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硕士论文 >

西南地区柳杉优良无性系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

发布时间:2017-05-24 17:07

  本文关键词:西南地区柳杉优良无性系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柳杉是南方地区主要的用材及园林树种之一,在木材生产和生态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生产上使用的几乎都是实生苗木,良种产量少且不稳定,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而其无性繁殖技术尚不成熟,不能满足大规模造林的需求。因此,本试验以无菌条件下萌发的种子苗以及成年树茎段为外植体,研究不同基本培养基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丛生芽诱导、增殖及生根的影响,建立了完整的组培快繁体系。主要结果如下:(1)柳杉种子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种子的预处理为:用0.3%(W/V)KMnO4溶液浸泡2 h,再用始温为45℃的水浸泡24 h,使其吸水膨涨。用0.1%(W/V)洗衣粉水浸泡30 min,流水下冲洗5 h。种子的预处理能增强灭菌效果,并刺激种子萌发。种子经预处理后,用75%酒精浸泡20 s,再用0.1%HgCl2浸泡10 min的灭菌效果最好,其污染率最低为10.00%,成活率最高可达82.33%。将灭菌后的种子接种于仅含蔗糖30 g.L-1和琼脂7 g.L-1的空白培养基上,此时萌发的幼苗即为无菌种子苗。无菌种子苗诱导丛生芽萌发的最适培养基为DCR+6-BA 0.2 mg·L-1,诱导率最高,为73.33%,其丛生芽萌发迅速,叶色嫩绿,长势较好,高生长明显;丛生芽增殖的最适培养基配方为DCR+6-BA 0.2 mg·L-1+IBA0.05 mg·L-1,平均株高达到5.63 cm,增殖倍数达到11.00,且丛生芽生长一致健壮、茎叶生长正常;适宜的生根培养基为DCR+NAA 0.01 mg·L-1+IBA0.2 mg·L-1,生根率为90.00%,平均生根数为4.09,生根质量较好,主根数量较多,长且粗壮并有侧根发生;试管苗移栽最适宜的基质是纯河砂,其移栽存活率达到89%。(2)柳杉茎段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成年树茎段的预处理为:将木质化新稍假植于大棚,每周喷洒一定量的0.2%(W/V)的多菌灵溶液进行灭菌预处理。将茎段用洗涤剂溶液浸泡30 min,刷去表面灰尘,置于流水下冲洗3 h,再用0.2%(W/V)的多菌灵溶液浸泡30 min。该预处理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外植体的污染。成年树茎段灭菌的最佳方案为75%酒精灭菌10 s、0.1%HgC12灭菌6 min,此时污染率较低,为17.33%,成活率最高,为66.67%,灭菌效果最佳。成年树茎段初代培养的最适培养基配方为WPM+6-BA0.5 mg-L-1+IBA0.3 mg·L-1其丛生芽的诱导率、平均发芽数、平均芽长分别达到82.67%、4.27个、3.18 cm,其芽苗叶色嫩绿,生长较为健壮。丛生芽的继代培养延续诱导培养的最适培养基,增殖率可达100%,增值倍数5.13,平均芽长可达5.12 cm,丛生芽整体长势较好。生根培养基则沿用无菌种子苗生根的最佳培养基配方,生根效果也较好,生根率可达88.26%,平均根数4.17,平均根长11.96 cm,主根直接从芽苗基部发出,粗壮有侧根。移栽处理与种子苗一致,移栽存活率可达85%。
【关键词】:柳杉 组织培养 丛生芽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791.3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8
  • 缩略词表8-11
  • 引言11-12
  • 1 文献综述12-17
  • 1.1 柳杉概述12-13
  • 1.1.1 柳杉的分类与分布12
  • 1.1.2 柳杉的利用价值12-13
  • 1.2 柳杉良种选育进程13-14
  • 1.3 柳杉传统繁殖研究进展14-15
  • 1.4 柳杉组织培养研究进展15-17
  • 1.4.1 植物组织培养概述15-16
  • 1.4.2 杉科植物组织培养研究现状16-17
  • 1.4.3 柳杉组织培养研究现状17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17-18
  • 3 材料与方法18-25
  • 3.1 柳杉种子的组织培养技术研究18-22
  • 3.1.1 试验材料18
  • 3.1.2 试验方法18-22
  • 3.2 柳杉成年母树萌条的组织培养技术研究22-24
  • 3.2.1 试验材料22
  • 3.2.2 试验方法22-24
  • 3.3 培养条件24
  • 3.4 数据统计与分析24-25
  • 4 结果与分析25-39
  • 4.1 柳杉种子的组织培养研究25-33
  • 4.1.1 不同灭菌处理对外植体灭菌效果的影响25-26
  • 4.1.2 不同基本培养基种类和6-BA浓度对丛生芽诱导的影响26-28
  • 4.1.3 不同浓度6-BA和IBA对丛生芽增殖的影响28-29
  • 4.1.4 不同NAA和IBA浓度对生根的影响29-32
  • 4.1.5 不同的移栽基质对试管苗移栽存活的影响32-33
  • 4.2 柳杉茎段的组织培养研究33-39
  • 4.2.1 不同灭菌处理对外植体灭菌效果的影响33-34
  • 4.2.2 不同基本培养基种类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丛生芽诱导的影响34-38
  • 4.2.3 丛生芽继代增殖的培养38
  • 4.2.4 生根培养38
  • 4.2.5 炼苗移栽38-39
  • 5 讨论39-44
  • 5.1 柳杉外植体消毒措施探讨39-41
  • 5.2 柳杉苗形态建成的培养基配方的探讨41-43
  • 5.3 试管苗移栽方案的探讨43-44
  • 6 结论44-45
  • 附图45-48
  • 参考文献48-53
  • 致谢53-54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敬音,佘建明,朱卫民,蔡小宁,,吴鹤鸣;泗棉3号叶片丛生芽形成及植株再生[J];江苏农业科学;1994年02期

