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对辽北地区玉米产量的影响及适应性措施
发布时间:2021-01-22 04:04
近年来,气候变化的速度远超我们的想象,这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带来重大的影响。中国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抵御自然威胁和赖以生存的根本。而东北玉米种植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本研究通过大田试验和模型模拟的方法,运用DSSAT-CERES-Maize模型预测未来气候条件对铁岭地区玉米产量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适应性策略,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国家安定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铁岭为例代表辽北地区,选取郑单958和先玉335作为本地区的代表品种,设置基础(JC)、农户(NH)、高产高效(GX)、超高产(GC)4种栽培模式,分析不同栽培模式下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变化。对DSSAT-CERES-Maize模型进行参数率定和验证,并将订正后的CMIP5未来气候数据与模型结合,分析未来铁岭地区玉米产量及资源利用率的变化,并在气象、土壤、农田管理三方面探究适应性策略,得到如下结论:1.GC和GX处理相比GC处理下玉米的叶面积指数、地上生物量、穗重较高,株高和叶数差异不大,叶片干重较低。除2018年外,GC处理的玉米产量高于GX处理。GX和NH处理相比,...
【文章来源】:沈阳农业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
2017、2018、2019年生育期内总降水量分别为461、391、788mm。与多年平均相比,2019年为降水偏多年份,而2017和2018年皆为降水偏少年份。2017年的降水偏少主要集中于玉米生长发育的前期,特别是播种至出苗期间降水偏少,而2018年则表现为整个生育期降水普遍偏少。在试验期间,2019年比2017年的降水量高出71.1%,2017年比2018年高出17.9%。2017年、2018年、2019年生育期内最高和最低温度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趋势,7月中旬左右温度相对最高。3年间,2018年夏季的高温明显高于2017和2019年。2017年、2018年、2019年生育期内太阳辐射量分别为3197.9、2947.2、2825.3MJ/㎡。不同年份生育期内太阳辐射量随时间均呈现出下降趋势(图2-1)。2.2.2 不同处理对玉米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图2-2显示,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2017、2018、2019不同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变化趋势一致,总体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倒“V”字形变化规律。2017年生育期前期的干旱并没有对郑单958和先玉335的叶面积指数产生明显不利影响。对于全年干旱的2018年(图2-1a),四种栽培处理下的玉米生育期前期和后期的叶面积指数明显低于2017年和2018年。2.2.3 不同处理对玉米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本文编号:2992513
【文章来源】:沈阳农业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
2017、2018、2019年生育期内总降水量分别为461、391、788mm。与多年平均相比,2019年为降水偏多年份,而2017和2018年皆为降水偏少年份。2017年的降水偏少主要集中于玉米生长发育的前期,特别是播种至出苗期间降水偏少,而2018年则表现为整个生育期降水普遍偏少。在试验期间,2019年比2017年的降水量高出71.1%,2017年比2018年高出17.9%。2017年、2018年、2019年生育期内最高和最低温度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趋势,7月中旬左右温度相对最高。3年间,2018年夏季的高温明显高于2017和2019年。2017年、2018年、2019年生育期内太阳辐射量分别为3197.9、2947.2、2825.3MJ/㎡。不同年份生育期内太阳辐射量随时间均呈现出下降趋势(图2-1)。2.2.2 不同处理对玉米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图2-2显示,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2017、2018、2019不同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变化趋势一致,总体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倒“V”字形变化规律。2017年生育期前期的干旱并没有对郑单958和先玉335的叶面积指数产生明显不利影响。对于全年干旱的2018年(图2-1a),四种栽培处理下的玉米生育期前期和后期的叶面积指数明显低于2017年和2018年。2.2.3 不同处理对玉米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本文编号:29925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2992513.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