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硕士论文 >

河南省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纳行为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09 01:46
  水资源短缺、农业用水浪费现象严重制约中国粮食安全和影响农业现代化进程。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又是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农业用水浪费现象十分严峻。在这样的形势下,农业节水势在必行。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纳行为既是农户个体对相关各因素进行判断、权衡成本和效用之后的决定,同时又受社会环境的约束。基于此,拟利用河南省农户的微观调查数据,从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的采纳意愿——采纳行为——采纳意愿与行为反差这条逻辑思路展开,分区域,分类型全面阐述农户采纳意愿和行为,讨论意愿和行为反差的缘由。为政府推广节水技术,提高农户采纳积极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以计划行为理论、不确定性决策理论、农户技术创新扩散理论、农户行为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具体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简要描述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河南省水资源利用现状和节水灌溉工程的发展状况,为下文实证分析奠定背景基础。(2)依据调研数据,从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的认知程度、采纳意愿到采纳行为进行一系列的分析描述。对影响农户采纳意愿的关键因素(教育水平、风险偏好)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影响农户采纳行为的关键因素(农作物种植类型、种植规模)进行分区域,分类型的对... 

【文章来源】: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河南省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纳行为研究


河南省水库及灌区数量统计图

农户,节水灌溉,政策,程度


284.2农户节水灌溉技术的认知与采纳意愿4.2.1认知程度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的认知程度主要从两方面来描述。一方面是农户对节水政策的认知水平,另一方面是对节水灌溉技术的认知程度,包括缺水感知、技术信息渠道以及对技术本身的认识。4.2.1.1农户对节水政策的认知水平从被调查农户对节水政策的认知水平来看,有25位的农户表示完全了解,占比仅5.5%。约有11.3%的农户比较了解,而将近66.6%的对当地的节水灌溉技术的相关政策并不了解,甚至完全不了解的农户占33.1%。由此可见,虽然目前我国逐步完善农业绿色技术的推广与试用,但政府的宣传,落实依然很不到位,使农户对绿色技术的相关政策措施了解严重不足。政策实施和补贴落实不彻底极易导致农民的激励措施不足,使得农户节水技术采用缺乏积极性。图4-1农户对节水灌溉政策认知程度Figure4-1Farmers"cognitiondegreeofwater-savingirrigationpolicy4.2.1.2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的认知程度(1)农户对水资源短缺的感知如图4-2所示,在被访问的农户中,有115位认为水资源非常紧缺,占样本总量的25.5%,有137位农户认为当地水资源比较紧缺,占比30.4%。有24.2%的农户认为一般,而有19.7%的农户认为水资源较为充足。

农户,信息渠道,节水灌溉,节水灌溉技术


29图4-2农户对水资源短缺程度的认知Figure4-2Farmers"knowledgeofwaterresources(2)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信息的认知渠道影响农户技术采纳行为的关键是如何获取该技术的相关信息并对该技术的采用持有积极的态度。当被问到农户是通过何种渠道了解到节水灌溉技术的,有137位农户是通过报纸、手机、电视网络等媒体获得相关信息的,占比30.44%。有51位农户是通过农技推广部门、合作社获取节水灌溉信息的,占比11.33%。大约有89位农户会通过村干部的宣传,当地种植大户或种植示范户的带头作用下了解或采用新技术,占比19.78%。通过亲朋好友或邻居推荐了解新技术的农户有103位,占比22.89%。通过其他渠道了解节水灌溉技术的占比约为15.56%。由此可见,农户们认知节水灌溉技术的主要信息来源渠道为村内的亲朋好友,报纸,手机电视网络等媒体。如图4-3所示;图4-3农户获取节水灌溉信息渠道Figure4-3InformationChannelforfarmerstoobtainwater-savingirrigation(3)农户对节水技术本身的认知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的认知如图4-4所示,认为节水灌溉技术在改善生态环境的方面作用较大的农户占比超过70%。而认为在提高农业收入作用较大的仅有28.4%,超过半数的农户认为节水灌溉技术在提高农业收入的作用较小甚至没有作用。而认为节水技术在增加农业产量这一方面作用较大的农户有140位,占比31.11%;认为作用一般或较小的农户共有268位,占比59.56%。总体来看农户认为节水灌溉技术的生态效用较高,而对其经济效用则并不看好。


本文编号:32727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32727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705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