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硕士论文 >

秃杉人工林树冠结构及单木生长模型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7 18:02

  本文关键词:秃杉人工林树冠结构及单木生长模型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秃杉 人工林 树冠结构 树高曲线 一元材积表 二元材积表 竞争指标 单木模型


【摘要】:树冠是林木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林木的生长,与林木的产量、材质、光合作用有着密切关系,如何提高人工林产量是森林可持续经营所面临的一大难题。本研究以福建省德化县葛坑国有林场的秃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标准地调查、树冠解析、标准地每木定位等数据的基础上,应用相关数学模型和数理统计方法,结合多种建模方法,对秃杉人工林树冠结构及单木模型进行研究,为今后预估林木的生长、健康状况、森林的优化经营以及科学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在林业生产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本文研究内容,主要研究结论归纳如下:(1)最大冠幅深度与胸径、树高、枝下高、冠幅、冠长均显著相关。通过多元线性逐步回归,以胸径、树高拟合的最大冠幅深度模型较优,相关指数高达0.945。秃杉树冠轮廓模型以3参数幂函数的异速生长方程较优,模型各项检验指标(E1、E2、E3)都小于3%,拟合效果较好。(2)根据秃杉人工林标准地调查数据,采用分层切割法计算秃杉树冠体积和表面积,通过分析因变量与自变量的相关性,筛选最优因子,结合异速生长方程构建秃杉树冠体积以及表面积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秃杉树冠体积、表面积均与胸径、冠幅、冠长等林木因子呈显著相关,与胸径、树高、冠长、冠幅呈明显的幂函数关系,并随林木因子的增大而增大。树冠体积与树冠表面积关系模型以幂函数方程拟合最佳,树冠体积与树冠表面积比值随着胸径的增大而增大,以二次方程模拟树冠体积与表面积比较优。经检验,所构建的模型拟合效果较好,预估精度达86%以上,可为预估林分的生长和合理经营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3)秃杉树冠率与胸径、树高、冠幅呈显著正相关,与高径比、每公顷胸高断面积呈显著负相关,而优势树高对树冠率没有显著影响。以胸径、树高、每公顷胸高断面积、冠幅、高径比组合的E xponential模型构建秃杉树冠率模型较理想。(4)活枝下高与树高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树高、胸径、每公顷胸高断面积均与活枝下高显著正相关,高径比、林分密度与其呈显著负相关。经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当模型变量个数增加到3个以后,模型的相关指数趋于稳定,以胸径和树高为模型最优变量组合,残差上下分布比较均匀,模型不存在明显偏差,模型拟合较好,精度高。(5)冠幅呈正态分布,主要分布在2-6m之间,两边也有分布。秃杉冠幅与胸径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与胸径、树高、每公顷胸高断面积、优势树高显著正相关,与高径比、林分密度显著负相关。秃杉冠幅模型的最佳变量组合为胸径、树高、优势树高、每公顷胸高断面积,残差上下分布比较均匀,模型不存在明显偏差。材积随着冠幅的增大而增大,与其呈正相关关系,以二次方程为最佳模型,模型相关指数高达0.91,精度高。(6)利用秃杉人工林标准地调查数据,以理查德为基本方程,采用哑变量的方法,引入立地质量因子,构建以立地质量为哑变量的秃杉人工林树高曲线模型,并将其与二元材积表相结合,测算标准地蓄积量。经交叉建模检验,建立的树高曲线模型,其估算精度接近二元材积表的估计水平。所构建的树高曲线模型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野外调查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为森林资源调查提供一定的参考应用价值。(7)采用多模型选优法,从多个备选模型中筛选出中岛广吉式作为秃杉的最优一元材积模型,相关指数为0.997,且残差散点图上下分布均匀,无明显偏差,并编制秃杉一元材积表;秃杉二元材积最优模型是山本式,预估精度高达98.835%,并编制秃杉二元材积表。(8)以德化葛坑国有林场23块标准地两期调查数据为基础,选择胸径作为与距离无关的竞争指标,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方法,构建秃杉与距离无关的单木胸径生长模型,模型预估精度高达92.25%,残差上下分布均匀,无明显偏差,模型适用;选择简单竞争指数为竞争指标,以Korf理论生长方程为基础,采用生长量修正法建立秃杉人工林胸径潜在生长量模型和与距离有关的单木胸径生长量模型。
【关键词】:秃杉 人工林 树冠结构 树高曲线 一元材积表 二元材积表 竞争指标 单木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791.28
【目录】:
  • 摘要8-10
  • ABSTRACT10-13
  • 1 前言13-23
  • 1.1 研究背景13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3-14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4-18
  • 1.3.1 树冠结构研究现状14-16
  • 1.3.2 单木生长模型研究现状16-17
  • 1.3.3 树高曲线研究现状17-18
  • 1.3.4 材积表研究现状18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18-23
  • 1.4.1 研究内容18-19
  • 1.4.2 研究方法19-22
  • 1.4.3 技术路线22-23
  • 2 研究区概况与材料收集23-25
  • 2.1 研究区概况23
  • 2.2 材料收集23-25
  • 2.2.1 标准地设置及调查23-24
  • 2.2.2 样木的选取24
  • 2.2.3 样木调查24
  • 2.2.4 树冠枝条解析因子调查24-25
  • 2.2.5 测定指标25
  • 3 树冠轮廓模型25-27
  • 3.1 基本模型的选择25
  • 3.2 树冠半径的计算25-26
  • 3.3 参数求解方法26
  • 3.4 模型检验26
  • 3.5 结果分析26-27
  • 3.5.1 最大冠幅深度模型26-27
  • 3.5.2 树冠轮廓模型27
  • 4 树冠体积模型及树冠表面积模型27-36
  • 4.1 树冠体积及表面积的计算方法27-28
  • 4.1.1 树冠轮廓模型法27
  • 4.1.2 几何体法27-28
  • 4.1.3 分层切割法28
  • 4.2 模型设计28-29
  • 4.3 参数估计29
  • 4.4 预测模型的比较筛选及检验29
  • 4.5 结果分析29-35
  • 4.5.1 树冠体积、表面积与林木因子相关性分析29-31
  • 4.5.2 树冠体积模型31-32
  • 4.5.3 树冠表面积模型32-33
  • 4.5.4 树冠体积与树冠表面积关系模型33-35
  • 4.6 小结35-36
  • 5 树冠率、活枝高、冠幅模型36-46
  • 5.1 模型设计37-39
  • 5.1.1 树冠率模型设计37-38
  • 5.1.2 活枝高模型设计38
  • 5.1.3 冠幅模型设计38-39
  • 5.2 参数估计39
  • 5.3 最优模型筛选及模型检验39
  • 5.4 结果分析39-45
  • 5.4.1 树冠率模型结果分析39-40
  • 5.4.2 活枝下高模型结果分析40-42
  • 5.4.3 冠幅模型结果分析42-45
  • 5.5 小结45-46
  • 6 单木模型46-55
  • 6.1 研究方法47-48
  • 6.1.1 经验方程法47
  • 6.1.2 生长量修正法47-48
  • 6.2 资料收集与整理48
  • 6.3 竞争指标的选取48-49
  • 6.4 对象木的确定49-50
  • 6.5 竞争木株数的确定50
  • 6.6 结果分析50-54
  • 6.6.1 与距离无关的单木胸径生长量模型50-52
  • 6.6.2 潜在生长函数52-53
  • 6.6.3 潜在生长量修正函数53-54
  • 6.6.4 与距离有关的单木胸径生长量模型54
  • 6.7 小结54-55
  • 7 树高曲线研究55-61
  • 7.1 树高曲线的建立55-56
  • 7.2 研究方法56-57
  • 7.2.1 基本模型的选择56
  • 7.2.2 模型结构的设计56-57
  • 7.2.3 参数求解方法57
  • 7.3 模型检验57-58
  • 7.3.1 模型的交叉建模和自检57
  • 7.3.2 模型的适用性检验57-58
  • 7.3.3 模型的残差随机性检验58
  • 7.4 结果分析58-61
  • 7.4.1 模型拟合结果及自检分析58-59
  • 7.4.2 模型的适用性检验分析59-60
  • 7.4.3 模型的残差随机性检验分析60-61
  • 7.5 小结61
  • 8 材积表的编制61-69
  • 8.1 研究方法61-62
  • 8.1.1 多模型选优法61
  • 8.1.2 参数估计和模型检验61-62
  • 8.2 一元材积表的编制62-65
  • 8.2.1 一元材积表备选模型62
  • 8.2.2 结果分析62-63
  • 8.2.3 一元材积方程适用性检验63-65
  • 8.3 二元材积表的编制65-69
  • 8.3.1 胸径、树高与材积的关系65
  • 8.3.2 二元材积表备选模型65-66
  • 8.3.3 结果分析66-67
  • 8.3.4 模型适用性检验67-69
  • 8.4 小结69
  • 9 结论与讨论69-72
  • 9.1 结论69-70
  • 9.2 讨论70-72
  • 参考文献72-78
  • 致谢7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卫华;汤良富;;秃杉引种育苗技术记述[J];江西林业科技;2013年04期

