.2数据源2.2.1雪深数据本研究中用到的雪深数据是SMMR、SSM/I和SSMIS遥感雪深数据产品,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tionalAeronauticsandSpaceAdministration,简称NASA)提供。该产品数据时间分辨率为1天,空间分辨率为25km,时间范围为1982-2015年的积雪季(本文研究中把每年10月至翌年3月作为一个积雪季节,如2012年10月-2013年3月为2013年的积雪季节)。研究中把每天的雪深数据按月时间尺度进行算数平均,提取出月平均雪深数据,然后对每月雪深数据按照积雪季的时间尺度再进行算数平均,获取年平均雪深数据。为探讨雪深与气候变化之间的相关性,利用世界气象组织提供的温度和降水量月尺度数据进行相关分析(http://www.wmo.int/pages/index_zh.html),该数据空间分辨率为50km。蒙古高原植被分布是参考包刚老师论文1982-2016年蒙古高原植被覆盖分类结果[17]。
本文编号:29700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2970041.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