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硕士论文 >

白藜芦醇对伪狂犬病毒致繁殖障碍作用效果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11 08:10

  本文关键词:白藜芦醇对伪狂犬病毒致繁殖障碍作用效果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 PrV)可以感染多种动物,在畜禽生产中,猪是最主要的易感动物,对母猪可造成严重的繁殖障碍。目前对于伪狂犬病的防治一般采用接种疫苗或药物治疗,然而这些预防和治疗手段难免对动物产生应激或耐药性,且接种疫苗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因此,寻找安全、无应激、无残留的饲料添加剂对于该病的预防有着重要意义。白藜芦醇是一种天然植物提取物,研究表明白藜芦醇具有抗氧化、抗炎症、抗病毒等作用,可有效增强机体抗病能力,预防疾病的发生,但对伪狂犬病是否有一定的预防作用还未见报道。本研究首先通过体外细胞实验,探究白藜芦醇三种处理方法(预处理、感染后处理及药物病毒直接作用)对伪狂犬病毒的作用效果;随后结合体内动物实验,通过建立PrV致小鼠繁殖障碍模型,探索不同剂量的白藜芦醇处理对PrV引起的小鼠繁殖障碍的预防效果。具体结果如下:1.体外细胞实验:本研究中,通过MTS法检测细胞相对活力以及相对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不同方法处理后细胞中相对病毒核酸量来初步确定白藜芦醇抗伪狂犬病毒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①白藜芦醇或PrV单独处理对细胞的作用:50 μM的白藜芦醇单独处理,在一定时间内可提高细胞的活力;PrV感染细胞后可影响细胞的活力,病毒核酸含量随着时间的增加而上升。②白藜芦醇三种不同的处理方式抗PrV的效果:i.白藜芦醇预处理细胞后感染病毒,结果显示,50 μM的白藜芦醇可以在48 h内提高感染PrV细胞的活力;50 u M的RES能在24h内抑制病毒核酸的水平,而RES作用更长时间则对病毒的抑制作用消失。ii.PrV感染细胞后再用白藜芦醇处理,结果显示,白藜芦醇处理感染病毒的细胞,在36 h内其细胞的相对活力高于空白对照组和PrV对照组,而在48 h时,细胞相对活力高于PrV对照组而低于空白对照组;白藜芦醇处理病毒感染后的细胞,其核酸水平在24 h得到抑制,随后抑制作用消失。iii.将病毒和白藜芦醇预先混合孵育1 h后再感染细胞,结果显示:36 h内其处理的细胞活力高于空白对照组和PrV对照组,而在48 h时,其处理的细胞相对活力高于PrV对照组而低于空白对照组,同时伴随病毒核酸水平高于PrV对照组。2.体内动物实验:用三个不同浓度的白藜芦醇预先处理小鼠,建立妊娠后感染PrV研究其抗PrV致小鼠繁殖障碍的影响。结果显示:在PrV致小鼠繁殖障碍模型中,妊娠母鼠表现为流产、死胎、产仔数降低等现象,但对于病原的检测只在感染小鼠的脑组织中检测到了微弱的信号,在其组织匀浆液感染的细胞中以及其他组织中均未检测到;用不同剂量的白藜芦醇处理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由PrV所致的繁殖障碍,其中剂量为50 mg/kg · d所获得的预防效果较好;白藜芦醇可以提高感染母鼠新生鼠的日增重,还可以延长大剂量PrV攻毒母鼠的平均死亡时间;对于病毒感染的小鼠血清中孕酮的检测,虽然中剂量白藜芦醇能较明显的提高两者的水平,但均无显著性差异。综上所述:白藜芦醇在体外对抗PrV有一定的效果;体内动物实验显示PrV可以引起怀孕母鼠较明显的繁殖障碍,且一定剂量的白藜芦醇对由PrV造成的繁殖障碍有一定的防治作用。以上结果可为开发白藜芦醇作为一种功能性饲料添加剂产品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白藜芦醇 伪狂犬病毒 小鼠 繁殖障碍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853.7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1-23
  • 1 伪狂犬病与母猪繁殖障碍综合征11-17
  • 1.1 伪狂犬病毒的简介11-13
  • 1.2 伪狂犬病毒的致病机理13-15
  • 1.3 伪狂犬病的流行病学调查15-16
  • 1.4 伪狂犬病毒引起的母猪繁殖障碍综合征16
