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条锈病新抗源L693抗性基因的EST分子标记作图与共线性片段分析
本文关键词:小麦条锈病新抗源L693抗性基因的EST分子标记作图与共线性片段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小麦条锈病是由条形柄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引起的世界范围内广泛发生的小麦流行病害。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小麦是最主要的口粮之一,小麦条锈病对我国小麦产量影响尤其大。我国小麦条锈病流行体系更为复杂,条锈菌有越冬区和越夏区,很难从空间和时间上阻断,使得防控工作很难取得成效。诸多学者研究指出,选育抗病品种和发掘新的抗病资源是防治小麦条锈病最有效的途径,不断发现新的抗病基因以应对新突变的毒性小种。历次大的条锈病流行,迫切要求我们多样化主栽品种,不能单一推广某个系列小麦,只能不断丰富抗性基因资源,抗条锈病研究是没有止境的斗争,任重而道远。前期的研究通过SSR分子标记,已经确认抗病新品系L693的抗条锈病基因YrL693(YrYU25)在小麦1B染色体上,并筛选到多对SSR标记,但标记不够多,需要通过其他分子标记技术进一步加密。本研究是以抗病亲本L693与感病亲本L661杂交得到的F2后代和F2:3家系为作图群体。首先查找文献中报道的小麦1B染色体上的EST分子标记,进行多态性筛选,更多的EST标记设计需要从GrainGene网站下载1B染色体上EST资源,设计EST-STS标记,用以多态性筛选。之后用连锁EST引物对应的EST序列与短柄草、水稻、高粱基因组进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确定YrL693基因所在范围在短柄草、水稻、高粱上的共线性片段。具体实验结果如下:1.抗病亲本L693和感病亲本L661杂交得到的F1代抗病,F1代自交得到的F2代出现抗感分离,卡方检验符合3R:1S的分离比;F2:3家系各行也出现抗感分离,经卡方检验符合1R:2H:1S的分离比,由此足以证明L693的抗条锈性是受一对显性基因控制。这个L693的抗性基因暂时命名为YrL693。2.前期工作已经通过SSR标记将YrL693定位在1B染色体上,本研究采用EST分子标记技术进一步加密遗传图谱。经过F2群体基因组DNA的PCR扩增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共得到8对连锁的EST-STS标记:CD77、WE173、WE201、 BE443300、BE518403、BE444094、BE404005和BE405692,在构建的遗传连锁图谱上的位置分别是:1.186 cM、0.118 cM.1.011 cM、0.758 cM、0.853 cM、0.93cM、 0.948 cM和1.282 cM。其中,BE443300和BE444094分析的基因型呈3:1,其余6对分析的基因型呈1:2:1。3.用筛选到的8对EST-STS引物以及饶和斐报道的共分离EST引物LS36对应的EST序列,与短柄草、水稻、高粱进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发现BE444094、 BE518403、LS36对应在短柄草3号染色体上2.22Mb (Bradi3g2616-Bradi3g27877)、水稻10号染色体上3.49Mb (Os10g0396400-Os10g0456500)和高粱1号染色体上8.12Mb (Sbo1g020230-Sb01g023110)的序列呈共线性。这些共线序列上的基因可为候选基因的分析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 条锈病 EST标记 共线性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435.121.4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1 文献综述10-23
- 1.1 小麦条锈病的危害10-11
- 1.2 中国小麦条锈病的流行体系11
- 1.3 小麦条锈病防治方法11
- 1.4 小麦抗条锈病的研究历史11-12
- 1.5 小麦抗条锈病基因的研究12-15
- 1.6 小麦条锈病抗性遗传研究方法15-17
- 1.6.1 基因推导法15-16
- 1.6.2 常规杂交法16
- 1.6.3 细胞遗传学方法16-17
- 1.6.4 分子标记连锁分析法17
- 1.7 分子标记技术的运用17-20
- 1.7.1 RFLP分子标记17
- 1.7.2 RAPD分子标记17-18
- 1.7.3 AFLP分子标记18
- 1.7.4 RGAP分子标记18
- 1.7.5 SSR分子标记18-19
- 1.7.6 SNP分子标记19
- 1.7.7 EST分子标记19-20
- 1.8 比较基因组与共线性分析20-21
- 1.9 研究目的与意义21-22
- 1.10 技术路线22-23
- 2 材料与方法23-30
- 2.1 供试材料23
- 2.1.1 亲本材料23
- 2.1.2 诱发材料23
- 2.1.3 条锈菌系23
- 2.3 遗传群体构建23
- 2.4 小麦抗条锈病抗性鉴定23-24
- 2.5 小麦抗条锈病基因的EST标记筛选24-28
- 2.5.1 小麦基因组DNA的提取和检测24-25
- 2.5.2 基因组DNA的PCR扩增25-27
- 2.5.3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27-28
- 2.6 EST分子标记开发28-29
- 2.6.1 YrL693基因附近ESTs序列的获得29
- 2.6.2 ESTs引物序列的设计29
- 2.7 目的基因的EST定位29
- 2.8 比较基因组分析29-30
- 3 结果与分析30-37
- 3.1 YrL693遗传分析30
- 3.2 EST分子标记的设计30-31
- 3.3 EST分子标记的鉴定31-33
- 3.4 比较基因组学分析33-34
- 3.5 YrL693与Yr24/26位点分析34-37
- 4 讨论37-38
- 4.1 YrL693遗传分析37
- 4.2 YrL693遗传连锁图谱构建37
- 4.3 比较基因组学研究37-38
- 5 结论38-39
- 参考文献39-46
- 致谢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少峰;小麦条锈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J];农村实用技术;2000年06期
2 张成双;1999年富顺县小麦条锈病大流行及原因分析[J];四川农业科技;2000年11期
3 徐荣钦,彭传华;2001年湖北省小麦条锈病发生特点与原因分析[J];湖北植保;2001年05期
4 刘可,沈丽;四川地区小麦条锈病大流行特点及原因分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5 何正明,石凯,莫庭诗;提前用药是小麦条锈病防治成败的关键[J];陕西农业科学;2002年05期
