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纹枯病和大斑病发生流行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08 21:14
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截止至2018年全国玉米总产量为总粮食产量的70%。秸秆作为玉米主要的副产物产量庞大,随着环保理念及国家政策提倡,将秸秆进行还田处理逐渐兴起。秸秆还田作为一项新的应用技术,其对生态环境的改变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兴起越来越多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产业也产生了一定影响。玉米生长过程中病害发生种类较多,其中玉米大斑病(Exserohilum turcicum)和玉米纹枯病(Rhizoctonia solani Kühn)是玉米主要病害,发生普遍、分布广,对玉米产业危害严重。秸秆还田方式的改变,导致病害发生规律发生了变化,因此开展秸秆还田方式对病害发生流行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了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玉米纹枯病与玉米大斑病的发生机制,通过田间病害调查的方式监测免耕覆盖、松钯混拌、秸秆粉碎深翻、常规模式对玉米纹枯病和大斑病发生规律,通过测定其土壤耕层理化性质和酶活性,揭示土壤环境变化规律;利用高通量测序方法测定土壤真菌群落,结合土壤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本研究为揭示秸秆还田的生物学机制以及对病害发生流行的影响奠定了理论基础,对实现农田土...
【文章来源】:沈阳农业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7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秸秆还田方式下玉米纹枯病流行时间动态曲线
第二章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纹枯病及大斑病流行动态影响16图2-2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纹枯病AUDPC影响Fig2-2StrawreturningmodedegreeofcorngrainblightAUDPCinfluence通过2018年与2019年病害流行曲线下面积的分析玉米纹枯病在各秸秆还田处理间差异显著(图2-2)。2018年免耕覆盖玉米纹枯病AUDPC值远高于其他处理,松钯混拌最低。免耕覆盖、常规模式、秸秆粉碎深翻、松钯混拌AUDPC值分别是:45.79、35.79、28.77、19.35。2019年免耕覆盖的玉米纹枯病AUDPC值远高于其他处理。其次是常规模式。AUDPC值分别是:285.19、234.37、180.96、152.44。纹枯病作为土传病害主要受环境以及初始菌原量影响较大,免耕覆盖较其他处理在耕层内残留量较大病残体较多,是纹枯病较其他还田方式发生较重的主要原因。2.2.2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大斑病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图2-3),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大斑病影响差异显著。调查从2018年7月下旬开始,至8月7日开始发现病害发生,玉米大斑病的病情指数随调查时间的推移而增长。至9月11日病害发生达到最大值,至当年9月18日调查终止时。对试验结果初步分析发现,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病情指数明显不同,免耕覆盖病情指数显著高于其他模式。松钯混拌病情指数最低。常规模式仅次于免耕覆盖,秸秆粉碎深翻病情指数略低于常规模式。2018年调查结束时免耕覆盖、松耙混拌、秸秆粉碎深翻、常规模式的玉米大斑病病情指数分别为6.67、5.93、5.56和6.37。2019年生长季进行玉米大斑并玉米纹枯病的病害调查,秸秆还田方式各处理间病害发生差异显著,各处理间发生规律略有不同。玉米大斑病至今差异7月中旬发现田间大斑病始发,病害发生初期各处理间规律较不明显,8月8日各处理间病害发生出现明显分化病情发展迅速,随后进入快速增长期,至9月19日?