  • 1.5 总结16-17
  • 2 白藜芦醇17-21
  • 2.1 白藜芦醇的理化性质及提取方法17-18
  • 2.2 白藜芦醇国内外研究现状18-21
  • 2.2.1 白藜芦醇的心血管保护作用18
  • 2.2.2 白藜芦醇的抗氧化作用18
  • 2.2.3 白藜芦醇的抗炎作用18-19
  • 2.2.4 白藜芦醇的抗癌作用19
  • 2.2.5 白藜芦醇的神经系统保护作用19-20
  • 2.2.6 白藜芦醇的免疫调节作用20
  • 2.2.7 白藜芦醇的抗病毒作用20
  • 2.2.8 藜芦醇其他生物活性作用20-21
  • 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21-22
  • 4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22-23
  • 4.1 白藜芦醇对伪狂犬病毒的体外作用效果研究技术路线图22
  • 4.2 白藜芦醇对伪狂犬病毒引起的繁殖障碍作用效果研究技术路线图22-23
  • 第二章 白藜芦醇对伪狂犬病毒的体外作用效果研究23-39
  • 1 材料23-24
  • 1.1 主要试剂23
  • 1.2 主要仪器23-24
  • 1.3 细胞与病毒24
  • 2 方法24-28
  • 2.1 伪狂犬病毒液的制备24-26
  • 2.1.1 伪狂犬病毒的繁殖24
  • 2.1.2 伪狂犬病毒的鉴定24-25
  • 2.1.3 伪狂犬病毒滴度的测定25-26
  • 2.2 白藜芦醇对细胞的毒性试验26
  • 2.3 白藜芦醇体外抗PrV病毒的作用效果26-28
  • 2.3.1 白藜芦醇对PrV感染的预处理作用26-27
  • 2.3.2 白藜芦醇处理PrV病毒感染后的作用27-28
  • 2.3.3 白藜芦醇和PrV病毒的直接作用28
  • 3 结果28-36
  • 3.1 伪狂犬病毒的繁殖与鉴定28-30
  • 3.2 所繁殖病毒的滴度测定30
  • 3.3 白藜芦醇对PK-15细胞毒性的测定30-32
  • 3.4 白藜芦醇对病毒PrV的作用效果32-36
  • 3.4.1 白藜芦醇对PrV感染的预处理作用32-33
  • 3.4.2 白藜芦醇处PrV病毒感染后的作用33-35
  • 3.4.3 白藜芦醇对PrV的直接作用35-36
  • 4 讨论36-37
  • 5 小结37-39
  • 第三章 白藜芦醇对伪狂犬病毒引起的繁殖障碍作用效果研究39-56
  • 1 材料39-40
  • 1.1 实验动物39
  • 1.2 伪狂犬病毒39
  • 1.3 主要试剂39
  • 1.4 主要仪器39-40
  • 2 方法40-45
  • 2.1 溶液的配制40-41
  • 2.2 实验动物分组及处理41-42
  • 2.2.1 实验动物分组41
  • 2.2.2 实验动物处理41
  • 2.2.3 实验动物攻毒造模41-42
  • 2.2.4 实验动物数据的收集42
  • 2.3 孕酮的测定42
  • 2.4 组织匀浆液的制备42-43
  • 2.4.1 组织匀浆液接种PK-15细胞42-43
  • 2.4.2 组织DNA的提取及基因组DNA的定量43
  • 2.5 怀孕母鼠胎盘形态病理学检查43-45
  • 2.5.1 组织的固定、脱水以及石蜡包埋43-44
  • 2.5.2 苏木素-伊红(H&E)染色44-45
  • 2.6 数据统计学分析45
  • 3 结果与分析45-53
  • 3.1 白藜芦醇对雌性小鼠体重增加的影响45-46
  • 3.2 脏器指数46
  • 3.3 白藜芦醇对感染PrV母鼠的妊娠情况的影响46-49
  • 3.3.1 母鼠的妊娠情况46-48
  • 3.3.2 新生鼠日增重48-49
  • 3.4 血清孕酮检测结果49
  • 3.5 母鼠死亡时间49-50
  • 3.6 组织中PrV的分离及鉴定50-52
  • 3.7 胎盘组织的病理变化52-53
  • 4 讨论53-55
  • 5 小结55-56
  • 第四章 结论和创新点56-57
  • 1 结论56
  • 2 创新点56
  • 3 进一步需要开展的工作56-57
  • 参考文献57-64
  • 致谢64-65
  • 作者简介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传华;长毛兔繁殖障碍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J];中国养兔;2003年02期