2 王殿遴;关于湖北发展秃杉的前景探讨[J];湖北林业科技;1987年04期

3 王殿遴;;必须确实保护好鄂西秃杉基因的纯度[J];湖北林业科技;1989年01期

4 杞思舜;;新法嫁接秃杉获成功[J];云南林业;1991年03期

5 张刚生,,孙骏;利川市秃杉资源及其发展管见[J];湖北林业科技;1995年04期

6 章健;安徽省秃杉造林对比试验[J];林业科技开发;2001年05期

7 陈建新,王明怀,殷祚云,林军,陈木发,梁胜耀;广东省秃杉引种栽培效果及栽培区划分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2年04期

8 林文华;;秃杉在福建省永春县造林试验及效果分析[J];亚热带水土保持;2007年01期

9 黄海仲;邓绍林;蒙跃环;韦家国;;秃杉引种育苗技术研究[J];科技资讯;2007年34期

10 陈绍林;张志华;廖于实;李红军;孙云逸;;星斗山自然保护区秃杉原生种群生境现状及保护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晓储;黄利斌;;珍稀树种秃杉种质资源迁地保存利用研究[A];2004中国科协学术年会第十一分会场论文集[C];2004年

2 胡兴宜;宋丛文;张亚东;张新叶;;秃杉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A];中国林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李晓储;黄利斌;;珍稀树种秃杉种质资源迁地保存利用研究[A];中国林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记者 寇亚琴;秃杉北移更进一步[N];中国花卉报;2003年

2 刘家进 陈明昆;秃杉在红河源头引种成功[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3 肖曙光;秃杉[N];农民日报;2002年

4 武建雷;高黎贡山发现成片原始秃杉群落[N];中国绿色时报;2003年

5 赵华礼 王学梅 计光治;襄樊秃杉低山试验长势好[N];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

6 曾文才;执著育得参天树[N];抚州日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黄金玲;秃杉人工林生产力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5年

2 江华;秃杉人工林树冠结构及单木生长模型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5年

3 漆荣;秃杉地理种源变异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4 覃祚玉;秃杉人工幼林不同林农间作模式的研究[D];广西大学;2013年

5 楼浙辉;秃杉种源家系变异及选择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5312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5312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cb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