沈阳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7即在病害发生始发期病情指数增长缓慢,田间病情的绝对值很低;随着病原菌的不断积累,病情到达某一点时迅速增加;在玉米生长末期,病情指数趋于停止,流行曲线也渐趋水平,病害趋于稳定。气候条件对玉米大斑病发生影响显著。图2-3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玉米大斑病流行时间动态曲线Fig.2-3Dynamicsoftheepidemictimeofmaizemaculardiseaseunderdifferentstrawmulchingmethods通过对玉米大斑病AUDPC值验证发现各处理差异显著,2018年AUDPC值规律是免耕覆盖>常规还田>松钯混拌>粉碎深翻,AUDPC值分别是112.77、83.91、71.65、61.81。2019年呈现的规律为:免耕覆盖>常规还田>松钯混拌>粉碎深翻,其AUDPC值分别是435.84、369.42、288.04、215.71。图2-4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大斑病AUDPC影响Figure2-4EffectofstrawreturningmethodonAUDPCofmaizebigspotdisease2.2.3秸秆还田方式下玉米纹枯病时间流行动态模型的建立病情指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通过时间与病情指数具有相关性进行分析以调查时间为自变量,玉米纹枯病的病情指数为因变量,应用SPSS22.0软件对玉米纹枯病世间流行动态进行拟合并加以检验。模型拟合效果有3个判定标准:判定系数R2、F值、显著性概率SignifF,其中判定系数R2、F值越大,显著性概率SignifF越小,证明模型拟合效果越好。同秸秆还田方式下玉米纹枯病不同模型拟合效果最好的为Logistic模型,判定系数R2均高于0.918,F值均高于77.598,显著性概率均小于0.001。结果发现(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安徽省沿江地区棉秆还田种植模式对棉花苗期生长及病虫害发生的影响[J]. 刘飞,添长久,路曦结,韩文兵,张翼,叶泗洪. 中国棉花. 2019(11)
[2]玉米秸秆还田量对土壤性质、秸秆腐解及玉米纹枯病的影响[J]. 王汉朋,景殿玺,周如军,傅俊范. 玉米科学. 2018(06)
[3]秸秆还田技术研究及应用进展[J]. 万俸臣.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7(10)
[4]稻麦秸秆全量还田对小麦纹枯病发生的影响[J]. 赵永强,徐振,张成玲,杨冬静,孙厚俊,谢逸萍. 西南农业学报. 2017(05)
[5]水稻秸秆还田时间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J]. 李鹏,李永春,史加亮,郑宪清,武国干,蒋玮,赵凯,明凤,潘爱虎,吕卫光,唐雪明. 生态学报. 2017(13)
[6]秸秆还田对黑土农田土壤甲螨群落结构的影响[J]. 连旭,隋玉柱,武海涛,刘冬,郗敏,管强.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7(01)
[7]玉米秸秆腐解液酚酸物质含量检测及对玉米大斑病菌的影响[J]. 郭晓源,景殿玺,周如军,傅俊范. 玉米科学. 2016(04)
[8]基于牡丹根际土壤微生物的中药材道地性研究[J]. 郑艳,刘炜,黄军祥,侯宇荣. 药学学报. 2016(08)
[9]秸秆全量还田对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及防控对策[J]. 马书芳,朱德慧,曹辉辉,关瑞陈. 中国植保导刊. 2016(07)
[10]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线虫数量动态与群落结构的影响[J]. 牟文雅,贾艺凡,陈小云,刘满强,周可新,李俊生,陈法军. 生态学报. 2017(03)
硕士论文
[1]玉米秸秆还田对玉米大斑病发生及流行要素的影响[D]. 郭晓源.沈阳农业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024542
【文章来源】:沈阳农业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7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秸秆还田方式下玉米纹枯病流行时间动态曲线
第二章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纹枯病及大斑病流行动态影响16图2-2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纹枯病AUDPC影响Fig2-2StrawreturningmodedegreeofcorngrainblightAUDPCinfluence通过2018年与2019年病害流行曲线下面积的分析玉米纹枯病在各秸秆还田处理间差异显著(图2-2)。2018年免耕覆盖玉米纹枯病AUDPC值远高于其他处理,松钯混拌最低。免耕覆盖、常规模式、秸秆粉碎深翻、松钯混拌AUDPC值分别是:45.79、35.79、28.77、19.35。2019年免耕覆盖的玉米纹枯病AUDPC值远高于其他处理。其次是常规模式。AUDPC值分别是:285.19、234.37、180.96、152.44。纹枯病作为土传病害主要受环境以及初始菌原量影响较大,免耕覆盖较其他处理在耕层内残留量较大病残体较多,是纹枯病较其他还田方式发生较重的主要原因。2.2.2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大斑病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图2-3),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大斑病影响差异显著。调查从2018年7月下旬开始,至8月7日开始发现病害发生,玉米大斑病的病情指数随调查时间的推移而增长。至9月11日病害发生达到最大值,至当年9月18日调查终止时。对试验结果初步分析发现,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病情指数明显不同,免耕覆盖病情指数显著高于其他模式。松钯混拌病情指数最低。常规模式仅次于免耕覆盖,秸秆粉碎深翻病情指数略低于常规模式。2018年调查结束时免耕覆盖、松耙混拌、秸秆粉碎深翻、常规模式的玉米大斑病病情指数分别为6.67、5.93、5.56和6.37。2019年生长季进行玉米大斑并玉米纹枯病的病害调查,秸秆还田方式各处理间病害发生差异显著,各处理间发生规律略有不同。玉米大斑病至今差异7月中旬发现田间大斑病始发,病害发生初期各处理间规律较不明显,8月8日各处理间病害发生出现明显分化病情发展迅速,随后进入快速增长期,至9月19日?
