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锡在裙带菜中的生物富集和生物降解规律的初步研究
本文关键词:有机锡在裙带菜中的生物富集和生物降解规律的初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以人型褐藻裙带菜(Undaria pinnatifida)的食用安全性为出发点,探究其对有机锡的生物富集和生物降解规律。本文建立了基于液液提取(LSE)、气相色谱-脉冲火焰光度检测器(GC-PFPD),大型海藻裙带菜以及海滨海水中有机锡检测的新方法;本文选择青岛胶州湾裙带菜养殖区为调查地点,探究养殖过程中不同月份、不同生长部位的裙带菜对有机锡富集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本文通过室内海洋微环境模拟培养实验,阐明TBT和TPT在裙带菜中的生物富集和生物降解规律。1、人然海水和裙带菜中的有机锡的提取和检测方法的建立基于液液提取(LSE)和气相色谱-脉冲火焰光度检测器(GC-PFPD),以氯化三丙基锡(TPrT)为内标,分别建立了天然海水和裙带菜中8种有机锡化合物三苯基氯化锡(TPT)、二苯基二氯化锡(DPT)、苯基三氯化锡(MPT)、四丁基锡(TeBT)、三丁基氯化锡(TBT)、二丁基二氯化锡(DBT)、丁基三氯化锡(MBI)、二甲基二氯化锡(DMT)同时提取和测定的新方法。在天然海水中,有机锡化合物浓度为10、25、50、100μg/L四个水平下,8种有机锡化合物的平均加标回收率为72.94%~123.14%,相对标准偏差为1.23%~3.2%,说明该方法准确、可靠。该方法在有机锡化合物浓度为5~300μg/L线性范围良好,相关系数R20.99l。以三倍信噪比计算8种有机锡化合物的检出限为1.53-4.23μg/L说明该方法的检出限较低,适合用于测定海水中痕量的有机锡化合物。裙带菜中,有机锡化合物浓度在25、50、100μg/L三个水平下,8种有机锡化合物的平均加标回收率为72.22%~116.39%,相对标准偏差为0.6%~11.09%,说明该方法准确、可靠。该方法在有机锡化合物浓度为10~300μg/L线性范围良好,相关系数R20.994。以三倍信噪比计算8种有机锡化合物的检出限为0.01~0.033 mg/kg。该方法的重复性较好,日内稳定性为3.41%~7.99%,日间稳定性为3.59%~7.85%。2、有机锡在裙带菜中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在裙带菜整个生长周期,海水中仅检测到DMT一种有机锡化合物。1月份DMT含量最高为1.1μg/L,其他月份DMT含量均显著低于1月份。裙带菜对DMT的富集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规律。快速生长期(12-1月),DMT的最大含量出现在叶片中上部位,为478.11-479.17 μg/kg;随着生殖器官孢子叶的出现(2月),DMT的最大含量位于孢子叶处,为317.99μg/kg;3-4月由于大个体被采收所带来的光照和营养盐条件的改善,使得小个体进入快速生长期,此时DMT的最大含量再次出现在叶片中上部位,为385.19-472.79 μg/kg;5月DMT的最大含量再次下移至生长点部位,为423.15μg/kg.DMT含量的时空分布可能与裙带菜生长和成熟阶段的物质积累与物质转运特性相关。裙带菜对TPT的富集主要集中在叶片部位,且多数月份(12-4月)叶顶端含量最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叶片部位富集的TPT会随着藻体内的物质转运移至藻体下部,表现为5月份固着器部位TPT含量最高。裙带菜对TPT的降解主要发生在藻体的叶顶端部位。随着时间的推移,降解产物也会随着物质转运向下部转移。5月份DPT的消失且伴随着4-5月份MPT的出现,说明TPT的降解是逐渐脱芳烃基团的过程,其降解顺序为TPT→DPT→MPT.青岛胶州湾养殖裙带菜在整个养殖周期内(12月-5月),其孢子叶、柄部,以及叶片三个部位的TPT含量在3.56-17.40 μg/kg湿重范围。根据联合国FAO和世界卫生组织规定,TPT的每目允许摄取量(ADI)为0.5 μg/kg体重/day,以体重60kg计算,TPT的每日允许摄取量应为30μg。以此判断,青岛胶州湾养殖裙带菜的食用安全符合标准,且裙带菜柄部所含TPT的含量较少,食用安全性高于叶片部位。3、裙带菜对有机锡的生物富集和生物降解裙带菜对TBT和TPT的富集因藻体的生长阶段、培养液中有机锡的浓度以及有机锡的供给方式而异。生长旺盛期裙带菜对有机锡的富集高于成熟期,表现为富集量的增大。培养液中有机锡浓度越高,裙带菜的富集量越大。一次性供给有机锡的条件下,裙带菜中TBT和TPT的含量在第3天最大,之后逐渐下降;而连续供给有机锡的条件下,TBT和TPT含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大,生长旺盛期的藻体在第9天达到饱和,而成熟期的藻体至]2天仍未达到饱和。裙带菜对TBT和TPT的降解也因藻体的生长阶段、培养液中有机锡的浓度以及有机锡的供给方式而异。成熟期裙带菜降解能力强于生长旺盛期,表现为降解产物含量的增高。培养液中有机锡浓度越高,降解产物含量越大。有机锡降解产物的日变化规律会因有机锡供给方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这取决于藻体内富集TBT和TPT的含量。TPT较容易降解为MPT,而TBT降解为MBT需要在有机锡浓度较高时进行。不同的生长阶段、有机锡浓度、有机锡供给方式会导致裙带菜体内TBT和TPT的最高浓度有所差异。以国际海事组织、日本厚生省规定每日每kg人体重可接受的TBT吸收量和联合国FAO、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每日每kg人体重可接受的TPT吸收量为标准,一次性添加0.5和1.0μg/L实验组,旺盛生长期和成熟期裙带菜体内的TBT、TPT含量均符合食用安全标准:连续性添加05μg/L实验组,旺盛生长期和成熟期裙带菜体内的TBT含量符合食用安全标准:其他实验组裙带菜所含有机锡的含量均超过食用安全标准。
