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硕士论文 >

立式深旋耕作对马铃薯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7-14 15:29
  研究立式深旋耕作技术(VRT)对马铃薯农田土壤温湿度、温室气体(CO2和N2O)排放的影响,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试验设计立式深旋覆膜种植马铃薯(VRT-P)、旋耕(TT)覆膜种植马铃薯(TT-P)、立式深旋露地无作物(VRT-FL)、旋耕露地无作物(TT-FL)4个处理,测定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温度、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等,研究立式深旋耕作对马铃薯农田温室气体周年累计排放量及日变化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1)马铃薯生育期内,立式深旋耕作能够有效打破犁底层,疏松土壤、提高土壤通透性和土壤孔隙度,促进形成良好的耕层结构,土壤容重较旋耕下降11.79%?13.18%,达到显著差异。立式深旋耕030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及贮水量较旋耕分别增加了5.47%5.61%、22.96%?25.23%。立式深旋耕作提高了农田土壤温度,较旋耕增加2.10%2.79%。在日变化研究中,立式深旋耕作处理土壤含水量较旋耕增加4.63%6.51%,土壤温度增高了6.62%

【文章来源】: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立式深旋耕作对马铃薯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017年试验区降分分布及平均气温变化

示意图,马铃薯,示意图,旋耕


甘肃农业大学2020届硕士学位论文122.1.3试验设计试验为随机区组实验,共设4个处理分别为:立式深旋松覆膜种马铃薯(VRT,由定西三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共同研制的立式深旋松耕作施肥覆膜一体机早春耕作,耕深40cm左右。按季节用马铃薯点播器垄上穴播,每穴12株)、立式深旋松露地无作物(VRT-FL)、旋耕覆膜种马铃薯(TT-P,旋耕机早春耕作,耕深15cm左右)、旋耕露地无作物(TT-FL),每处理3次重复,小区面积7m9m=63m2。马铃薯采用全膜覆盖垄上微沟的种植方法,宽窄行种植,带宽为100cm,其中宽行为60cm(垄),窄行为40cm。在垄上的小沟内每隔50cm打孔,以使降水能够入渗。马铃薯种植在垄上微沟的垄顶,播种深度810cm.供试品种为“陇薯10号”,播种密度50000株·hm-2,2017年4月下旬播种,10月上旬收获。试验各处理在全生育期不灌溉,除拔草和花期追肥外不进行其他管理。试验于2017年早春土壤消融时进行耕作处理,耕作后即进行有关数据测定,全小区收获计算块茎产量。图2-2马铃薯全膜覆盖垄上微沟示意图Fig.2-2potatomicro-furrowsonridgesandplantingwithplasticmulching表2-1实验处理描述Table2-1Treatmentsdescription处理treatment代码Cord操作方式Description立式深旋松覆膜VRT-P立式深旋松耕作施肥覆膜一体机早春耕作,按季节穴播马铃薯立式深旋松露地无作物VRT-FL立式深旋松耕作施肥覆膜一体机早春耕作,不种马铃薯旋耕覆膜TT-P旋耕机早春耕作,按季节穴播马铃薯旋耕露地无作物TT-FL旋耕机早春耕作,不种马铃薯