2 姜素云;胡孝瑞;晁相蓉;杨爱芳;;黑麦草高效丛生芽的发生及离体开花的初步研究[J];草业学报;2005年06期

3 王亚丽;王晓东;赵兵;王玉春;;马卡丛生芽培养条件优化及玻璃化控制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07年06期

4 韩素菊;黎云祥;聂勇;王怀玉;;点地梅丛生芽技术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5 刘雪莲;秦佳梅;肖智;顾地周;陈莹;;桔梗丛生芽的诱导及植株再生[J];林业实用技术;2011年12期

6 韩琳娜;聂金娥;周凤琴;郭庆梅;;栝楼丛生芽快繁体系的建立[J];山东农业科学;2014年03期

7 杜晓光,袁巧平,李玲;兴安落叶松组织培养中丛生芽形成的研究[J];林业科技通讯;1992年02期

8 李国圣,张卿伟,张举仁,毕玉平,单雷;玉米丛生芽体系的建立及抗除草剂转基因植株再生[J];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2001年05期

9 苗利娟;黄冰艳;张新友;陈占宽;严玫;易明林;;花生幼叶丛生芽成苗高频再生体系的建立[J];河南农业科学;2008年08期

10 李学红,李冬玲,王家莲,苑金香,张举仁;玉米茎尖培养研究(Ⅰ)——胚状体和丛生芽发生的扫描电镜观察[J];潍坊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延红;高素芳;李应东;朱田田;马幸福;何春雨;;党参休眠芽离体培养时的丛生芽发生途径研究[A];全国第9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潘瞳;吴红娟;于晓南;;芍药丛生芽及愈伤组织诱导方法初探[A];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 2009[C];2009年

3 李学红;张举仁;杨爱芳;刘相国;;玉米芽尖培养及胚状体和丛生芽发生[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七次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9年

4 王亦菲;陆瑞菊;周润梅;孙月芳;刘成洪;黄剑华;;丛生芽——文心兰快速繁殖的新途径[A];植物组织培养与脱毒快繁技术——全国植物组培、脱毒快繁及工厂化生产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李平;李庆伟;贺爱莉;樊亚敏;孙新政;;菊花花瓣的组织培养技术研究[A];河南省植物生理学会三十周年庆典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韦小敏;吕云峰;李先芳;李利红;;柽柳两种不同外植体生根效果比较[A];2006浙江林业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录军 李小青;蝴蝶兰试管苗高效生产技术[N];河南科技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蒋时姣;西南地区柳杉优良无性系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2 蔡恒;玉米茎尖分生组织丛生芽高频诱导和再生体系建立[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3 姜素云;农杆菌介导的黑麦草丛生芽芽尖的遗传转化及转基因植株再生[D];山东大学;2005年

4 安佰义;牡丹组培离体再生系统的建立[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5 周玉碧;桃高效微繁体系的建立与遗传稳定性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西南地区柳杉优良无性系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14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3914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993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