沈阳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7即在病害发生始发期病情指数增长缓慢,田间病情的绝对值很低;随着病原菌的不断积累,病情到达某一点时迅速增加;在玉米生长末期,病情指数趋于停止,流行曲线也渐趋水平,病害趋于稳定。气候条件对玉米大斑病发生影响显著。图2-3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玉米大斑病流行时间动态曲线Fig.2-3Dynamicsoftheepidemictimeofmaizemaculardiseaseunderdifferentstrawmulchingmethods通过对玉米大斑病AUDPC值验证发现各处理差异显著,2018年AUDPC值规律是免耕覆盖>常规还田>松钯混拌>粉碎深翻,AUDPC值分别是112.77、83.91、71.65、61.81。2019年呈现的规律为:免耕覆盖>常规还田>松钯混拌>粉碎深翻,其AUDPC值分别是435.84、369.42、288.04、215.71。图2-4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大斑病AUDPC影响Figure2-4EffectofstrawreturningmethodonAUDPCofmaizebigspotdisease2.2.3秸秆还田方式下玉米纹枯病时间流行动态模型的建立病情指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通过时间与病情指数具有相关性进行分析以调查时间为自变量,玉米纹枯病的病情指数为因变量,应用SPSS22.0软件对玉米纹枯病世间流行动态进行拟合并加以检验。模型拟合效果有3个判定标准:判定系数R2、F值、显著性概率SignifF,其中判定系数R2、F值越大,显著性概率SignifF越小,证明模型拟合效果越好。同秸秆还田方式下玉米纹枯病不同模型拟合效果最好的为Logistic模型,判定系数R2均高于0.918,F值均高于77.598,显著性概率均小于0.001。结果发现(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安徽省沿江地区棉秆还田种植模式对棉花苗期生长及病虫害发生的影响[J]. 刘飞,添长久,路曦结,韩文兵,张翼,叶泗洪. 中国棉花. 2019(11)
[2]玉米秸秆还田量对土壤性质、秸秆腐解及玉米纹枯病的影响[J]. 王汉朋,景殿玺,周如军,傅俊范. 玉米科学. 2018(06)
[3]秸秆还田技术研究及应用进展[J]. 万俸臣.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7(10)
[4]稻麦秸秆全量还田对小麦纹枯病发生的影响[J]. 赵永强,徐振,张成玲,杨冬静,孙厚俊,谢逸萍. 西南农业学报. 2017(05)
[5]水稻秸秆还田时间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J]. 李鹏,李永春,史加亮,郑宪清,武国干,蒋玮,赵凯,明凤,潘爱虎,吕卫光,唐雪明. 生态学报. 2017(13)
[6]秸秆还田对黑土农田土壤甲螨群落结构的影响[J]. 连旭,隋玉柱,武海涛,刘冬,郗敏,管强.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7(01)
[7]玉米秸秆腐解液酚酸物质含量检测及对玉米大斑病菌的影响[J]. 郭晓源,景殿玺,周如军,傅俊范. 玉米科学. 2016(04)
[8]基于牡丹根际土壤微生物的中药材道地性研究[J]. 郑艳,刘炜,黄军祥,侯宇荣. 药学学报. 2016(08)
[9]秸秆全量还田对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及防控对策[J]. 马书芳,朱德慧,曹辉辉,关瑞陈. 中国植保导刊. 2016(07)
[10]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线虫数量动态与群落结构的影响[J]. 牟文雅,贾艺凡,陈小云,刘满强,周可新,李俊生,陈法军. 生态学报. 2017(03)
硕士论文
[1]玉米秸秆还田对玉米大斑病发生及流行要素的影响[D]. 郭晓源.沈阳农业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0245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3024542.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