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香大蕉根际丛枝菌根真菌及菌根化蕉苗对枯萎病的防效研究
本文关键词:海南香大蕉根际丛枝菌根真菌及菌根化蕉苗对枯萎病的防效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香大蕉是世界水果产业中第二大宗水果产品,且在世界鲜果贸易量中排名第一。而在香大蕉种植过程中,良好地开展病害防治乃是获取高产量香大蕉的关键。相关报道表明,香蕉枯萎病的流行己对海南乐东等香大蕉种植地区造成较严重的损失,而至今尚未有相关药剂能有效防治该病害。 丛枝菌根真菌(AMF)在长久进化过程中与植物保持着互利共生关系,在植物的进化、分布、生长发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已有研究报道一些种类的AMF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抗镰刀菌(Fusarium)、疫霉菌(Phytophthora)和丝核菌(Rhizoctonia)等病原菌引起的植物土传病害的能力。 本次研究从海南省不同市、县种植的香大蕉根际采取土壤样品数十份,进而从中筛取AMF,并完成香大蕉根际AMF种类鉴定与分布统计:另一方面,进行定点、连续采样、筛选,以研究不同种的香大蕉根际土壤中AMF的季节性变化情况;同时,筛选出数种AMF进行扩繁,后接种到巴西蕉幼苗上,开展对香蕉枯萎病的抗病性研究。最终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1.从43份香大蕉根际土壤样本中共筛选分离共鉴定出9属、45种AMF:其中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16种,球囊霉属(Glomus)10种、环孢囊霉属(Kuklospora)1种、巨孢囊霉属(Gigaspora)7种、盾巨孢囊霉属(Scutellospora)2种、Dentiscutata4种、Racocetra3种、Quatunica1种、Cetraspora1种。其中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为海南香大蕉根际AMF的常见属,双网无梗囊霉(A.bireticulata)、疣状无梗囊霉(A.tuberculata)为常见种。 2.在2014年4月至2015年3月间开展粉蕉和香蕉根际AMF季相性变化研究,粉蕉、香蕉两种不同种类的香大蕉根际土壤中AMF种类和分离频率存在一定差别,但粉蕉、香蕉的孢子密度、物种丰富度及多样性指数与温度、降水量相关性不显著。 3.从香大蕉根际土壤样本中分离出Dentiscutata nigra (A)、Gigaspora aldia (B)、 Gigaspora sp3(C),棒孢球囊霉Glomus clavisporum (D)四种AMF进行扩繁,并开展对香蕉枯萎病病原菌4号小种拮抗能力的初步试验,结果表明A、B、C、 B×C、D五组处理均对香蕉枯萎病产生一定程度的防治效果,其中B×C组处理的防效最佳,达85.07%;C处理组的防效最差,为53.74%。
【关键词】:海南岛 香大蕉 丛枝菌根真菌(AMF) 物种多样性 季相性变化 香蕉枯萎病 生物防治
【学位授予单位】:海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47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香蕉产业及其病害情9-11
- 1.1 海南香蕉产业及香蕉病害9
- 1.2 香蕉枯萎病及其防治状况9-11
- 2 丛枝菌根真菌(AMF)的抗病性研究11-14
- 2.1 AMF简介11-12
- 2.2 AMF抗病性研究12-13
- 2.2.1 AMF对土传菌物病害的抗性研究12
- 2.2.2 AMF对植物根际线虫病害的研究12-13
- 2.3 香大蕉丛枝菌根真菌研究现状13-14
- 3 海南香大蕉丛枝菌根真菌研究14-48
- 3.1 材料与方法14-15
- 3.1.1 样品采集14
- 3.1.2 菌根染色观察14
- 3.1.3 AMF的分离与鉴定14-15
- (1) AMF的分离14
- (2) AMF的鉴定14-15
- 3.2 结果与分析15-46
- 3.2.1 菌根染色观察15
- 3.2.2 AMF的种类及分布15-18
- (1) 各土样中AMF种类情况15-18
- (2) 同一地区不同香大蕉根际土样中AMF的种类情况18
- 3.2.3 香大蕉根据际部分AMF种类记述18-46
-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46-48
- 4 两种香大蕉根际土壤中AMF的季相性变化研究48-54
- 4.1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48-49
- 4.1.1 土样采集地及该地区气候情况48
- 4.1.2 样品采集及处理48-49
- 4.1.3 数据分析49
- 4.2 结果与分析49-52
- 4.2.1 两种香大蕉根际土壤中AMF的种群及分离频度49-50
- 4.2.2 两种香大蕉根际土壤中AMF的孢子密度、物种丰富度及其季相变化50-52
- 4.3 讨论与展望52-54
- 5 菌根化蕉苗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效研究54-60
- 5.1 材料与方法54-55
- 5.1.1 材料54
- 5.1.2 方法54
- 5.1.3 测量指标54-55
- 5.2 结果分析55-59
- 5.2.1 AMF侵染情况55
- 5.2.2 香蕉苗生长情况55-59
- 5.3 讨论与展望59-60
- 结论60-62
- 参考文献62-68
- 附录 1 常用试剂68
- 附录 2 主要学术成果68-69
- 致谢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虹,李莺,王博;VA菌根真菌对凤仙花吸收氮的影响[J];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2 王亚军;唐明;迪丽努尔;;定西柠条VA菌根真菌特征及种类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6年03期
3 徐丽娟;刁志凯;李岩;刘润进;;菌根真菌的生理生态功能[J];应用生态学报;2012年01期
4 赵友春,马启明;山东省的菌根真菌及分布[J];生态学杂志;1990年06期
5 魏改堂,汪洪钢;VA菌根真菌对荆芥的生长、养分吸收及挥发油合成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1991年03期
6 林先贵;;VA菌根真菌在经济植物中的作用[J];土壤学进展;1994年04期
7 王艳玲,胡正嘉;VA菌根真菌对蕃茄线虫病的影响[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8 姚青,冯固,李晓林;不同作物对VA菌根真菌的依赖性差异[J];作物学报;2000年06期
9 李明,张灼,彭彦华;兰科菌根研究与应用[J];云南农业科技;2000年06期
