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硕士论文 >

海巴戟(NONI)种质资源营养成分和功能成分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5 18:19

  本文关键词:海巴戟(NONI)种质资源营养成分和功能成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海巴戟,国外称为诺丽(Noni),诺尼,学名Morinda citri folia Linn,是茜草科巴戟天属一种热带药用植物。海巴戟因具有良好的治疗和保健功效被美国FDA列入药典(PDR),被欧盟和中国认定为新资源食品。在我国,海巴戟产品的营养价值和治疗功效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接受,推动了海巴戟产业的发展。在海南,独特的热带气候条件使海巴戟成为当地独具特色的优势资源型新产业。但是,因我国海巴戟研究起步晚,基础较差,栽培品种单一,药用成分含量不理想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国内海巴戟产业发展和产品市场竞争力。因此,开展海巴戟种质资源营养和功能成分研究,筛选优势种质,为海巴戟种质创新利用和选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物质基础,项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运用现代化学检测技术测定不同种质海巴戟的果实,叶片及深加工产品(果汁、冻干粉)的营养和功能成分含量,内容包括:蛋白质,粗脂肪,多糖,维生素,矿物质元素,重金属,总黄酮,总环烯醚萜,7-羟基-6甲氧基香豆素等9方面。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通过比较不同种质营养和功能成分含量的差异性,研究海巴戟营养和功能价值,筛选出优势种质;通过比较海巴戟不同部位化学成分差异性,筛选出优势加工部位;通过测定海巴戟中重金属元素含量,以验证产品的安全性。主要结果如下: 1.不同种质海巴戟果实营养成分,除脂肪外,其他成分平均含量相对较高,尤以矿物质元素K(27.68mg/g). Fe (143.05μg/g)、Mn (143.05μg/g)、Zn (35.44μg/g),维生素C(20.84mg/100g),多糖(11.62g/100g)含量较高;功能成分中,总黄酮(23.22mg/g)和总环烯醚萜(10.55mg/g)含量较高。海巴戟果实的钾钠比值很高,平均值为31.59,比传统的低钠高钾水果橙子(15.92),苹果(1.25)高得多,说明海巴戟是一种良好的低钠高钾食品,适宜高血压人群。海巴戟果实维生素C含量高于西红柿(18.3mg/100g);兼具营养和功能特性的多糖平均含量高于南药巴戟天(10.49g/100g);总黄酮含量高于中药材熟地(16.18mg/g)、茜草(16.70mg/g)远高于普通水果枣(2.81-4.08mg/g)和苹果(169mg/g);海巴戟冻干粉总环烯醚萜(15.64mg/g)略高于中药材筋骨草(15.35mg/g)。说明海巴戟不但能够满足人体日常所需的营养元素,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治疗和保健功效。 2.不同种质海巴戟果实营养成分,在P=0.05水平差异显著性分析的结果表明:万维一号和大溪地种质在脂肪,多糖,Ca,维生素C含量方面差异不显著,万维二号和万维三号种质在蛋白质,脂肪,多糖,K, Ca, Fe, Mn, Zn,维生素C方面差异不显著。五个种质中,大溪地种质在蛋白质,多糖,K, Mg, Zn,维生素A,维生素C等7个方面均排名第一,优势明显。不同种质三种功能成分含量差异显著性结果表明:万维二号与万维三号种质差异不显著,大溪地种与万维一号种质差异不显著,野生种与其他四个种质相差较大。万维二号与万维三号总黄酮含量较高,大溪地和万维一号种质总环烯醚萜和7-羟基-6甲基香豆素含量较高,野生种质总环烯醚萜含量高。综合比较,三种药用成分含量以大溪地种和万维一号种质具有一定优势。 3.海巴戟果实和叶片多数化学成分含量在P=0.01水平差异极显著。其中海巴戟叶片的蛋白质,Ca, Na, Mg, Fe, Mn, Zn,维生素A,维生素E,总黄酮,总环烯醚萜含量高于海巴戟果实,说明海巴戟的叶片同样具有很好的开发利用价值。 4.重金属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海巴戟发酵果汁中As, Cd, Cr, Cu, Hg, Pb六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均低于国家标准,说明生长于海南岛的海巴戟没有受到重金属的污染。
【关键词】:海巴戟 种质资源 营养成分 功能成分 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海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567.19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1 前言10-22
  • 1.1 海巴戟概述10-11
  • 1.1.1 海巴戟简介10
  • 1.1.2 海巴戟的治疗功效10-11
  • 1.1.3 海巴戟的市场前景和开发现状11
  • 1.2 海巴戟的研究进展11-14
  • 1.2.1 海巴戟营养价值研究进展11-12
  • 1.2.2 海巴戟药用价值研究进展12-14
  • 1.3 植物营养成分研究现状14-16
  • 1.3.1 营养成分的检测方法和研究现状15
  • 1.3.2 海巴戟中营养成分研究现状15-16
  • 1.4 植物功能成分的研究现状16-18
  • 1.4.1 植物功能成分的检测方法和研究现状16