【关键词】:裙带菜 有机锡化合物 生物富集 生物降解 食品安全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968.423
【目录】:
- 摘要5-8
- Abstract8-15
- 0 前言15-17
- 1 文献综述17-25
- 1.1 有机锡化合物17
- 1.2 有机锡化合物的毒性17-18
- 1.2.1 有机锡对海洋动物的毒性作用17-18
- 1.2.2 有机锡对海洋藻类的毒性作用18
- 1.2.3 有机锡对人类的毒害作用18
- 1.3 海洋生物对有机锡的富集18-22
- 1.3.1 海洋微藻19
- 1.3.2 软体动物19-20
- 1.3.3 鱼类20-21
- 1.3.4 虾蟹类21
- 1.3.5 海洋哺乳动物21-22
- 1.4 海洋环境中有机锡的迁移和降解22-25
- 1.4.1 UV辐射降解22
- 1.4.2 化学降解22-23
- 1.4.3 生物降解23-25
- 2 天然海水和裙带菜中的有机锡的提取和检测方法的建立25-49
- 2.1 前言25-27
- 2.2 材料与方法27-32
- 2.2.1 样品的采集27
- 2.2.2 仪器设备27-28
- 2.2.3 实验试剂及其配制28-29
- 2.2.4 有机锡的提取条件和分析条件的优化29-30
- 2.2.5 加标回收30-31
- 2.2.6 线性范围、检出限及仪器的稳定性31
- 2.2.7 统计分析31-32
- 2.3 实验结果32-34
- 2.3.1 天然海水中有机锡的提取条件32
- 2.3.2 裙带菜中有机锡的提取条件32-33
- 2.3.3 有机锡的衍生条件33
- 2.3.4 有机锡的检测条件33
- 2.3.5 加标回收率及其精密度33-34
- 2.3.6 线性范围、检出限及仪器的稳定性34
- 2.4 讨论34-49
- 3 有机锡在养殖裙带菜中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49-62
- 3.1 前言49
- 3.2 材料与方法49-50
- 3.2.1 实验材料49
- 3.2.2 实验方法49-50
- 3.2.3 数据处理与分析50
- 3.3 结果50-52
- 3.3.1 环境条件的季节变化50
- 3.3.2 养殖裙带菜的形态学特征的季节变化50-51
- 3.3.3 天然海水中有机锡的季节变化51
- 3.3.4 养殖裙带菜中有机锡的时空分布51-52
- 3.4 讨论52-62
- 4 裙带菜对有机锡的生物富集和生物降解62-79
- 4.1 前言62
- 4.2 材料与方法62-64
- 4.2.1 实验材料62
- 4.2.2 实验设计62-63
- 4.2.3 测定指标63
- 4.2.4 数据处理与分析63-64
- 4.3 结果64-66
- 4.3.1 旺盛生长期的裙带菜对TBT和PT的生物富集和生物降解64-65
- 4.3.2 成熟期的裙带菜对TBT和TPT的生物富集和生物降解65-66
- 4.4 讨论66-79
- 参考文献79-89
- 致谢89-90
- 个人简介9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环宇,林森,任建敏;有机锡聚合物的合成及应用[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2 于振花;荆淼;王庚;曹煊;丘红梅;黄彦良;王小如;;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同时检测海产品中的多种有机锡[J];分析化学;2008年08期
3 杨校华,陈琼姜,顾刘金,孙建析;有机锡农药的安全性评价[J];职业与健康;2003年09期
4 施华宏,黄长江;有机锡污染与海产腹足类性畸变[J];生态学报;2001年10期
5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桂斌;;我国港口水域有机锡现状及控制对策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2 朱永平;Tarren J.Reitsema;黄幸纾;Jeff Spickett;;浙江沿海有机锡污染的海洋生态毒理学研究[A];中国毒理学会第三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1年
3 高俊敏;张英;郭劲松;金芬;张科;周彬;;重庆主城段长江和嘉陵江水域中有机锡污染状况[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1暨第六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牛增元;袁玲玲;叶曦雯;李兰生;;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纺织品中的有机锡[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5 施鹏飞;姜琴;王大奇;;一种有机锡配合物的结构与抗肿瘤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8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6 杜大峰;朱东升;;新型有机锡羧酸酯的合成:结构和表征[A];第十六届全国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0年