10 宋勇春,冯固,李晓林;接种不同VA菌根真菌对红三叶草利用不同磷源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1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褚群;石宁;冯固;;不同菌根真菌接种效应差异及相互作用[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中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朱国胜;刘作易;喻子牛;桂阳;;一种新的兰科植物菌根真菌单菌丝团分离方法[A];2010年中国菌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郭良栋;;菌根真菌与全球变化[A];中国菌物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方扬;张小平;王元元;Kristina Lindstrom;;丛枝菌根真菌的研究与应用[A];庆祝中国土壤学会成立60周年专刊[C];2005年
5 林先贵;冯有智;张华勇;陈瑞蕊;王俊华;张佳宝;褚海燕;;高通量基因测序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对我国北方潮土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的影响[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中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陈丽娜;刘晓华;曹荷艳;吕英民;;丛枝菌根真菌在园艺植物中的应用[A];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2[C];2012年
7 彭思利;申鸿;郭涛;;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特征的影响[A];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张涛;孙羽;田长彦;冯固;;丛枝菌根真菌对四种短命植物生长发育和种子生产的影响[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8年
9 冯固;张福锁;李晓林;张俊伶;;集约化农业生产体系中丛枝菌根真菌的作用与调控[A];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贺忠群;贺超兴;张志斌;邹志荣;;丛枝菌根真菌提高植物耐盐性研究进展[A];中国园艺学会第七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胡良惠;老果园冬改注意“新植病”[N];山西科技报;2003年
2 支勇平;我国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重建研究获新成果[N];中国绿色时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樊经纬;水肥亏缺和刈割对牧草生长和丛枝菌根真菌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5年
2 张中峰;菌根真菌对青冈栎幼苗耐旱性和土壤特性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5年
3 温祝桂;中国黄杉(Pseudotsuga sinensis)菌根真菌群落结构研究及其特异性共生菌株的鉴定[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4 盛敏;VA菌根真菌提高玉米耐盐性机制与农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5 刘毅;丛枝菌根真菌钙信号相关基因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6 董秀丽;丛枝菌根真菌的分离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及分子探针的设计与应用[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7 范七君;丛枝菌根真菌及一氧化氮提高枳抗旱性及机理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8 宋会兴;石灰土上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特征及其对适生种群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7年
9 陈笑莹;低温胁迫下丛枝菌根真菌对玉米碳氮代谢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4年
10 蔡邦平;中国梅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云;接种不同丛枝菌根真菌对铝胁迫下梨幼苗生长及耐铝性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5年
2 唐哲;蓝莓菌根真菌解磷特性及定殖特点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3 刘灵;丛枝菌根真菌对丹参酚酸生物合成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4 赵兴宇;大兴安岭野生蓝莓菌根真菌分离及定殖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5 江玲;黑麦草、丛枝菌根真菌对不同番茄品种Cd吸收、富集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5年
6 冯国辉;丛枝菌根真菌对能源草柳枝稷生态适应性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7 马雪亭;菌根真菌与石斛属药用植物地理分布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8 张金艳;锌转运蛋白AsZNT1基因上游调控序列的功能鉴定[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9 冷东;丛枝菌根真菌对土壤有机物降解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5年
10 孔静;丛枝菌根真菌对几种草本植物抗旱性的影响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海南香大蕉根际丛枝菌根真菌及菌根化蕉苗对枯萎病的防效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69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356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