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硕士论文 >

新改良BT型粳稻不育系的鉴定及其优势分析

发布时间:2021-02-07 15:11
  籼粳杂交是改良现有BT型粳稻不育系开花习性,提高杂交粳稻制繁种产量的有效途径。为明确江苏省常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近几年新选育的3个籼粳交偏粳型BT型不育系5-55A、5-108A、5-110A的应用价值,本研究以2个纯粳BT型不育系武运粳7号A和常119A为对照,通过鉴定,分析比较了新选育不育系的开花习性、异交习性及不育性的稳定性;同时以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常优4号和常优6号为对照,对以上不育系所配制的5个杂种组合常优16-15、常优17-7、常优17-6、常优16-7、常优16-8进行产量性状鉴定和优势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与武运粳7号A和常119A 比,5-55A、5-108A、5-110A始穗期早8-15天,增加了配组利用的自由度。2、与武运粳7号A和常119A 比,5-55A、5-108A、5-110A,盛花期提前1-2d,花期更集中,日开花时间提早,日开花高峰明显,颖花开颖角度大,柱头外露率高,开花当日日开花量大,异交结实率提高十个百分点,有利于获得繁殖制种的高产。3、与武运粳7号A和常119A 比,5-55A、5-108A、5-110A,株高相对较高,穗型和粒型较长,颖花... 

【文章来源】:扬州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3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水稻生产种植概况
    1.2 杂交粳稻发展的历史背景
    1.3 杂交粳稻发展的现状
    1.4 太湖地区杂交粳稻发展概况
    1.5 杂交粳稻发展推广面临的问题
        1.5.1 杂种优势不突出
        1.5.2 制种产量和纯度不高
    1.6 杂交粳稻发展的应对方法
        1.6.1 增大亲本之间的遗传差异,稳步提升优势水平
        1.6.2 改良不育系亲本开花习性,提高杂交种产量与种子纯度
    1.7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不育系生育期及开花历期调查
        2.2.2 不育系单穗开花动态观察
        2.2.3 不育系日开花动态观察
        2.2.4 不育系开颖角度、柱头外露率和异交结实率调查
        2.2.5 不育系柱头活力测定
        2.2.6 不育系花粉育性和自交小穗育性鉴定
        2.2.7 不育系成熟期性状考查
        2.2.8 不育系配置的杂交组合的性状鉴定与优势比较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育系开花历期
    3.2 单穗逐日开花动态
    3.3 不育系日开花动态
    3.4 不育系的开颖角度、柱头外露率和异交结实率
    3.5 不育系柱头活力
    3.6 不育系的稳定性鉴定
    3.7 不育系的农艺性状
    3.8 新选配杂交组合的性状表现和优势分析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杂交粳稻研究进展与发展策略[J]. 隋国民.  辽宁农业科学. 2018(01)
[2]中国杂交水稻推广历程及现状分析[J]. 胡忠孝,田妍,徐秋生.  杂交水稻. 2016(02)
[3]杂交粳稻常优粳6号及高产栽培技术[J]. 钟卫国,端木银熙,王小虎,俞良,王雪刚,赵品恒,季向东,李标,柯瑷,潘斌清.  中国种业. 2015(11)
[4]2014年中国稻米产业研究[J]. 刘笑然,兰敦臣,李越.  中国粮食经济. 2014(12)
[5]水稻产量和品质杂种优势研究[J]. 张朝辉.  北京农业. 2014(33)
[6]优质高产杂交粳稻新组合常优4号的选育与应用[J]. 孙菊英,端木银熙,林一波,苏月红,何建华,王雪刚,龚良,季向东,王小虎,朱艳.  杂交水稻. 2010(05)
[7]优质高产杂交晚粳稻新组合苏粳优3号[J]. 谢裕林,黄萌,王建平,朱勇良,乔中英,陈培峰.  杂交水稻. 2010(04)
[8]粳稻三系亲本的性状特征与杂种优势分析[J]. 张宏根,孔宪旺,朱正斌,汤述翥,裔传灯,顾铭洪.  作物学报. 2010(05)
[9]高柱头外露率粳稻不育系的选育与应用[J]. 王彦荣,华泽田,张忠旭,李全英,李如海,苏玉安,姚继攀,王之旭.  杂交水稻. 2008(03)
[10]5个新育成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开花习性观察[J]. 伍箴勇,李春海,牟同敏.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8(02)



本文编号:30224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30224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54e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