2 杜继红;;兔常见繁殖障碍的原因及应对措施[J];吉林畜牧兽医;2006年06期

3 高荣;;如何治疗瘦肉型公猪的繁殖障碍[J];黑龙江动物繁殖;2008年01期

4 熊俊霞;;母狐繁殖障碍及其防治措施[J];黑龙江动物繁殖;2008年01期

5 李增瑞;刘红星;张晓改;;母猪非传染性繁殖障碍的分析[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8年09期

6 裴凤;;母兔繁殖障碍的主要原因及防控措施[J];新农村;2009年09期

7 罗宗勇;;种猪的繁殖障碍及防治[J];南方农业;2010年04期

8 杜立新;;导致牛繁殖障碍的遗传因素及其分析[J];黄牛杂志;1991年03期

9 巴音;牛繁殖障碍的针治效果[J];国外兽医学.畜禽疾病;1994年02期

10 任大维;长毛兔繁殖障碍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养兔;200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元生;杨效民;刘晓妮;张元庆;师周戈;李鹏;李迎光;杨忠;;牛繁殖障碍剖析与防控[A];《第八届中国牛业发展大会》论文集[C];2013年

2 刘其军;李红;;警犬繁殖障碍的调查与原因分析[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犬学分会第十二次全国养犬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杨明凡;崔保安;;猪的四大病毒性繁殖障碍病[A];猪的重要传染病防治研究新成果——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第五届理事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暨防检疫专业委员会第7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4 吴时友;高淑霞;牛仲相;尹燕博;郑彤;韩丽敏;田振宇;;猪病毒性繁殖障碍综合征基因芯片诊断方法的建立[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王琼秋;;云南省红河州猪衣原体性繁殖障碍的病原分离鉴定[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畜牧兽医生物技术学分会暨中国免疫学会兽医免疫分会第七次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张春燕;吴清民;;牛的几种重要繁殖障碍类传染病防控措施[A];中国奶业协会第24次繁殖学术年会暨国家奶牛/肉牛产业技术体系第一届全国牛病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唐娜;王金良;沈志强;颜丙峰;吕素芳;曲光刚;董林;;山东地区部分猪场主要繁殖障碍性病毒病的流行病学调查[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第三届猪病防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孙泉云;沈悦;周光胜;张敏;汤赛冬;;繁殖障碍性猪瘟的的诊治报告[A];猪的重要传染病防治研究新成果——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第五届理事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暨防检疫专业委员会第7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9 蔡永生;罗小燕;叶长春;蔡承华;;繁殖技术之我见[A];中国奶业协会第24次繁殖学术年会暨国家奶牛/肉牛产业技术体系第一届全国牛病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刘振君;李艳华;;奶牛产后卵巢繁殖障碍的发病规律及预防措施[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繁殖学分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河北农大山研所 谷子林;繁殖障碍原因多[N];河北科技报;2007年

2 李水源;防治母猪非传染性繁殖障碍[N];中国畜牧兽医报;2013年

3 田海军;种公猪繁殖障碍的防治[N];山西科技报;2004年

4 山东省费县职业中专 杨成科;家兔繁殖障碍的病因与防治[N];河北农民报;2006年

5 锦州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奶牛非传染性繁殖障碍的类型[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8年

6 河南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 向前;母兔繁殖障碍的原因及防治[N];河南科技报;2011年

7 湖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 胡雄贵;牛繁殖障碍的诊断与治疗[N];湖南科技报;2008年

8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郭静;白藜芦醇对伪狂犬病毒致繁殖障碍作用效果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5年

2 刘琳;我国中西部部分地区猪主要繁殖障碍病流行病学调查[D];河南农业大学;2014年

3 魏润生;甘肃省规模化猪场4种病毒性繁殖障碍病的调查[D];甘肃农业大学;2004年

4 宋刚华;新疆库车县猪场繁殖障碍性疫病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D];石河子大学;2013年

5 阳刚;四川部分猪场四种繁殖障碍病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D];四川农业大学;2012年

6 刘宜勇;新疆伊犁新褐种牛场母牛繁殖性能及繁殖障碍的分析与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3年

7 刘道新;湖南省规模猪场主要疫病流行情况调查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3年

8 程亮亮;猪3种繁殖障碍性病毒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D];安徽农业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白藜芦醇对伪狂犬病毒致繁殖障碍作用效果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411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4411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22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