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松种质资源保育与植物景观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3-02-25 18:35
水松(Glyptostrobus pensilis)作为一种古老的孑遗植物,是植物中的“活化石”,拥有珍贵的基因资源。近年来,水松野外种群的数量大幅锐减,已被中国植物红皮书列为濒危树种。针对目前在水松种质资源保育研究领域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水松在景观应用领域中实践的空白,本研究综合运用植物组织培养、分子标记技术手段和植物造景的方法,开展水松种质资源保育方法的研究,并进行水松在植物造景中具体应用方式的探索与实践。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水松未成熟胚培养及其组培快繁体系,开展野外回归的研究。研究发现,水松未成熟胚(8-11月份采收的样品)在1/2 DCR培养基中培养7-10 d后,可诱导发育成完整植株,获得水松无菌苗。以水松无菌苗的下胚轴作为离体培养材料,在1/2 MS附加不同浓度的6-BA和NAA 0.5 mg/L培养基上进行快速繁殖,均能诱导出愈伤组织和不定芽。结果表明,在1/2 MS+6-BA 2.0 mg/L+NAA0.5 mg/L+VC 5.0 mg/L+蔗糖24.0 g/L+琼脂8.0 g/L培养基上诱导不定芽,诱导率可达100%,每个下胚轴能够诱导的不定芽数目平均可达2.4...
【文章页数】:9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前言
1.1 水松植物学与生态学特性
1.2 针叶树组织培养研究
1.2.1 针叶树离体胚培养研究
1.2.2 针叶树离体培养植株再生研究
1.3 针叶树遗传多样性研究
1.3.1 分子标记技术概述
1.3.2 针叶树遗传多样性分子水平的相关研究
1.4 植物景观设计原理与方法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技术路线
2 水松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未成熟胚培养
2.1.3 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
2.1.4 组培苗生根、移栽炼苗与野外回归
2.1.5 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未成熟胚培养
2.2.2 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
2.2.3 组培苗生根、移栽炼苗与野外回归
2.3 讨论
2.3.1 水松未成熟胚培养研究
2.3.2 水松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
3 水松种源及其子代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DNA提取与检测
3.1.3 SRAP-PC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3.1.4 种源及其子代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DNA提取与检测
3.2.2 SRAP-PC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3.2.3 引物筛选
3.2.4 种源及其子代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3 讨论
3.3.1 水松SRAP-PC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3.3.2 水松种源及其子代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4 水松在植物景观营造中的应用实践
4.1 理论基础与应用软件
4.2 项目背景与总体方案规划
4.2.1 项目背景与基址分析
4.2.2 总体方案规划
4.3 水松林湿地区域规划策略
4.3.1 湿地整体环境营造策略
4.3.2 用地功能规划策略
4.3.3 地形和竖向规划策略
4.3.4 水环境规划策略
4.3.5 植物景观营造策略
4.4 水松湿地植物群落设计
4.4.1 水松种植设计原则
4.4.2 水松植物群落结构模式
4.4.3 水松林湿地区域种植设计
4.5 小结
5 总结、创新点与展望
5.1 总结与展望
5.2 本研究的创新点
5.3 本研究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期间所获成果
本文编号:3748978
【文章页数】:9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前言
1.1 水松植物学与生态学特性
1.2 针叶树组织培养研究
1.2.1 针叶树离体胚培养研究
1.2.2 针叶树离体培养植株再生研究
1.3 针叶树遗传多样性研究
1.3.1 分子标记技术概述
1.3.2 针叶树遗传多样性分子水平的相关研究
1.4 植物景观设计原理与方法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技术路线
2 水松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未成熟胚培养
2.1.3 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
2.1.4 组培苗生根、移栽炼苗与野外回归
2.1.5 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未成熟胚培养
2.2.2 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
2.2.3 组培苗生根、移栽炼苗与野外回归
2.3 讨论
2.3.1 水松未成熟胚培养研究
2.3.2 水松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
3 水松种源及其子代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DNA提取与检测
3.1.3 SRAP-PC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3.1.4 种源及其子代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DNA提取与检测
3.2.2 SRAP-PC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3.2.3 引物筛选
3.2.4 种源及其子代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3 讨论
3.3.1 水松SRAP-PC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3.3.2 水松种源及其子代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4 水松在植物景观营造中的应用实践
4.1 理论基础与应用软件
4.2 项目背景与总体方案规划
4.2.1 项目背景与基址分析
4.2.2 总体方案规划
4.3 水松林湿地区域规划策略
4.3.1 湿地整体环境营造策略
4.3.2 用地功能规划策略
4.3.3 地形和竖向规划策略
4.3.4 水环境规划策略
4.3.5 植物景观营造策略
4.4 水松湿地植物群落设计
4.4.1 水松种植设计原则
4.4.2 水松植物群落结构模式
4.4.3 水松林湿地区域种植设计
4.5 小结
5 总结、创新点与展望
5.1 总结与展望
5.2 本研究的创新点
5.3 本研究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期间所获成果
本文编号:37489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3748978.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