7 戴云生;王越;刘良明;姚洁;王公应;;有机锡催化热分解苯氨基甲酸甲酯制苯基异氰酸酯[A];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李顺华;周岳峰;陈扉然;王佳妮;许金钩;;基于环钯化偶氮染料的有机锡分子探针[A];第十届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年会暨第十届全国原子光谱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朱成臣;李大成;窦建民;;二维网状有机锡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A];第十六届全国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张Pr;尹浩;;海产品有毒物质污染的研究进展[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记者 刘颖;防污底系统不宜使用有机锡[N];中国船舶报;2003年
2 本报记者 李薇 实习生 杨少静;雌螺变雄螺 海底藏危机[N];深圳商报;2010年
3 张可喜;有机锡可使雌性鲍鱼雄性化[N];农民日报;2001年
4 记者 李军;阿科玛化学与西安高科战略合作[N];中国化工报;2008年
5 孟晖;向复合无毒多功能发展[N];中国化工报;2003年
6 金易;用途广泛的锡材料[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振花;海洋环境中有机锡的形态分析及其代谢降解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9年
2 Aboubacar Sidlki Sougoule(希迪);新型羧酸有机锡(Ⅳ)配合物的合成、表征、晶体结构及其性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3 谢云鹏;有机锡胂酸化合物的合成及结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刘春玲;二有机锡或三有机锡羧酸酯的合成、表征、晶体结构及热稳定性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Adama Moussa Sakho;新型二和三有机锡羧酸酯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抗癌活性[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杜大峰;以芳香族酸为配体的有机锡(Ⅳ)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高俊敏;有机锡分析方法的建立及其在中国部分水环境中的暴露水平和风险评价[D];重庆大学;2004年
8 肖箫;基于酰亚胺酸的有机锡(Ⅳ)羧酸酯的合成、表征、晶体结构及其性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9 周宜轩;基于立体及立体电子效应的糖羟基选择性保护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10 姜健;组装调控的聚合物形态研究—核壳结构的酸性离子液体催化剂和有机锡聚合物研究[D];南开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龙;N-错位卟啉等杂环化合物及其有机锡衍生物的合成、表征和性质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2 肖丽萍;Real-time Q PCR芯片研究有机锡致鲍性畸变的分子机制[D];集美大学;2013年
3 张媛媛;有机锡在裙带菜中的生物富集和生物降解规律的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4 于海霞;含杂原子羧酸的有机锡配合物的合成、结构表征及性质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5 徐国海;双金属有机锡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表征[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王守信;酰亚胺酸及有机锡羧酸酯的微波合成、表征及性质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7 平广菊;有机锡羧酸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王艳华;有机锡配合物的合成、表征、结构和性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崔连艳;固相微萃取—超临界萃取—气质联用方法在测定有机锡污染中的应用[D];广西大学;2008年
10 袁玲玲;工业品及环境中有机锡的分析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有机锡在裙带菜中的生物富集和生物降解规律的初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43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374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