  • 1.4.2 海巴戟中功能成分研究现状16-18
  • 1.5 海巴戟种质资源18-20
  • 1.5.1 种质资源18
  • 1.5.2 种质资源研究现状18-19
  • 1.5.3 海巴戟种质资源及在我国的分布19-20
  • 1.6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20-21
  • 1.7 本研究技术路线图21-22
  • 2 材料与方法22-31
  • 2.1 材料22-25
  • 2.1.1 实验材料22-23
  • 2.1.2 实验仪器和试剂23-25
  • 2.2 实验方法25-31
  • 2.2.1 不同种质海巴戟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25-26
  • 2.2.2 不同种质海巴戟粗脂肪含量测定方法26
  • 2.2.3 不同种质海巴戟多糖含量测定方法26-27
  • 2.2.4 不同种质海巴戟维生素含量测定方法27
  • 2.2.5 不同种质海巴戟矿物质及重金属元素含量测定方法27-28
  • 2.2.6 不同种质海巴戟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28-29
  • 2.2.7 不同种质海巴戟总环烯醚萜含量测定方法29-30
  • 2.2.8 不同种质海巴戟7-羟基-6甲氧基香豆素含量测定方法30
  • 2.2.9 数据统计方法30-31
  • 3 结果与分析31-48
  • 3.1 不同种质海巴戟的营养成分分析31-40
  • 3.1.1 不同种质海巴戟鲜果和叶片蛋白质含量分析31-32
  • 3.1.2 不同种质海巴戟鲜果和叶片脂肪含量分析32
  • 3.1.3 不同种质海巴戟干果和叶片多糖含量分析32-34
  • 3.1.4 不同种质海巴戟鲜果、叶片及果汁维生素含量分析34-35
  • 3.1.5 不同种质海巴戟矿物质及重金属元素含量分析35-40
  • 3.2 不同种质海巴戟功能成分含量分析40-43
  • 3.2.1 不同种质海巴戟总黄酮含量分析40-41
  • 3.2.2 不同种质海巴戟总环烯醚萜含量分析41-43
  • 3.2.3 不同种质海巴戟7-羟基-6-甲氧基香豆素含量分析43
  • 3.3 海巴戟种质营养和功能成分的差异性分析43-46
  • 3.3.1 不同种质海巴戟果实差异显著性分析44-45
  • 3.3.2 不同种质海巴戟果实功能成分评价45-46
  • 3.4 海巴戟果实和叶片营养成分与功能成分综合评价46-48
  • 3.4.1 海巴戟果实和叶片的营养及功能成分差异显著性分析46-47
  • 3.4.2 海巴戟果实和叶片的营养及功能成分评价47-48
  • 4 讨论48-50
  • 4.1 海巴戟遗传多样性的研究48
  • 4.2 海巴戟营养和功能价值48
  • 4.3 海巴戟果实和叶片利用价值分析48-49
  • 4.4 完善功能成分和药理性研究49-50
  • 5 结论50-52
  • 参考文献52-59
  • 致谢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林美珍;郑松;田惠桥;;巴戟天研究现状与展望(综述)[J];亚热带植物科学;2010年04期

2 梁仰贞;;巴戟天的人工栽培[J];致富天地;2003年03期

3 陈舜让;巴戟天规范栽培技术[J];广东药学;2003年03期

4 ;[J];;年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梁仰贞;巴戟天的人工种植[N];中国特产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曦亮;湖北巴戟天抗衰老化学成分及作用机制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文婷;巴戟天近红外光谱的研究[D];广东药学院;2015年

2 聂风琴;海巴戟(NONI)种质资源营养成分和功能成分研究[D];海南大学;2015年

3 冯峰;巴戟天寡糖成分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黄婧婧;海巴戟果化学成分研究及药理活性初步筛选[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5 李倩;巴戟天炮制过程中化学成分变化规律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年

6 刘瑾;巴戟天道地药材形成的生态因子及分子机制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7 徐吉银;巴戟天环烯醚萜质量评价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8 沈英超;巴戟天活性物质的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8年

9 彭朵花;巴戟天茎的化学成分及其抗抑郁成分寡糖的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09年

10 姜永粮;巴戟天化学成分及炮制工艺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海巴戟(NONI)种质资源营养成分和功能成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68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3268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8e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