6 何正明,石凯,莫庭诗;提前用药是小麦条锈病防治成败的关键[J];四川农业科技;2002年01期
7 董加旺,文斌;罗江县小麦条锈病重发成因及应对措施[J];四川农业科技;2002年11期
8 曹继芬;晋宁县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及防治对策[J];云南农业科技;2002年S1期
9 孟洪宇;;农业部布置小麦条锈病秋防工作[J];农药市场信息;2002年20期
10 廖振惠;德阳市小麦条锈病发生及防治对策[J];四川农业科技;200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鸣;;小麦条锈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推广[A];粮食安全与植保科技创新[C];2009年
2 李金锁;;南阳市2009年小麦条锈病发生特点及防控措施[A];河南省植保学会第九次、河南省昆虫学会第八次、河南省植病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9年
3 齐立;李冬梅;邓俊俊;彭旭红;;荆州市2002年小麦条锈病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A];湖北省植物病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曹远林;牛永春;徐小峰;赵保路;;一氧化氮对小麦条锈病菌孢子萌发及条锈病症状的影响[A];第九次全国生物物理大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2年
5 何召顺;钟文;贾红卫;;小麦条锈病可持续控制技术的实践与启示[A];2005年全国学术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专集[C];2005年
6 贾金明;张明捷;徐巧真;郭明荣;毛桂萍;许庆娥;郭宁宁;;黄河中下游小麦条锈病气象预报模式的建立与应用[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生态气象业务建设与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7 张弘;陈怀亮;徐爱东;刘伟昌;杨海鹰;;河南省小麦条锈病发生发展气象等级预报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生态气象业务建设与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8 刘国定;王勤;;淮河流域小麦条锈病的发生与防治对策[A];河南省植物保护研究进展Ⅱ(上)[C];2007年
9 刘社芳;刘新德;;小麦条锈病灾变规律和测报防治技术研究[A];河南省植物保护研究进展Ⅱ(上)[C];2007年
10 彭红;;2006年河南省小麦条锈病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A];河南省植物保护研究进展Ⅱ(上)[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雷莉;我市拟拨款百万元控制小麦条锈病[N];重庆日报;2005年
2 安康市植保站 崔鸣 李增义;各地迅速开展小麦条锈病防治工作[N];安康日报;2007年
3 陈泳;我市紧急召开小麦条锈病防治工作会[N];成都日报;2007年
4 记者 庄俊康 通讯员 蒲崇建;小麦条锈病范围扩大[N];甘肃经济日报;2006年
5 记者 吴志远 通讯员 鲁国梁 实习生 张溪;我省全力以赴阻击小麦条锈病[N];湖北日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喻人旺;防控小麦条锈病[N];经济日报.农村版;2006年
7 买天;小麦条锈病可防可控[N];农民日报;2006年
8 江娜;从源头治理小麦条锈病 事半功倍[N];农民日报;2006年
9 ;小麦条锈病防控全面展开[N];农民日报;2007年
10 江娜;全国小麦条锈病已发病1000万亩以上[N];农资导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刚;小麦条锈病区域流行的相关性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2 沈丽;四川省小麦条锈病流行规律及生态控制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3 冷伟锋;小麦条锈病遥感监测及网络信息平台构建[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4 曹张军;来自华山新麦草抗小麦条锈病基因的遗传分析和小偃6号高温抗条锈性差异表达基因的鉴定[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苓;小麦条锈病新抗源L693抗性基因的EST分子标记作图与共线性片段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2 荣飞;小麦条锈病孢子大气传输的数值模拟[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3 罗菊花;小麦条锈病遥感监测与危害评估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9年
4 袁磊;基于小波网络的小麦条锈病预测模型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5 闫艳;基于灰色神经网络的小麦条锈病预测系统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6 董万军;宁夏小麦条锈病持续控制策略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7 王秀琴;宁夏小麦条锈病药剂防治试验示范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8 谢飞舟;陕西省小麦条锈病流行规律进一步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9 黄木易;冬小麦条锈病害的高光谱遥感监测[D];安徽农业大学;2004年
10 王鹏伟;西北地区小麦条锈病远程预警系统[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小麦条锈病新抗源L693抗性基因的EST分子标记作图与共线性片段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50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325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