马铃薯,干物质,方式,块茎


立式深旋耕作对马铃薯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17第三章耕作方式对马铃薯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3.1不同耕作措施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不同耕作方式条件下马铃薯干物质量存在显著差异,VRT-P处理马铃薯干物质量显著高于TT-P处理。在苗期、现蕾期、花期、块茎膨大期、淀粉积累期、收获期,VRT-P处理地上干物质量较TT-P处理分别增加24.45%、60.33%、28.07%、22.65%、7.04%、54.40%,均达到显著差异水平;在花期,块茎膨大期、淀粉积累期、收获期,VRT-P处理地下干物质量较TT-P处理分别增加61.88%、36.28%、82.86%、59.14%。图3-1不同耕作方式对马铃薯干物质量的影响Fig.3-1Effectsofdifferenttillagemethodsondrymatterofpotato.3.2不同耕作措施对马铃薯叶片SPAD值的影响马铃薯现蕾期、淀粉积累期,VRT-P处理叶片SPAD值较TT-P处理无明显差异。在苗期、花期、块茎膨大期,VRT-P处理叶片SPAD值较TT-P处理分别增加6.62、2.71、5.92,并在苗期、块茎膨大期,均达到显著差异。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土壤化学反硝化及N2O产生机理研究进展[J]. 颜青,赖睿特,张克强,杨涵博,王风.  环境科学研究. 2020(03)
[2]耕作方式与氮肥减施对黄褐土麦田土壤酶活性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J]. 张志勇,于旭昊,熊淑萍,马新明,王小纯,刘洋,闫广轩,李永革.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20(02)
[3]不同作物伴生对连作黄连产量和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J]. 牛四坤.  河南农业科学. 2020(01)
[4]秸秆还田方式对黄淮海区域小麦-玉米轮作制农田土壤周年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J]. 李新华,董红云,朱振林,杨丽萍,贾曦,郭洪海.  土壤与作物. 2019(03)
[5]不同土壤耕作方式下稻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J]. 潘孝晨,唐海明,肖小平,李超,汤文光,汪柯,程凯凯.  中国农学通报. 2019(23)
[6]陇中旱作区不同轮作方式对土壤碳、氮含量及酶活性的影响特征[J]. 赵思腾,师尚礼,陈建纲,陈鑫,何佳.  草地学报. 2019(04)
[7]灌水量对温室番茄土壤CO2、N2O和CH4排放的影响[J]. 陈慧,商子惠,王云霏,朱艳,蔡焕杰.  应用生态学报. 2019(09)
[8]不同氮肥对东北春玉米农田温室气体周年排放的影响[J]. 姚凡云,王立春,多馨曲,刘志铭,吕艳杰,曹玉军,魏雯雯,王永军.  应用生态学报. 2019(04)
[9]黄土高原旱地麦田26年免耕覆盖对土壤肥力及原核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J]. 张贵云,吕贝贝,张丽萍,刘珍,范巧兰,魏明峰,姚众,袁嘉玮,柴跃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19(03)
[10]半干旱区旱地马铃薯立式深旋耕作栽培技术[J]. 侯慧芝,张绪成,王娟,马一凡,方彦杰,于显枫,王红丽.  中国蔬菜. 2019(03)

博士论文
[1]土壤微生物群落分布和多样性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及其机制[D]. 王梓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
[2]华北平原长期氮肥施用和秸秆还田下温室气体排放及氮素损失特征[D]. 徐聪.中国农业大学 2018
[3]长期不同轮作施肥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研究及生物肥力评价[D]. 臧逸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
[4]长期保护性耕作对土体及团聚体中微生物特征和有机质的影响及机理[D]. 赵龙华.中国农业大学 2016
[5]耕作方式对黑土理化性状季节变化的影响[D]. 陈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16
[6]耕作措施对南方双季稻田碳、氮效应的影响[D]. 薛建福.中国农业大学 2015
[7]华北平原不同轮作模式节水减排效果评价[D]. 杨晓琳.中国农业大学 2015
[8]黄土高原雨养区不同耕作方式、氮肥水平及秸秆覆盖对小麦生产力及温室气体(CO2、N2O)的影响[D]. Sikander Khan Tanveer.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
[9]长期不同耕种措施对土壤呼吸和有机碳影响研究[D]. 吴会军.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
[10]管理措施对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N2O和CH4排放的影响[D]. 陈书涛.南京农业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转BADH基因玉米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D]. 白鑫.东北农业大学 2019
[2]有机肥替代对不同作物轮作模式下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D]. 尹高飞.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9
[3]施用有机肥我国典型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特征[D]. 任凤玲.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8
[4]降水变化对黄土高原旱作冬小麦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D]. 刘全全.西北大学 2015
[5]秸秆还田与灌溉模式对超级粳稻产量形成、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D]. 江峰.扬州大学 2014
[6]保护性耕作对旱作农田土壤水肥调控效应及春玉米产量的影响[D]. 孙平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7]耕作方式及其转变对麦玉两熟农田土壤CH4、N2O排放和固碳能力的影响[D]. 田慎重.山东农业大学 2010
[8]黄土高原第Ⅰ副区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及氮素的分布与迁移行为研究[D]. 柏延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9]硝化与反硝化作用对农田土壤N2O排放的贡献[D]. 林存刚.西南大学 2006
[10]应用BaPS系统研究旱地土壤硝化—反硝化过程和呼吸作用[D]. 刘巧辉.南京农业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2844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32844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46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